星標★IPO日報 精彩文章第一時間推送
證監會官網顯示,浙江博菲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博菲電氣”)將於6月16日IPO上會,接受證監會發審委的審核。
IPO日報發現,公司報告期內的產能利用率並不飽和,但此次申請上市仍要繼續募資擴產;博菲電氣的客户集中度較高,其中第一大客户中國中車的控股股東中車集團,還在公司IPO前夕入股成為了股東。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業績增長能否持續?
據介紹,公司的主營業務為電氣絕緣材料等高分子複合材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主要產品絕緣樹脂槽楔與層壓制品纖維製品雲母製品綁紮製品等,為風力發電、軌道交通、工業電機、家用電器、新能源汽車、水力發電等領域的絕緣材料應用提供系統化的解決方案。
申報稿顯示,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下稱“報告期”),博菲電氣實現營業收入1.28億元、1.95億元、3.26億元、1.38億元,對應淨利潤分別為1,866.13萬元、3,665.6萬元、9,200.75萬元、2,930.31萬元,對應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096.2萬元、3,893.76萬元、8,536.62萬元和2,442.26萬元。
報告期內,公司風電行業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1.7%、64.29%、62.64%和 50.41%,因此公司經營業績受下游風電行業發展影響較大。
根據國家發改委《關於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的規定,“2018年底之前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2020年底前仍未完成併網的,國家不再補貼;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底前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2021年底前仍未完成併網的,國家不再補貼。”由此,我國風電行業在2020年迎來“搶裝潮”,並將持續到2021年底。
從業績上看,博菲電氣2021年1-6月的經營利潤有所下降,主要系隨着國家風電補貼逐步退坡,下游風機生產企業競爭有所加劇,2021年1-6月公司收到的風電客户訂單有所減少,毛利率相對較高的風電產品收入佔比下降;另一方面,受到原油市場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公司主要原材料價格出現明顯上漲,提高了相關產品生產成本。
中國中車佔過半收入
報告期內,博菲電氣對前五大客户的銷售金額合計分別為7,625.42萬元、1.36億元、2.61億元、9,096.99萬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9.36%、69.54%、80.18%和66.1%,客户集中度較高。其中,公司對第一大客户中國中車的銷售金額佔同期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0.98%、45.14%、63.55%和52.69%。
具體來看,公司主要與中國中車(全稱“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系一家國內的軌道交通裝備供應商,已實現在A股和港股兩地上市)旗下的江蘇中車電機有限公司、中車株洲電機有限公司、西安中車永電捷力風能有限公司等9家子公司合作,最早與一家子公司於1997年便開展合作。
IPO日報注意到,除了業務上有合作之外,中國中車與博菲電氣還存在其他的關聯。
股權結構上,截至招股書籤署日,博菲控股持有公司2,780萬股股份,佔其總股本的 46.34%,為控股股東;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為陸雲峯、凌莉,二人系夫妻關係。陸雲峯、凌莉合計直接持有公司16.66%股份,並通過博菲控股、雲格投資、聚成投資間接控制72.84%股權,合計控制公司89.5%股權,其中陸雲峯擔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凌莉擔任公司副董事長。
2020年9月,公司開展了一次增資,新增股本分別由寧波中車、永貞投資、上研科領以現金方式認購,增資定價5元/股。其中,寧波中車(全稱“寧波中車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1495萬元認購了299萬股,本次發行前持有博菲電氣4.98%的股權。在寧波中車入股不到一年後,博菲電氣就於2021年7月正式遞交了上市申報稿。
天眼查信息顯示,中車基金直接持有寧波中車40%的股權,前者則由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車集團”)全資持股;而博菲電氣的大客户中國中車的控股股東同樣系中車集團。
募資擴產
從披露數據中可以看出,2018年至2020年,博菲電氣的產能分別為1010萬千克、910萬千克和1037.5萬千克,整體還呈現小幅下滑。由於公司產能系根據報告期內博菲電氣及子公司時代絕緣實際生產的主要產品環保核定產能彙總計算,自2019年度起博菲電氣停止雲母製品類產品的生產,其2019年度產能較2018年度相比有所下降。
報告期內,公司的產能利用率雖有所提升,但仍處於尚未飽和狀態。其中2018年的產能利用率僅有37.53%,這一數字在2020年度為63.8%。
需要強調的是,在產能利用率不高的情況下,博菲電氣此次上市仍計劃募資擴產。
根據申報稿,公司計劃投入5.1億元用於“年產35,000噸軌道交通和新能源電氣用絕緣材料建設項目”的建設,實施地點位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尖山新區,項目建設期為3年。該項目預計將於2024年初建成並同年開始正式投產,於2026年產能全部釋放。
公司指出,隨着募投項目產能的逐步釋放,公司資產規模及生產能力都將得到增強,公司的供貨能力、市場拓展能力將進一步增強,進而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從而有效促進募投項目新增產能的消化。不過,從2018年以來公司的產能維持在1000萬千克左右(相當於1萬噸產能)且產能利用率還尚未飽和的情況下,未來繼續募資擴產又是否能夠保證充分消化?
END
記者 楊紫薇
版式 褚念穎
編輯 吳鳴洲
1
2
3
4
IPO日報
IPO日報是《國際金融報》旗下新媒體,對平台刊載內容享有著作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按下“分享”,給我一點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