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煤炭儲量3900億噸,約佔全自治區煤炭儲量的17.8%,全國儲量的7%”,新疆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坐擁全國規模最大的整裝煤田,在戈壁煤海建設“工業綠洲”。記者最近在此採訪,有三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在用煤企業,卻看不見一塊煤;二是沒想到在這個傳統能源富集區,新能源產業卻迅速崛起;三是沒想到在戈壁灘上,旅遊經濟開始破題。
這背後藴含着怎樣的產業發展邏輯?開採的煤炭都去哪兒了?準東經開區黨工委書記李紹海説,面對將資源優勢正轉化為產業優勢的課題,經開區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努力對資源進行最充分、最潔淨的開發和利用。今年前9個月,工業經濟月均增速在33%以上,呈現良好發展態勢。這片浩瀚的戈壁煤海,正經歷“七十二變”。
煤炭運輸:“平面”變“立體”
在新疆天池能源有限公司南露天煤礦,幾十台大型電鏟車同時作業,將開採的煤炭運送到傳送帶上,煤炭經輸煤廊道運送到電廠等用煤企業。“這種運輸方式減少了灰塵,也不會灑落煤渣,而且運輸效率極高。”南露天煤礦負責人王平亮算了一筆賬:一條輸煤廊道每天可運輸2萬噸煤,如果用載重40噸的車輛運送,得需要500輛次車。
“用煤企業不見煤,產渣企業不見灰”。按照這樣的原則,準東經開區對煤炭實施封閉運輸,建設了百餘公里連接開採企業和用煤企業的輸煤廊道。對於外運煤炭,則從汽車運輸為主轉向鐵路運輸為主。原來,煤炭外運主要靠公路,高峯期時每天往來5000多輛運煤車,不僅造成煤灰揚塵污染,還影響道路交通安全。
“現在拉煤的重型卡車少了,以前多得很,跑起來一溜煙。”在公路服務區開商店的馬寶興説。從2016年起,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公司對烏魯木齊至準東的烏準鐵路進行擴能,準東煤炭運輸逐步轉向鐵路;今年,準東站又實施了站場改造,具備了萬噸列車的停靠條件。“列車運量提高了,開行頻次也增加了。”烏魯木齊車務段準東站站長劉飛介紹。
如果説空中輸煤廊道、萬噸鐵路列車分別是煤炭短途和中途運輸方式,那麼煤轉電後,經“疆電外送”工程輸送到內地,就是長途運輸方式。這幾種運輸方式,也讓煤炭外運實現了從“平面”到“立體”的轉變。去年9月,位於準東經開區的“±1100千伏昌吉換流站”投入運營,每年可外送電量660億千瓦時,相當於運輸煤炭3000萬噸。
昌吉換流站是“新疆準東——安徽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的輸送端,這條“疆電外送”線路全長3300多公里,途經六省區。“這是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先進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昌吉換流站負責人王鴻説。
作為“疆電外送”配套電源項目,國神集團五彩灣電廠二期工程於今年7月投產。電廠副總經理汪淑軍介紹,目前電廠總裝機容量達到202萬千瓦,年消納煤炭約500萬噸。經過煤轉電,實現了“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
資源利用:原料變材料
“利用煤制甲醇,再轉換成甲醛,再到生產基本有機化工和精細化工原料,實現了煤炭資源綜合利用和深加工利用。”新疆國泰新華化工有限公司立足準東煤炭資源,開發煤炭下游產品。公司有機化工事業部總經理何壽峯説,許多醫藥、紡織、汽車和日用品的原料,都可以追溯到煤炭。通過發展煤基精細化工產業,打開了準東煤炭資源增值空間。
從資源型產品到精細加工產品,從低附加值原料輸出到高附加值產品輸出,準東經開區優勢資源轉換近年來邁出新步伐。準東經開區管委會主任任建品表示,“我們對煤炭進行‘精細解剖’,讓黑色資源實現了綠色開發。”
準東經開區明確了環境承載能力,實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和頂格處罰措施,對“三高”項目零審批、零引進。記者瞭解到,新疆國泰新華化工有限公司建設了污水處理裝置、中水回用裝置和濃水處理裝置三套系統,實現了廢水零排放。
通過精細利用,部分煤炭由原料變為材料;同時,以往的“廢料”也在變為材料。在五彩灣沙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粉煤灰等經過變身,成為新型建築材料。“我們就地取材,生產線專‘吃’粉煤灰和石灰。”公司總經理趙欣剛説,“企業落户準東,既解決了產品原料供應的問題,又解決了上游企業處理廢料的難題。”
未開發前,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就是一片廣袤的戈壁灘,大規模開發建設以來,改變了寸草難生的面貌。開發區實施了萬畝生態林、萬畝道路防護林、萬畝濕地和萬畝企業綠色等“四個萬畝”建設,綠色始終在延伸。
走進國神集團五彩灣電廠,到處可見綠色,與廠外的戈壁荒灘形成了鮮明對比。建廠之初,企業專門聘請園林專家實地考察,選擇適合的草木品種進行栽種。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周友仁説,戈壁灘上既“種”工業也種草木。開發資源、鋪展綠色,均成為了企業的自覺行動。
產業佈局:單鏈變多鏈
地下是煤海,地上是戈壁。準東經開區不僅煤炭資源豐富,土地資源也是其一大優勢,加之日照時間長,這為發展發展光伏發電項目創造了條件。一個3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就將於年內投運,年發電量在4.5億千瓦時以上。開發區大力發展光伏新能源產業,積極引進新能源裝備製造、光伏發電系統及應用等項目,加快建設新能源基地。
近年來,準東經開區一直在延伸優勢、拓展優勢,將煤炭優勢延伸到煤電,又將煤電進一步延伸,在嚴守生態紅線基礎上,催生產業裂變,從單鏈條變多鏈條,發展煤—電—鋁—材一體化、煤—電—硅—材一體化等產業鏈。
準東經開區還引導企業大力發展工業旅遊,將大型露天煤礦、“疆電東送”工程設施等作為主打旅遊資源,吸引遊客參觀遊覽,感受工業生產的魅力。去年7月建成開放的準東能源館,以煤炭為主題,展示了準東豐富的煤炭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和前景,成為準東經開區工業旅遊地標。
目前,該開發區結合鄰近旅遊資源,規劃了兩條工業旅遊線路:一條是準東能源館、神華五彩灣礦區三號露天煤礦、國神集團五彩灣電廠、東方希望六穀豐登展覽館、±1100千伏昌吉換流站、古海温泉;另一條是準東大數據產業園、紅沙泉煤礦、協鑫產業園、將軍廟、恐龍溝、魔鬼城、古海温泉。
此外,準東經開區立足企業集聚的優勢,開始從工業經濟高地,邁向工業技能人才高地。圍繞現代煤電煤化工創新產業開發區建設目標,計劃組建一個跨地區、跨行業、多層次的產教融合聯盟。今年,開發區建設了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與疆內外院校開展合作辦學,開展供用電技術、煤化工、電氣自動化安裝與維修等專業培訓。
“準東開發區目前入駐企業千餘家,隨着更多企業入駐,技能人才需求大。”準東教育投資公司總經理秦允剛説,將探索成立股份制準東培訓學校,為開發區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努力將開發區建設成為煤炭、煤電、煤化工等行業的人才聚集地和人才高地。(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文匯 通訊員 王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