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點餐不能由“香”變“臭”
這段時間,“掃碼點餐”話題引起全社會熱議。有媒體調查發現,儘管中國消費者協會於日前“怒懟”只能掃碼點餐,但有些餐廳依然不提供人工點餐,甚至不提供實體菜單,消費者只能關注公眾號或小程序進行掃碼點餐。
猶記得掃碼點餐誕生之初,人們對其評價還是以正面為主的。無接觸服務、為商家節約成本、為顧客帶來方便等都是其優點。如今的掃碼點餐怎麼就“由香變臭”了呢?
目前,有關掃碼點餐的爭議主要集中於兩個方面。其一,掃碼點餐成了“單選項”。按理説,餐廳應提供人工點餐、掃碼點餐等多種服務方式,由消費者自行選擇。然而,有了掃碼點餐後,一些餐廳的人工點餐服務便消失了,甚至連實體菜單都沒有了。這對於不習慣隨身攜帶手機或對智能手機操作還不熟練的羣體,如老年人,顯然是不友好的。
其二,“掃碼—關注餐廳公眾號—同意獲取用户位置信息—點餐”的套路讓人反感。正如不少消費者説的,“我只是吃個飯,有必要把姓甚名誰、出生年月都一併奉上嗎?”中消協也指出,消費者到餐廳就餐,並無必要提供手機號、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訊錄等與餐飲消費無關的信息。餐廳借掃碼點餐,藉此獲取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不僅違反法律規定的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合法、正當、必要原則,涉嫌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過度收集,而且,如果保管不善,消費者個人信息還有被泄露、丟失的風險。
其實,掃碼點餐所引發的爭議,恰恰説明了社會的進步。對老年人消費羣體的關心,對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共識的形成,反映了全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消費者對自身選擇權、知情權、公平交易權及個人信息保護的關注,反映了全社會法律意識的增強。掃碼點餐之所以“由香變臭”,就是因為與社會的進步背道而馳了。
那麼,怎樣將掃碼點餐導回正路呢?由外強監管,有關職能部門及時介入干預、清理整治亂象,制定相關規範,當然極為重要;與此同時,餐廳自身也要強內功,學會與社會、與消費者“相向而行”。媒體的調查顯示,部分餐廳掃碼點餐根本不需要關注公眾號、提供個人信息。這理應與多種點餐方式並行、對掃碼點餐界面進行適老化改造等一起成為“標配”。(胡俊)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