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初試緊縮即碰壁

  鮑威爾於美聯儲6月政策會議後的表態相當於向市場宣告,貨幣基調要轉向緊縮了。為應對滯脹,美聯儲迫不得已,扭扭捏捏地邁出了“一小步”,可市場反應依舊強烈,尤其是資本市場果斷切換為“振動模式”。從歷史上看,美聯儲確實憑藉放水多次“成功應對”了危機。這背後的邏輯是,美國憑藉美元霸權,一次次讓其他國家替其支付解決內部矛盾的代價。如今,鈔票已經印到了這個地步,再印下去弊大於利,緊縮成為唯一剩下的選項。不過,緊縮之痛痛徹心扉,美聯儲想要通過輕步緩行無痛復甦,怕是難度不小。

  貨幣向來被比喻為水,除了對其流動性的形象勾勒之外,也暗含“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意味。當無限印鈔的美聯儲面對滯脹威脅,試圖重啓緊縮之路,一淙淙涓涓細流終於匯成了滔天洪水,亮出了猛獸般的獠牙。

  在剛剛結束的美聯儲6月政策會議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隨着經濟從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迅速復甦且通脹升温,美聯儲官員討論了最終縮減購債計劃的問題,並暗示美聯儲預計將於2023年底之前加息。

  這番表態相當於向市場宣告,美聯儲的基調要轉向緊縮了。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5月份進口商品成本再度上升,助推美國通脹創下逾10年來最大漲幅,當月進口價格指數上漲1.1%,來自國外的石油、汽車和卡車、消費品及工業用品價格均呈現走高態勢。

  很明顯,美聯儲終於開始覺得通脹是個問題了。美聯儲預計,今年美國通脹率將達到3.4%,高於3月份預測的2.4%。美國銀行分析認為,油價明年可能飆升至每桶100美元。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布拉德甚至表示,通脹勢頭會比預期更加強烈,2022年就可能加息。

  20年來,美國經濟一直籠罩在人口老齡化、科技進步和全球化壓低製成品價格帶來的通縮陰影之下,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似乎迅速扭轉了這一切。

  美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讓美國人“因疫致富”,即便失業率居高不下卻仍可以“買買買”,不道德的貨幣財政措施迅速推高了總需求。可是,處於供應鏈上游的發展中國家卻因為得不到足夠的疫苗,難以復工復產,導致無法生產足夠的原材料,加劇了供給瓶頸。供需不匹配終於造成了惡果——什麼都在“漲漲漲”。

  這種高失業率和高通脹組合引發的衝擊通常被稱為滯脹。美聯儲6月政策會議正是在這種環境下作出的相關決策。鮑威爾十分肯定地説:“需求的變化幅度可能大而快,而各種制約因素會繼續限制供應調整的步伐,這令通脹率很有可能比我們目前預期的更高且更久。”

  美聯儲貨幣政策要轉向緊縮的消息一傳出來,高度緊張的美國資本市場就立刻切換成了“振動模式”。

  更糟糕的是,儘管美聯儲在政策會議上沒有調整關鍵利率,卻微調了聯邦基金利率區間,將超額準備金利率從0.10%上調至0.15%,並將隔夜逆回購利率從零上調至0.05%。這個“小舉動”引發了騷動。在非銀行體系的貨幣市場基金領域,即便只是這點蠅頭小利,也可能刺激貨幣市場基金拋售其所持有的2萬億美元美國國債,從而觸發流動性危機。

  與此同時,穆迪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警告,由於美聯儲的態度,市場可能馬上出現一波10%至20%的回調。鑑於市場估值整體偏高,股市在下跌後大概率不會迅速復甦,可能需要花費1年時間才能恢復平衡。

  金融史學者認為,儘管已經矛盾重重,但緊縮之痛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比如,1937年,美聯儲認為當時的美國經濟已經走出困境,於是啓動加息。此舉導致美國經濟迅速重回困境,最終依靠二戰期間的再通脹才緩過氣來。

  由此看來,美聯儲確實是舉步維艱。為了安撫市場,鮑威爾解釋道,要達到可減少債券購買量的標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美國經濟正朝着美聯儲的目標邁進,決策者將在未來的會議上逐步評估縮減購買量的適當時機。

  美國現代金融史表明,美聯儲放水的確能夠“應對”危機。可隨着一次又一次的放水,美國的利率水平越來越低。印出來的鈔票如潑出去的水,又有哪一次真收回來了?美國憑藉美元霸權,一次次讓外國替其支付解決美國內部矛盾的代價。而且,直到今天,華盛頓和華爾街的精英們也不曾改變過這套想法。

  每一任美聯儲主席都知道,美元霸權是一種頂級特權。但是,估計沒有哪一任美聯儲主席讀過《紅樓夢》中的《好事終》:“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箕裘頹墮皆從敬,家事消亡首罪寧。”鈔票印到了這個地步,美聯儲需要的不是現代貨幣理論(MMT),而是一本《紅樓夢》。(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關晉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40 字。

轉載請註明: 美聯儲初試緊縮即碰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