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概股遭遇了過山車般的大落大起行情。3月16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釋放了系列利好信號,這也讓中概股在連續暴跌後,又迎來了強勢反彈。
與此同時,面對市場環境導致股價震盪,越來越多金融科技中概股公司紛紛加入了回購大軍。其中,阿里巴巴擴大股份回購規模至250億美元;騰訊控股年內累計回購已高達21.96億港元;還有小米集團已經累計耗資超85億港元回購了3.43億股。
一般來説,股票回購通常發生在管理層認為公司市場價值被投資者低估時,公司以回購股票的形式向市場傳達對公司未來業績發展的信心,可以起到增強投資者信心、提振市場情緒、穩定股價的作用。那麼這些中概股回購後能否起到“護盤”作用呢?
阿里巴巴擴大股份回購規模至250億美元
3月22日,阿里巴巴集團宣佈繼續擴大回購,將股份回購計劃的規模由150億美元擴大至250億美元,回購將持續至2024年3月底。此舉亦創下中概股回購規模紀錄。
這也是近三個季度以來阿里巴巴集團第二次宣佈擴大回購股份規模,反映其對未來持續增長充滿信心。事實上,早在2020年12月28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就授權回購100億美元的美國存托股。2021年8月3日,阿里巴巴宣佈將回購規模擴大至150億美元。
而根據此前公佈的股份回購計劃,截至2022年3月18日,阿里巴巴集團共回購5620萬份美國存托股(相當於約4.496億股普通股),總額約92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10月份以來,阿里巴巴港股的股價從最高309.4港元一路下探,到今年3月15日盤中最低下探到71港元,跌幅驚人,與不斷增加的股份回購規模形成對比。
根據基金評級機構晨星公司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阿里巴巴目標價為182港元,相較於最新的股價,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此外,根據官方公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同時宣佈委任太盟投資集團(PAG)執行董事長單偉建為董事會獨立董事,將於2022年3月31日起生效,並將成為審計委員會成員。自2015年6月起擔任獨立董事的愛立信公司總裁兼CEO Brje Ekholm,將於2022年3月31日離任。
中概股大規模回購
面對近期市場的震盪走勢,除了阿里巴巴以外,還有越來越多金融科技中概股公司紛紛加入了回購大軍。
3月10日,BOSS直聘對外宣佈,公司董事會已經批准了一項股票回購計劃。根據該計劃,BOSS直聘將在未來12個月內最多回購1.5億美元的股票。
3月11日晚,富途證券宣佈,計劃2023年12月31日前,使用自有資金回購不超過5億美元的美國存托股票。此時,該公司已在公開市場完成了3億美元的回購。
踏入2022年以來,港股上市公司頻繁掀起回購潮。數據顯示,截至2月16日,2022年以來港股已有84家公司展開股票回購,累計回購總額達65.23億港元,而去年同期的港股回購額為15.34億。2022年較2021年同期,港股回購額大升四倍。
此外,過去三年的港股回購額不斷攀升。2021年整年,港股上市公司回購額為382.46億港元;2020年為161.54億港元;2019年為138.38億港元。2021年創造了港股回購的新紀錄,回購金額是2020年的2.37倍,且2021年的回購金額規模是200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其中,騰訊控股累計回購高達21.96億港元,回購股數為483萬股,最高回購價為475港元/股,最低價為431港元/股。
值得注意的是,騰訊開年以來的回購金額已相當於其2021年全年回購規模25.99億港元的84.51%。騰訊股價也在去年經歷“滑坡”後,呈企穩態勢,截至17日收市,今年騰訊已累計漲近5%。
除了大手筆回購外,騰訊2021年12月還宣佈以實物方式分派京東股份作為特別中期股息,及2022年1月宣佈減持“東南亞小騰訊”Se1449.2751股A類股份。
回購並不能保證“護盤”成功
眾所周知,2021年對港股而言是格外艱難的一年,恆生指數跌14.08%,恆生科技指數跌32.7%,國企指數跌23.3%。港股上市公司股價經歷大幅回調,反覆打磨着投資者的心。
面對2022年,港股上市公司頻繁的大手筆回購。有分析人士稱,港股開年回購激增,有助提升投資者信心。在經歷了2021年的低迷表現後,開年港股已吸引了抄底資金的注意。同時踏入財報季,業績增長疊加低估值,或有利於港股在春季走出低谷,此時回購股份的上市公司更容易贏得投資者好感。
不過,也有投資者相對謹慎,表示回購並不能保證“護盤”成功。因為港股投資者比較複雜,內外資都有,既受國內政策影響,也受美聯儲影響。去年開始,港股上市的重要互聯網公司以及地產公司受到國內政策面打壓,提前開始“殺”估值,騰訊、美團、阿里等主要互聯網公司股價下跌均超五成。
如,近一年多時間,格力電器推出三次股份回購計劃,其中實施的時間主要在今年,累計支付總金額約240億元,但股價基本是一路向下,幾乎沒有反彈。
對此,有基金經理表示,有一部分公司回購股票並非註銷,而是用於員工持股計劃或者股權激勵。此舉是一種高拋低吸的操作,實質是在跟市場做對手盤。
毋庸置疑的是,支撐中概股強勢反彈的“壓艙石”是中國經濟硬實力。迴歸到投資的本質來看,中國經濟強勁的增長底色,其實並沒有發生變化。2021年,中國GDP增速也錄得8.1%的高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里名列前茅。最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2年5.5%的增速目標,也是穩健而務實的。
高盛近期的報告還顯示,基於良好的增長預目標、寬鬆的政策、極低的估值以及較低的投資者頭寸,目前仍保持“超配中國市場”。高盛表示,目前中國市場超賣,MSCI中國的公允市盈率應該是12.5倍,而不是目前的9.9倍,目前是6年來的最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