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圖蟲創意
*來源:獨立思考(sikao1976),作者潘欣
1、感謝疫情。這麼説,政治上肯定不正確,但是幾乎一二三線的K12在線教育公司從結果上確實都應該感謝疫情帶來滲透率大幅提升。當然,頭部的線下教育公司也應該感謝疫情,雖然短期帶來了陣痛,但鍛鍊了長期發展線上能力的內功。可以説,今年,K12行業全部都“在線”了。
2、感謝跟誰學。拋開真假的爭議,跟誰學不可思議的股價快速攀升,加速也加大了頭部K12在線教育機構的融資議價能力。沒有跟誰學曾觸及到300億美元的市值,再疊加疫情“紅利”,很難想象猿輔導、作業幫能輕鬆以極高估值融到巨資。恩,不僅是披露了的,還有即將披露的。
3、當跟誰學股價超越新東方時,很多人在朋友圈高呼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其實,我不太能理解憑一天股價就來定義一個時代的人們是有多愛下謬論。現在跟誰學股價又低於新東方了,那又到底是一個什麼時代?復辟了嗎?早在6月1日,我在雪球上發過一個帖子,根據好未來和新東方的市值差推算跟誰學的市值,我覺得大體趨勢上是比較準確的。
4、如果根據跟誰學和學而思網校財報披露的業務數據對比,我其實分不清資本市場到底是高估了好未來還是低估了跟誰學。畢竟前者的業務發展趨勢遠遠優於後者,更何況還有最起碼不遜於跟誰學的猿輔導,以及作業幫。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學而思網校的位置其實挺堪憂的。
5、很多媒體報道K12暑假的燒錢大戰,稱之為瘋狂。但其實你們簡單對比一下去年和今年暑假媒體報道的40億和60億的投放費用,如果都是真實的,那其實僅僅增加了50%。為什麼當各家都需要百分之百增長的時候,投放費用反而只增加了這麼少?肯定不是因為投放效率的增加,只可能是ROI太低了導致沒法投出去更多的錢,畢竟各家都不差錢。
6、當然,投放費用增長的不夠多,有疫情因素讓各家在寒春提前增加了投放以及收割了用户的原因。但是,另一個問題可能是即便如此,在各家都急需快速提升份額的時候卻沒有在暑期投入更多的投放費用,是不是説明這個市場有可能趨於飽和狀態?我沒有答案。
7、和投放相關的就是轉化和續班問題了。各家有自己的真實轉化率和續班率做判斷的依據。對外説的那些數據,大家就那麼一聽就行了,包括什麼正價課付費人次之類的。説白了,我們都不知道各家定義正價課的標準是什麼,是不是一樣的,可能是99,可能是199,可能是…所以壓根沒什麼可比性,更沒法在這個基礎上去分析各家的優劣好壞。
8、理論上,大班經濟模型更優,小班教學效果更好。但截至目前,兩者似乎也不能説完全跑通。根據現狀判斷,大班的問題是可能很難跑的更快了,只能也必須要在效果上解決根本性問題了,當然還有符合要求的輔導老師的供給問題;小班的問題是不應該跑的這麼快,只能也必須要在效果真的能超越現有大班模型,主講老師的供給問題和本地化教研就更難解決了。但是,對於小班來説,是兩難困境,快則很難保證效果,慢則很難搶到市場。
9、K12,其實無論線上線下最大的問題其實是續班問題,但並不是續班率本身的問題。而是本應作為考量教學服務效果好壞的標尺在瘋狂的市場競爭下演變成了以運營和誘導模式下的續班率考核。短期內,這或許不是一個大問題;長期看,這可能是一個傷害全行業口碑的大問題。當我們聽到一個個70+%、80+%續班率數據,達成這些姑且為真的數據背後竟然是靠老師們不遺餘力的“忽悠”學生和家長續報的運營動作時,我們應該作何感想?不知道是否會有公司內部考核時,會有一個類似“主動續班率”的考核,以作為提升教學效果的標尺呢?
10、格局,應該基本就這樣了吧,無非就是前幾名是不是重新排個座次的問題。在同質化競爭下其他家向上的空間很有限,畢竟前幾名有目前最大的份額、最豐富的的經驗和教訓,還有最多的錢。當然,這不等於後續梯隊的無法生存,就是份額大小的問題。誰都希望能有一個差異化競爭的後來者破局,但是任何模式上或非核心技術上的創新,被快速複製的速度比創新的速度快多了,所以基本上也不太存在差異化競爭的可能。
11、K12線上教育機構的鉅額虧損依然會持續,但虧幅收窄應該是一些公司明年需要面對的問題了。説到虧損,經常看到一些教育羣裏在討論這個企業虧損多少,哪個企業燒錢多少的…透過屏幕上那些文字,都能知道很多人鍵盤下滿滿的都是鄙夷的語氣。雖説盈利是企業天經地義的責任,但是這不等於這是一個企業每個時段週期都要達成的。一個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面對不同的市場競爭格局,採用不同的運營方式去達成自己的階段目標。相比之下,階段性的盈利或是虧損都是次要的。很多時候,虧損比盈利更難,自己領悟一下。
12、未來,戰爭依然會持續,但是明年暑假可能會從之前的不設限戰爭變為設限戰爭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獨立思考”。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