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千億”小康股份,All in賽力斯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財經

隨着小康股份的新能源汽車板塊漸入佳境,終於再次邁出改名的一步。

7月12日,小康股份發佈公告,擬將公司中文名稱“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賽力斯集團股份 有限公司”,將公司證券簡稱由“小康股份”變更為“賽力斯”。

對於擬變更公司名稱、證券簡稱的理由,小康股份表示,是為了便於投資者準確理解當前公司定位,使公司名稱與業務及戰略規劃相匹配,統一公司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價值。

更名“賽力斯集團”意味着,小康股份之後的戰略重點將發生改變,將逐漸與自己的傳統形象業務劃清界限,完成向新能源汽車的轉型。

華為效應下,趁熱打鐵?

追溯此前的發展史,小康股份改名的經歷實際非常之豐富。

小康股份成立於1986年,最初名為“重慶巴縣鳳凰電器彈簧廠”,後來改制並更名為“渝安集團”。

2003年6月,渝安集團與東風公司合資成立“東風渝安車輛有限公司”,進軍整車製造領域。之後生產的東風小康給大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度與五菱宏光、長安之星並稱中國微車三巨頭。

藉着東風小康的大好勢頭,2007年,渝安集團改名為“重慶小康汽車集團”,2011年再次改名為“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之後的賽力斯,作為小康股份旗下重點佈局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創立於2017年6月。

為了佈局新能源汽車品牌,在此前一年,小康股份斥資3000萬美元在美國加州硅谷創立了新能源公司SF MOTORS。2018年,SF MOTORS以“金菓EV”為名進入中國消費者視線,後又更名為SERES,音譯為賽力斯。2019年,新品牌旗下首款新能源車型——賽力斯SF5正式上市。

但賽力斯SF5的到來,並未給小康股份帶來明顯增量,更未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打出名堂。2020年,賽力斯SF5全年累計銷量為732輛;同年,小康股份的營收也同比下滑,為143.02億元,歸母淨利潤為-17.29億元,扣非淨利潤為-23.08億元。

之後的小康股份,把目光轉向了與華為的合作。2021年4月的上海車展,賽力斯華為智選SF5正式上市,採用自有渠道的同時並進入華為的銷售渠道。同年12月,賽力斯發佈了與華為合作打造的AITO品牌,並亮相了品牌首款車型問界M5,成為“首款鴻蒙汽車”。

一連串的操作,將賽力斯推到聚光燈之下。進入華為銷售渠道之後的賽力斯SF5並不出彩,華為賦能更多的問界M5則得到了更多追捧。今年3月開啓交付的問界M5,截至目前累計交付量超過1.8萬輛,6月單月交付超過7000輛。

All in賽力斯,開啓新能源賽道的爭奪

按照小康股份以往更名的邏輯,賽力斯在新能源車領域的漲勢,是它下定決心的動力。同時,選擇改名的時機也很好理解——吃準熱度,改頭換面。

隨着與華為的綁定越來越深入,“賽力斯”的名號已經深入人心,同時也帶動了二者合作車型的銷量。

據小康股份發佈的產銷快報,賽力斯今年6月銷量為7658輛,同比增長524.12%,佔小康股份同期新能源汽車銷量61.7%;1-6月,累計銷量21581輛,同比增長884.98%,佔小康股份同期新能源總銷量47.3%。

今年7月4日,在華為nova10系列及全場景新品夏季發佈會上,AITO品牌旗下第二款產品問界M7也正式亮相。數據顯示,問界M7開啓預售後72小時內訂單已超過6萬輛。

新能源車銷量的上漲,也體現在了營收上。2022年第一季度,小康股份新能源汽車業務的營業收入佔到公司總營收的48.28%。

更重要的還有股價和市值的熱度。從2021年4月開始,華為的加入讓小康股份股價一路飆升,從20多元漲至80多元的年內高點,總市值突破千億人民幣。截至7月13日收盤,其總市值達1005億元。

無論是銷量還是股價,實際都已經跳出谷底,但這些“收成”對於小康股份而言,或許仍然不夠。

從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看,小康股份營收總收入達51.31億元,同比增長56.3%,但淨利潤為-8.39億元。對於小康股份而言,集團此前對賽力斯的巨大投入,需要得到更快速的反哺、提升估值,才能抓住風口實現其轉型大計。

雖然,在小康股份與華為的合作中,華為肉眼可見地佔據着主導權,但不得不承認,小康股份對賽力斯的取捨得到了結果。至少相比兩年前,賽力斯的名不見經傳,小康股份低落的市值和股價,都在與華為達成合作之後發生了巨大改變。藉着更名賽力斯,小康股份這一次也終於徹底奔向新能源智能汽車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