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視覺中國
文 | 《財經天下》週刊 陳暢
編輯 | 楊潔
11月23日晚,小米公佈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公司第三季度營收781億元,同比增長8.2%,環比下滑11.1%。實現經營利潤27.3億元。同比減少59.2%,環比減少74.6%;經調整後淨利潤為51.76億元,同比增長25.4%,環比減少18.1%。
按照市場區域劃分,海外市場仍然是小米集團的營收主陣地,其409億元的境外市場收入在總營收中的佔比達到52.4%。
按業務線劃分,小米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分部收入同比增長15.5%至209億元;互聯網服務分部收入增長27.1%至73億元,創下單季度歷史新高,這主要是廣告及遊戲業務增長所致,得益於5億的龐大MIUI全球月活用户量,小米集團廣告業務本季度收入達48億元,創下新高。
而智能手機業務收入仍是小米的營收支柱,佔比為61.3%,但該部分收入為478億元,較今年第二季度的591億元下降了19.1%。與此同時,小米手機引以為傲的市佔率在國際、國內雙雙出現下滑。
小米官方評價這份財報為“穩健增長”,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成績卻並不算亮眼。
財報發佈後,11月24日,小米股價遭遇暴跌,收盤報19.26港元/股,較前日下跌6.96%,創下的股價新低。而在今年年初的1月5日達到35.9港元的高點後,小米的股價就再難觸及30港元。
(圖/小米2021Q3財報截圖)
小米手機出貨量大降,蘋果、榮耀內外夾攻
小米在財報中表示,在2021年第三季度,其智能手機出貨量4390萬台,較第二季度的5290萬台下降了17.1%,這主要是由於全球核心零部件(包括SoC)供應短缺造成的。
小米手機的出貨量減少了900萬部,這給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排名上,也帶來了影響。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發佈的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調研報告顯示,該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26億部,其中三星、蘋果拿下前兩名,小米排名第三,市場份額14%。回顧第二季度,小米以17%的份額擠掉了蘋果,位居第二;但全球“老二”的位子小米僅僅坐了三個月時間,就被蘋果重新“奪”了回去。
(圖/Canalys報告截圖)
對此,小米高管在隨後的業績電話會上解釋稱,主要是芯片缺貨影響了手機出貨量,此外,蘋果iPhone 13系列表現強勢,導致所有安卓系統手機的份額都有所下降。
但在面對蘋果這個萬年強敵的同時,另一邊,小米在國內也處於華為和榮耀的激烈攻勢之下。
Canalys中國市場報告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國內出貨量最多的智能手機廠商是vivo,市場佔比23%;排名第二的是 OPPO,佔比20%;榮耀排名第三;而上個季度的季軍小米則被華為擠到了第四名。
(圖/Canalys報告截圖)
小米集團合夥人兼總裁王翔承認,關於芯片供應短缺的問題,2021年下半年小米麪對的挑戰會更大,缺貨狀態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會緩解。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張書樂向《財經天下》週刊表示:“芯片作為手機的核心,缺貨的問題就直接制約產能,而即使在芯片缺貨問題得到緩解之後,由於各手機廠商被‘憋’住的產能也需要釋放時間,因此在產能迴歸後,這一問題還會延續。”
儘管短時間內看起來不太樂觀,但小米還是預計,2021年全年小米手機出貨量約為1.9億部。
對此,小米集團在財報中也列出三個大方向的動作予以應對:一是和供應商們密切合作,試圖獲得更多的零部件;二是進一步提高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以海外市場為例,2021年前三季度,小米境外定價在300歐元及以上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超180%,主要來自於拉美、西歐及中東地區;此外,小米還推出手機新品進一步細分用户定位,拓展目標用户人羣,包括2021年9月推出針對時尚女性羣體的Xiaomi Civi系列,以及在2021年10月推出性能和價格更高的Redmi Note 11系列。
但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份,小米11曾因發熱問題引起用户大規模維權,有用户反映,該產品不僅是玩遊戲時發燙,即使在看微信、微博或刷抖音都會發燙;而事後,小米售後的處理方式也令部分米粉感到“失望”。
張書樂認為,芯片供應短缺只是一方面,“小米作為製造商,其手機生態和手機品類近年來並沒有太多的創新,陷入了和vivo、OPPO等進行價格戰、營銷戰的境地。且小米生態的攤子鋪的太大,消耗了精力和資金同時,也還沒有形成深度的生態串聯。小米過去靠性價比,現在想用中高端產品博出位,但也因此整體發展狀態並不理想。”
小米造車投入,投資者的擔憂
在2021年,外界最關注的就是小米的造車業務。據雷軍透露,自啓動造車後,小米汽車已經先後收到了超過2萬份簡歷,但關於造車,小米在財報和溝通會上都沒有提及太多。“在電動汽車成本方面,其實這一業務跟集團其他業務比還是很小的一塊。”小米高管稱。
但財報上僅有的零星之筆,也提及到,小米的智能電動汽車業務在順利推進,團隊成員已超過500人,智能電動汽車預計將於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在2021年9月22日,公司以約7737萬美元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Deepmotion(深動科技),用於增強本集團在智能電動汽車業務上的技術能力。
資料顯示,小米目前成立了兩家汽車公司,分別為小米汽車有限公司和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前者主要任務是生產製造,後者則是一家在自動駕駛、動力電池等領域展開研發的公司。
此前,雷軍在新能源汽車佈局上採取的主要是投資方式。據光大證券研究所整理,在成立汽車項目和官宣造車之前,截至2021年7月,小米集團已經通過集團本身以及創始人雷軍設立的順為資本,在汽車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產業投資佈局,涉及激光雷達、自動駕駛、三電系統、智能座艙硬件、車聯網等多個領域。
(小米在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鏈相關領域的投資,圖/光大證券研究所)
從投資變為親自下場,雷軍無疑是在新能源汽車具有廣闊前景的大前提下,帶領小米進行的又一場“順勢而為”。“無論是手機還是智能家居,還都不是資本市場認可的、能為小米帶來價值的新的業務增長點;相反從去年以來,資本市場對智能汽車的業務極其看好,因此,小米涉及整車業務是必然的戰略選擇。”通信高級工程師、戰略規劃專家袁博表示。
他認為,更何況,“小米的傳統競爭對手華為大舉進軍智能汽車,為小米帶來了壓力也帶來了動力。”
小米的造車理想很“豐滿”。但眾所周知,造車是個“燒錢黑洞”,不僅是重資產、投入巨大,而且生產週期長、投資回報慢。“小米造車可能不缺錢,只要有時間的積累也不會太缺技術,但它缺少的應該是整車的成熟度、供應鏈的控制、品牌和消費者的認可度。其實汽車和高端手機一樣,始終存在着認知的門檻,我國的銷量依然集中在幾大車企中,想要突破該版圖很難。”袁博稱。
張書樂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他認為,“年輕人的第一台低價汽車”固然值得期待,“但小米要想延續小米手機極致單品和極致單價的打法,以此打開市場,似乎不大可能。因為消費者對汽車的價格敏感性並不是最強烈的。而小米現有的龐大生態譜系,又和造車之間弱關聯,也使得其戰略佈局顯得縱深不足、底氣不夠。”
小米第三季度財報發佈後,有股民也吐槽稱,小米造車“嚇跑了投資者”。
本文由《財經天下》週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