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人苦尋牛股時,我在尋找中國最強投資管理人

條條道路通羅馬,有的人,出生就在羅馬,但更多的人一生都在去羅馬的路上。股市參與者都希望賺的盆滿缽滿,少數人天生具備着頂級天賦、盤感,更多的人都在尋找牛股的路上,未果。

在券商的工作經歷讓我發現,大部分的個人投資者都很難賺到錢,即便我身邊一個曾通過不可量化的盤感短期內爆賺,但幾年後什麼都沒剩下。

我不想做一個滅絕了的倖存者,我認為投資決策的基準量化更可靠,在摸索的過程中發現絕大多數優秀的基金經理,他們的投資策略一定有東西是量化下來的。

所以,在別人苦苦尋找牛股時,今天的主人公@紅星菜館卻在尋找最強管理人,希望在未來能夠尋找到中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

在別人苦尋牛股時,我在尋找中國最強投資管理人

2007 年入市,曾痴迷於做 T,2015 年憑着幸運在股市中賺到了一桶金

跟很多人一樣,我剛接觸炒股也是受家人影響比較大,2007 年我還在上高中,家裏人大多是股民,給我拿了兩萬塊並推薦了包鋼股份,當時還不叫這個名字,老股民應該知道,那時它叫鋼聯股份。

當時入市時已經趕上了牛市的半山腰,在包鋼股份身上賺了一段時間錢,2008 年史詩級別的熊市就來了。因為我是南方人,家裏有種林場,大熊市時沿海正好疊加颱風,金融危機疊加颱風,股市虧錢,林場也虧錢,財富毀滅的非常快。

經歷戴維斯雙殺後索性股票裏的這兩萬塊錢就留在了股市,打算自己鼓搗鼓搗,家裏人也給了相應的建議——做 T。當時做 T 是很受股民喜愛的,老股民嘛總覺得做 T 能解套。聽從家人的建議,我一路做 T 做到了大四,一 T 就是 8 年,頗有些苦行僧的意思。不過我的天賦比較差,又以學業為重,我把做 T 當作了大學時期的電動遊戲,就是打着玩。

就在快畢業時家裏又給我追加了一筆風投,十幾萬塊錢。做了 8 年的 T,不如這一次注資來的實在。這次注資後,整個賬户的成本已經比較低了。2015 年牛市,傻大黑粗的包鋼股份也沒落下,一路飆漲股價很快到了 3 塊錢。因為一直做 T 堅守,在包鋼股份上賺了一筆小錢。這個時候已經徹底忘記了熊市時做 T 的艱辛,進入了很多股民常見的股神誤區,在牛市後半段買什麼什麼漲,我也從原本單吊一隻股變成了高換手的短線客,持股也就 3 個交易日。

當時兩融民間槓桿盛行,年輕的我也加了槓桿,在牛市的最後一程,算上各種槓桿賬户總資產很快就到了 300,這時也到了牛市的尾聲。現在來看,上了槓桿沒有爆倉完全是運氣好,身邊吃了槓桿虧的朋友實在是太多了。

股災前夕有兩週的平靜期,我記得非常清楚,那時剛畢業想置業,跟我的老股民父親商量,怎麼着我騰點錢出去吧,老父親的答覆是:"不要慌,大盤是要到一萬點的,莊家還在,我還在,你別跑"。

這話放在現在看很滑稽,但這話在牛市時卻很合乎清理,我想想也是,錢這麼好掙,慌個啥。不過我畢竟學金融的,雖然投資沒有太深的造詣,但基礎想法還在,配置時第一要務,剛畢業時的不動產對我吸引力很大,在股災前還是證轉銀了一部分錢,用於購房。隨後本金小了很多,槓桿也上不了了。等到股災來的時候,我餘下的那部分錢沒有什麼奇蹟出現,期指爆倉,股票賬户最後還剩下一些錢。總結一下,最大的幸運還是那時候的剛需讓我選擇了買房。

入行就趕上股災,身邊慘痛的案例讓我對炒股這事兒有了更深的思考

2015 年剛畢業的我開始進入券商工作,當時正值牛市尾巴,親眼見到很多人將房子,身邊的資源都壓在股市上,最終陷入賭徒困境,這種現象太普遍了。

工作之餘觀察了很多散户投資人的現象,讓我非常深刻的是 15 年牛市時身邊有個自行車修理工 30 萬資金做到了 3000 萬,但是現在除了證轉銀已經消費掉的那部分錢,剩餘的利潤基本都被吞噬掉了。這個例子比較典型,更多的情況是很多股民連續在股市中失利。

與自己的投資經歷聯繫起來,其實回顧自己的炒股生涯也是真的乏善可陳,隨波逐流而已,即便賺了一點錢,那也是純粹的市場獎賞,也就是運氣啦。這讓我明白一件事,對於研究不深入的普通人來説,炒股賺錢這事兒太隨機了,就像大猩猩扔飛鏢一樣。大多數股民

民間確實有很多高手能夠創造非常高額的真實收益率,但根本不可複製。比如重慶本地一家比較有名的私募,最早期的打法也是民間打法,就是 PEG 模型。

比如一個產品漲價了,這個公司的利潤增長 XX%,30 倍估值,100% 利潤增長,那這公司就要漲。其實很多公募也是這麼玩的,不過更嚴謹一些,包括現在很多雪球也是很多這種用計算器算利潤,本質上就是 PEG 投資。但這個東西原理上是説不明的,為什麼 PEG 有效呢?展開説其實大多數原因無外乎行為金融學,本身是有效的,但還得拆開看市場。最終還是無法確定未來的估值,其實在我看來這仍是短期市場投機的一種方式,但卻成了很多人的投資聖盃。

我説的這家重慶本地的私募,用這套 PEG 體系從個人投資做到私募投資一直奏效是因為,他們能夠將他們拆開來看,能講清楚什麼時候 PEG 在市場中生效,什麼時候不能使用,這就是一套形成閉環比較靈的策略了,不過這是很多個人投資者想不通的底層邏輯。

大部分人還停留在淺層思考中,停留在現象分析上,這跟技術派口中的缺口理論,平台支撐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畫一條線,感覺邏輯就串聯起來了,但有可能只是那個時候市場巧合延續,個人投資者非常喜歡把巧合當成投資邏輯,而市場有時候也獎賞巧合,所以總會在某一階段,出現一些超額收益的大神。

但真正能夠長期奏效的,還真得是奉行長期有效投資策略的人,我觀察道有這樣的私募在市場上長期生存,有這樣的牛人開公司發產品,而且十幾年的年化收益都甩開了無數人。

這讓我對炒股這件事有了更深的思考。

16 年接觸私募投資後發現,也也許是解決困惑投資者的最佳選擇方案

我是在 16 年開始接觸私募,當時四川本地上市公司,超前的國企、出色的民企在 13 年至 15 年間就開始做自己的資產管理,16 年接觸到四川上市公司的家族資金,當時他們就開始做資產配置,一部分在海外(以美元債為主),一部分在國內,配置了不少私募。

當時我很好奇,為什麼家族資金不自己研究個股,畢竟這會更有趣。當時得到的答覆是:無論從什麼角度看,大多數人自己做投資都不如一些專業的人去做。這剛好與我過去的從業經歷不謀而合。

在券商的工作的人都知道,要想通過自己選股能力強去改善用户的體驗和收益,不太切合實際。但我一直希望能在投資服務領域做點事,機緣巧合 2016 年我進入了成都機構投資的圈子,接觸到了 FOF 性質的投資,接觸到了完整按照"低相關性"的方法投資私募,我真切的感受到這個東西能夠解決過去解決不了的困惑。

在 2016 年到 2018 年,跟着幾家 FOF 機構系統學習,建立自己的策略情報系統。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私募基金有着一些公募基金所沒有的單獨特性,比如優秀的私募基金是市場中孤獨的倖存者,公募基金經理的篩選是從很優秀的一些大學學子中間挑選有潛力的人,進去做研究員的助理,再提升至研究員本身,通過薦股或者説是股票池的豐富和挖掘,積攢一定的投研實力之後,開始進行基金經理的一個職務的管理。

但是私募的江湖它不是這樣的,它是一個更大範圍更大樣本的統計,優秀的私募基金,是整個市場的倖存者,是在最大的範圍,一個非常大的樣本篩選下的一批人,它的容量它的優秀程度一定都比公募的方式篩選出來的人和策略平均更優秀。

在學習的過程中見到了很多優秀的基金策略,而每一位優秀的基金背後都有一套能夠貢獻超額收益的心法支撐,回想到自己的炒股生涯,雖然賺到了一些錢,但更多是運氣成分,對私募基金乃至私募基金策略深度着迷的過程中,我在做着職業生涯的轉變。

2018 年學成出師,自己的想法在一點點的落實下來。在接觸機構化投資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投資者最大的困惑,那就是信息不對稱。當投資者將一筆錢投出去後,不知道這筆錢是如何運行的,無法像股票行情一樣實時瞭解跟蹤,沒有任何信息能夠知道自己投的產品到底發生了什麼。

很多投資者都希望能夠找到投資私募後後期解決風控的方式,從那時開始我便開始策劃承接搭建橋樑的使命,當投資者通過自己的方式瞭解了某一個私募還不錯,開始投資後,我們再去用我們的視角進行復調,索要交易端口,隨後就可以很方便的觀察這傢俬募每一個階段的樣子,通過至少半年至一年的時間來判斷這傢俬募是否足夠出色,是否知行合一。

我曾遇到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名字就先不透露了,這個產品已經快清盤了,就不去人家傷口上撒鹽了。產品在 2018 年非常火,有一個合作伙伴投了一些,我們索要交易數據後嚇出了一身冷汗。因為最初我們並沒有給這個私募進行持倉限制,這個私募產品竟然在滿倉單票押注一隻次新股,這是非常恐怖的事兒,跑了半年後我們將其遺棄掉。

如果不觀察,其實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很難被識別出,單從公開提供的信息以及淨值上看,這隻次新股在很長一段時間保持橫盤,甚至是穩步上漲。不瞭解的人是不會意識到這背後風險所在,甚至看起來還很漂亮。

希望在未來的黃金投資時代找到中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

2005 年至 2020 年 GDP 增長了 5.4 倍,年化複利 11.9%,同期滬深 300 指數上漲 5.08 倍,年化複利 11.45%。經濟的增長和滬深 300 指數的長期回報基本一致,我國股票型基金擬合的指數,年化複利 15.38%,相較於代表社會整體財富增長速度的滬深 300,有明顯超額收益。

專業化的投資一直能相對輕鬆的獲取不錯的收益,在大多數生意或者地產投資都擁有超越 15% 的收益率時,股票市場顯得非常平庸,可是現在哪裏又能找到那麼多 15% 回報的生意呢?又能承載多大的資金體量呢?

這其實是中國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資金從房產撤出,投資從債權轉向股權。過去兩年來我們接觸了很多中小房企、老闆、跟房產大基建相關的小公司陸續退出市場,靠房產投資富起來的中高產,資產也在搬家。

我總覺得這是一個持續十年,幾十萬億的新增市場,還有在其他的市場找到這樣預期可見的膨脹速度嗎?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我想在關鍵的時間點上做好一些事情,而藉助最優秀管理人的力量是一個最簡單有效的方式,每一個時代都有英雄和前行者,資產管理行業友善的一個地方是這種優秀可以進行分享。

而巧合的是很早就接觸到了西南地區最前沿的機構投資人,他們的想法質樸、長期、簡單,投資模型有力可靠,我想我們可以紮根成都,更好的做相關的研究,力爭做機構投資的翻譯官,做個人投資者的專業橋樑,也許真的可以找到獨屬於中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盡享黃金投資時代。

——————免責聲明——————

"雪球達人秀"系列文章旨在推動雪球用户更好的學習交流。文章中任何用户或者嘉賓的發言,都有其特定立場。本文內容所涉具體股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同時雪球刊出此文,並不表示贊同其立場或觀點。投資者的所有決策應該建立在獨立思考基礎之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390 字。

轉載請註明: 在別人苦尋牛股時,我在尋找中國最強投資管理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