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整治“偽私募”風險 護行業風清氣正

  “偽私募”披着羊皮,以假亂真,小則造成市場混亂、劣幣驅逐良幣,大則影響社會安定。對於“偽私募”,要亮紅燈、出重拳,堅決出清。

  近日,基金業協會官微發佈了一個“偽私募”案例,其中的層層圈套令人眼花繚亂。假私募營銷員李小姐通過送雞蛋、面、油等,套路一起跳廣場舞的陳老太,陳老太經不住李小姐的“情真意切”,以50萬元積蓄購買了其推薦的高收益私募產品,但最終等到的卻是合同到期後錢款不見蹤影。陳老太只好報警,經查,相關人員已經跑路,並且所謂的私募基金沒有備案,也沒有登記管理人。

  毫無疑問,李小姐所説的私募基金是一家徹頭徹尾的“偽私募”。因為其向不合格的投資人銷售產品、承諾剛性兑付,沒有備案等,每一條都是“偽私募”的標籤。

  出清“偽私募”刻不容緩,只有如此,才能讓陳老太們不受其騙,才能為真私募掃清發展障礙,還行業風清氣正。

  近幾年來,私募基金業蓬勃發展,截至2021年11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超2萬家,管理基金規模19.73萬億元,而2019年初規模只有12萬億元。大力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這已經成為業內共識。從募資環節、投資環節、退出環節看,當前私募基金仍處在發展機遇期,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並沒有改變。行業的風清氣正,是為蓬勃發展加油助力。

  12月13日,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易會滿在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着重強調,對“偽私募”等風險深入開展整治。“深入”一詞意味着要下沉、徹底、不留死角,是監管層對“偽私募”“零容忍”、堅決整治的態度。

  近年來,監管機構持續出清“偽私募”,亂象已經得到了一定的遏制。

  從整治“偽私募”的制度體系看,以下三個方面一個也不能少,共同發力方可立竿見影。這三個方面分別是:儘快出台私募基金監管辦法,進一步健全規則制度;建立全面、動態、精準、穿透的綜合監測監控體系;加強非現場檢查與現場監管的銜接。

  刀刃向內改革,不能諱疾忌醫,譬如,基金業協會已經針對建立分類備案機制、提升透明度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成績有目共睹。再譬如,業界關於建立“募投管退”全過程風險控制體系的呼聲不小,如何構建則需要匯聚各方智慧,找準問題,敢啃硬骨頭。同時,要引導私募基金當好股權投資的“專門家”,做精主業、做深專業、守信履約、珍惜聲譽。

  持續進行投資者教育同樣不容忽視。其實,“偽私募”和真私募之間有着鮮明區別,公開募集、保本保息、未到協會備案等,都是“偽私募”的標籤,抓住這些關鍵要素,就可以揭露其真面目。讓投資者掌握私募基金的本質特徵、基本要素,是投資者教育的目標所在,提高自我辨識能力,才能防患於未然。

  如此,行業風清氣正的局面自然水到渠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39 字。

轉載請註明: 深入整治“偽私募”風險 護行業風清氣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