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鍾榕華) 今年起,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個人大額存單、定期存款等產品,提前支取計息方式由“靠檔計息”調整為按照支取日“活期存款掛牌利率計息”。其實,不僅“靠檔計息”退隱江湖,另一種存款產品——“週期付息”也於近期跟市場説“拜拜”了。
導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此類產品在節前起陸續下架,目前已難覓蹤跡。
1發現 多家銀行已停售週期付息存款
在銀行存在一筆定期存款,此後每個月即可按定存的利率領取利息,這樣的存款產品香不香?這就是曾經的“週期付息”存款最吸引儲户的地方之一。
簡單來説,週期付息存款產品,是指銀行每個週期(如每月、每季度等)按照約定利率向儲户發放利息。這就意味着存款利息提前發放,不僅讓儲户提前嚐到“甜頭”,也類似於變相提高了利息。
不過,這樣的產品現在已經很難找了。在某國有大行,曾有一款月享版本的定存產品,即按月付息型的定存。昨天,導報記者發現,在該行網點及官網都找不到這類產品。“週期付息”產品此前較多出現在地方民營銀行的線上渠道,是此類銀行的攬儲利器之一,近來也是消失得無影無蹤。例如,福建華通銀行1月下旬還有多款“週期付息”存款產品,起投金額1000元、滿7天每期派息收益率為3.7%,滿1個月、3個月、6個月、12個月的每期派息收益率分別為4.1%、4.3%、4.5%、4.6%。但現在該產品在該行已經銷聲匿跡。
此外,包括北京中關村銀行、藍海銀行、眾邦銀行、億聯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也已買不到週期付息存款產品。
2探因 業者稱有變相“高息攬儲”之嫌
2月8日,央行發佈《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稱:2019年以前,部分金融機構為吸收存款,發行了活期存款靠檔計息、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和週期付息等所謂“創新”產品。這些產品的實際利率水平明顯超出同期限存款利率,且違反了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按活期計息、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等規定。此前2月4日,人民銀行召開的加強存款管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稱,督促地方法人銀行迴歸服務當地的本源,不得以各種方式開辦異地存款。繼續加強對不規範存款創新產品的監測管理,維護存款市場競爭秩序,守護好老百姓的錢袋子。
週期付息存款產品此前在中小銀行中較多見,這類產品利率往往較一般的定期存款產品更高。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本息皆可按週期取出,就與“靠檔計息”差不多,存在變相“高息攬儲”之嫌。
3提醒
這些投資渠道可替代
無論是“靠檔計息”,還是“週期付息”,共同點都是提高同等條件下的存款收益、靈活流動性。其中,提高定期存款靈活性是近來銀行創新存款產品、增強吸引力的方向之一。
例如,越來越多銀行上線移動端大額存單轉讓平台。大額存單轉讓主要是在行內轉讓,客户自行設定轉讓利率,比如設定比活期利息高,甚至比提前支取靠檔計息規則之下更高的利率,還有可能享受到手續費減免。
此外,線上存單質押也可幫助實現定期存款的靈活變現。儲户急用錢時,可憑存單向銀行貸款,就不必提前支取。近日,微眾銀行即公告稱,該行5年期和3年期定期存款即將上線質押功能。
不過,也有人或許會疑問,貸款即意味着要負擔貸款利息,等於減少了定存的利息收入。業內人士稱,這確實得多算算,但另一方面,在攬儲壓力之下,會不會有銀行在這方面也搞“創新”,比如,在合規前提下,提高質押貸款成數、降低貸款利率,或者其它更特別的新方式,都值得留意。
#廈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