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鳳凰網房產
(來源|鳳凰網風財訊 作者| 陳文莉 王婷婷)
首創置業(HK02868)正在成為今年第一家從聯交所主板退市的國資房企。
7月9日晚間,首創置業發佈公告,正式宣佈將進行私有化退市。
風財訊不完全統計的,2019-2020年港股私有化意向企業的45家企業(含進行中、已完成、已失敗)。
這其中,不乏中國糧油控股、中外運航運、華能新能源等央企國企,也不乏復地集團、會德豐、新世界中國這樣的房地產企業。
伴隨退市,這些港股公司,有的被收入集團“逐漸隱形”、有的在持續重整中“不務正業”。
首創置業,是今年目前唯一擬退市私有化的國營房企。無數退市港股的“前車之鑑”,讓首創置業的未來,成為一個有趣的猜想話題。
再反觀“退市私有化”這件事本身,投資者獲得多少利弊?首創集團影響幾何?首創置業身後,如影隨形的神秘自然人股東們是誰?
一個個問題背後,也充滿玄機。
溢價62.79%私有化 散户卻稱“被韭菜”了?
首創置業私有化的原因被歸結為:
一,國內房地產大環境趨緊,行業和公司的業績表現均不佳;
二,私有化後公司可以背靠首創集團,獲得更強的信用資質;
三,上市平台在股權融資方面,幾乎喪失優勢,首創集團卻還要花費高昂的維持成本;
四,H股和非H股的股東,都有機會讓持股價值變現。
首創置業私有化退市將支付近53億元的現金,價格約2.80港元/股,較近期股價大約溢價62.79%。
不過,H股的有些小散們卻稱“被割韭菜”了。
風財訊注意到,私有化之前,首創置業的股價長期徘徊在1港元/股左右、成交量在千萬級別。
在6月25日,首創置業股價卻暴漲了52.29%,成交量突破2億。
並且在公告的前幾天,公司的股價都在持續上漲,至停牌前漲到了1.72港元/股。
成交量與股價雙重異動,往往被認為是“內幕信息交易”的特徵,意味着可能有機構買家在抄底,滯後的投資者可能攤薄收益。
消息面上也很詭異,在6月盛傳“首創置業可能私有化退市”的時候,總有另一個消息出來對沖,即“首創置業和首創鉅大之間轉讓奧特萊斯項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普通投資者對其退市的預期。
退市私有化 大股東首創集團“解套”
對於首創集團來説,不論有無內幕交易,私有化退市都是一個很好的“解套”機會。
首先,風財訊粗統發現,2003年上市以來,首創置業僅進行了三次配股,最近的一次是2020年1月22日通過供股,向首創集團等內地股東融資約13億元。
而據東方財富顯示,首創集團等持有的內資股,依舊是沒有流通性的,持股價值偏低,如果退市,這部分價值就盤活了。
第二,首創置業向大股東首創集團的輸血能力,逐漸衰弱,非控股股東權益卻不斷提升。
財報顯示,首創置業2019年及2020年營業收入較2018年分別下降10.6%及8.6%;2020年的淨利潤同比下滑47.4%,利潤率大降了10%(至8.8%),創下10年來的最低點。
然而2018年-2020年,首創置業的非控股股東權益從90.85億元增至182.52億元。非控股股東分走的利潤,從20.21%增至23.89%。
反觀大股東首創集團,2020年歸母淨利潤出現了近4年的首次下滑,同比縮水27.90%(至18.50億元),淨利率7.73%也同比下降約3個百分點,而這還是在公司2020年營收527.01億元,同比增長11.05%的情況下。
2021年一季度,首次集團的歸母淨利潤甚至虧損了1.71億元,同比大跌279.90%;負債則增加到了3152.56億元。
並且首創集團自己,近年也有點“水逆”。
例如今年6月,首創集團陷入與上海電氣的“83億應收款爆雷事件”,被質疑“融資性貿易”、第三方資金輸送,被告至法庭。
7月6日,北京市紀委監委消息,首創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愛慶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第三,合聯營公司頻繁得到首創置業的擔保與借款。
比如,首創置業為北京悦創的借款,向招商銀行簽訂了4.9億元的擔保書;
比如,首創置業為北京金谷創信置業10億元的借款提供3.3億元擔保。
為合資企業提供擔保的增多,一定程度上,首創置業大股東的權益是受到影響的,且間接風險增大。
同系合併傳聞起 退市後首創置業會怎樣?
首創集團的“水逆”是否成為加速首創置業退市私有化的因素,並未明確,但確定的是,首創置業迴歸是利大於弊。
風財訊注意到,有傳聞稱,退市後,首創置業或和首創經中合併。
這是首創集團地產板塊中的兩家公司,不同於為了私有化進程成立的“首創城市發展公司”。因此這被視為首創集團內部重整的一個信號。
這也給首創置業退市後的場景,帶來想象。
首先風財訊參考了近年港股上市涉房企業私有化後的情況,可謂表現不一。
比如,萬達商業私有化之後,因債務危機,出售大量資產,至今未能迴歸A股,甚至一度出現收購傳聞。
復地集團退市後,被裝進了豫園股份(SH600655),這是一個“雜貨鋪”,囊括黃金、餐飲、商業、文化、礦產等不相關多元業務。
豫園股份從來不將“地產”作為主業,在地產層面從來都講產城融合,所以“復地”不僅換骨成為“產發平台”,也在整個復星體系中,越來越邊緣化。
首創置業退市私有化後,面臨角色淡化(甚至喪失角色)、組織人事架構重組、資源自主權降低、發展空間受限的可能性。
但迴歸首創集團的大系統,對首創置業本身的業務,也有利好。
本來首創置業在資本市場一直向好的評級、較低融資利率,更多依靠於集團的背書。
例如,中誠信和聯合資信對首創置業保持“AAA”評級,給出的一個理由就是大股東保障。
風財訊發現,就連這次私有化退市,H股股東的52.9億元現金,都是由首創華星(首創集團全資子公司)代為支付。
如果資金支持不變,首創置業苦苦追逐不得的“千億目標”,依然可期,雖然它到時可能已換了一個面目。
神秘自然人股東再現 “共同進退”值得玩味
首創置業,可能在退市私有化中“改頭換面”,但它背後的幾個隱秘的自然人股東,卻始終如影隨意。
在首創置業的股東持股結構中,北京融通正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融通正和”)通過中國物產和億華間接持有首創置業約3.28%的股權。
根據公告信息,融通正和由吳海濤(18.50%)、孔令國(18.36%)、桂勝春(18.32%)、王光鈺(17.66%)、趙榮海(14.69%)及翁煥文(12.47%),6位自然人共同持有。
這幾個人,早在2021年初,首創集團旗下首創陽光的股權掛牌轉讓中,就已經出現。
當時,吳海濤、孔令國、桂勝春、王光鈺、翁煥文、楊森泉、王羣,7位自然人通過北京嘉銘盈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青創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北京瑞博置業有限公司合計持有首創陽光53.51%的股權,首創集團持有約46.49%的股權。
而其中,吳海濤、孔令國、桂勝春、王光鈺、翁煥文這幾位自然人在2015年,首創集團和陽光股份的重組中,就已經出現在股東名單中。
這批自然人入股時,29.12%股權的對應價在9.82億元,當2019年京基集團收購相同股權時,價格已經是14.41億元,四年間溢價超過45%。
隨後,自然人股東們和首創集團一起套現離場,這一份“共同進退”值得玩味。
風財訊注意到,桂勝春是北京首創陽光房地產的老員工,曾任華遠地產高管;孔令國曾任首創置業青島分公司董事長;翁煥文是北京海利房地產的法定代表人,其曾和萬科等5家公司倍視為行業最早的城市運營商;王光鈺曾任首創京郊郊置業的總經理;吳海濤則是北京首創陽光房地產的法定代表人。
他們都和首創繫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他們究竟和首創集團是怎樣的關係,尚且是謎。
只不過此前有媒體報道,2015年啓動的北京市首輪巡視中,首創集團被發現存在與民營企業利益輸送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