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説大利好來了!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1年,基金子公司總算緩口氣,548天該如何安排
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俊嶺)訊,不是延緩2年,而是延緩1年!備受關注的資管新規過渡期,最終以央行今晚的官宣而一錘定音。
7月31日晚間,央行發佈《優化資管新規過渡期安排 引導資管業務平穩轉型》,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範轉型,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會同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審慎研究決定,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緩的事情,其實業內早有預期了,整改一直在有序推進中。”31日晚間,一家基金子公司人士回應財聯社記者。不過,對於基金資管行業而言,這也算是個好消息,此前一直繃緊的弦可以稍“緩口氣”,但整改並不會因此而停滯。”
對此,金融監管研究院院長孫海波也持相似觀點。他認為,“過渡期延長是市場一致預期,主要是此前老產品進度太慢,距離過渡期時間太短,而不得不延;加上今年以來宏觀形勢倒逼,也不得不延。”
整改在推進,規模在縮水
“按照既有工作安排,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考慮到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帶來的衝擊,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範轉型面臨較大壓力。”央行在《優化資管新規過渡期安排 引導資管業務平穩轉型》一文中稱。
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範轉型,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審慎研究決定,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今年以來,由於新冠疫情原因,業內對資管新規過渡期延期其實早有預期。年初有媒體報道,央行有延長資管新股過渡期的意願。近日,更有權威專家呼籲,資管新規過渡期應延長2年,至2022年。
央行上述消息發佈後,基金資管圈和私募圈人士紛紛在朋友圈轉發。儘管業內對過渡期延期早有市場預期,但央行在這個敏感時點“官宣”,是否表明了對行業的呵護,總算可以“鬆口氣”了吧?
“雖然在意料之中,但並不宜過分解讀!”上述基金子公司人士稱,早在疫情爆發之前,去年就有延期的聲音了,不過當時更多是業內人士的建議,監管層也曾聽取多家公司的建議,但始終並未表態。
今年5月,為了解基金資管行業的經營情況,有基金公司接上級部門相關通知,要求基金子公司如實彙報公司在疫情期間“六保”、“六穩”有關情況的材料。
年初新冠疫情爆發,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此前一直在積極推進整改的基金資管行業無疑是雪上加霜,“舊的產品在終止,新的產品跟不上,規模只能持續縮水。”多位業內人士無奈地稱。
來自中基協最新公佈的私募資管產品備案月報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基金子公司存續資產管理規模38017億元,相比5月底的39663億元環降1646億元,降幅4.15%。這一規模,距離最高時的超10萬億,已經大幅縮水六成以上。
而隨着行業整體規模的持續萎縮,基金子公司平均規模也大幅下滑。數據顯示,到今年6月基金子公司平均管理規模已降至487億元,“千億陣營”和 “百億陣營”的數量均大幅減少。
2018年4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髮〔2018〕106號,以下簡稱“資管新規”)發佈。同年7月,“資管新規”細則發佈,基金子公司內部進行了多輪相關培訓,有的公司還專門聘請律師事務所專業律師,對公司所有員工進行詳細解讀和答疑。
對於基金子公司行業而言,過去幾年,監管機構出台了一系列法規政策,旨在去通道,防範金融風險,基金子公司也積極按照相關規定積極推進整改工作——一方面,穩步清理非標產品,探路主動管理轉型之路;另一方面,增加註冊資本金,強化合規和風控意識。
未來17個月怎麼過?
可以暫時“鬆口氣”,但接下來17個月何去何從?
針對“資管新規”過渡期延緩,7月31日晚,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為落實有關政策安排,《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及其配套規範性文件、《證券公司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適用操作指引》過渡期同步延長至2021年底。同時,根據實際規範進度及風險狀況,公募理財債券基金、公募分級基金的規範整改不作延期。
“公募理財債券基金規範主要涉及合同變更安排,目前絕大部分已完成規範整改,剩餘部分繼續按照《關於規範理財債券基金業務的通知》(證監辦發〔2018〕66號)要求於2020年底前完成規範。公募分級基金繼續在2020年底前完成規範整改。”
這意味着,資管新規過渡期延緩至2021年底僅針對基金資管行業。從現在到2021年底,只剩下“一年半”時間,更準確地説是17個月,基金子公司如何利用好這個時間“窗口”?
據財聯社記者瞭解,今年以來,各家基金子公司各項整改工作一直在按部就班地推進,有些不合規的存續“老產品”自然到期,也有些次新產品,已經或正在與投資人積極溝通提前終止事宜。
“有些產品屬於股權投資,部分標的尚未結項,等待正常退出恐怕需要更久時間,正協商如何妥善處理後續事宜。”有基金子公司人士稱,考慮到這類產品的複雜性,預計淨值虧損的可能性較大,他們同時也做好了投資人維權的相關妥善應對預案。
打破“剛性兑付”一直是資管新規的訴求,而在過去幾年,基金子公司大幹快上的基調下,不少在銀行無法過審的“次級項目”被基金子公司業務團隊攬下,而隨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此類項目的風險敞口正步步緊逼本就脆弱的基金子公司。
為什麼延長資管新規過渡期?央行有關負責人解釋稱,是推動資管存量業務整改平穩進行。適當延長過渡期,能夠緩解疫情對資管業務的衝擊,有利於緩解金融機構整改壓力。
“新冠肺炎疫情從資金端和資產端,對資管業務產生了雙向衝擊,尤其是在資產端,部分行業、企業經營困難加大,一些投資項目原有還款安排面臨調整。”央行上述負責人稱。
值得注意的是,在央行針對資管新規延期的答記者問中,有這樣一句話——“對於2021年底前仍難以完全整改到位的個別金融機構,金融機構説明原因並經金融管理部門同意後,進行個案處理,列明處置明細方案,逐月監測實施,並實施差異化監管措施。”
針對個別金融機構的“個案處理”,是不是意味着,到期未能完成整改的公司央行仍可以“網開一面”?對此,有人提醒基金子公司不要抱僥倖心理,如何積極轉型,才是此次資管新規題中應有之義。
在餘下來的17個月,對於基金子公司在內的資管機構而言,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提升新產品投研和創新能力,加強投資者教育和長期資金培育,從而加大對各類合規資產的配置力度。
“時至今日,資管新規延期一事,終於塵埃落定。”31日晚,智信資產管理研究院創始人、首席研究員鄭智撰文稱。因為,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現在承受不了這樣的衝擊。
在鄭智看來,資管新規事關中國金融系統的穩定,但願今天的妥協,是為了明天更好的進取——惟願資管機構,不要因為在這種暫時的妥協中迷失,能夠拋棄幻想,迎接真資管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