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存量資產處置難

北京商報訊(記者 孟凡霞 宋亦桐)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一事終於塵埃落定,在新規壓力下,大部分銀行都面臨着過渡期如何處置原有存量資產的問題。8月2日,不少銀行業從業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均提及,資管新規延期實施雖然為銀行留取了一定的“喘息”空間,但各家銀行仍面臨不小的壓力。

“之前業內預期延期時間在2-3年,這次監管正式確定了只有1年時間,雖然能給存量處置帶來一些時間,但還是很有難度。”一位國有大行資管部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對存量處置的方式,行內主要採取資產證券化、提前贖回、自然到期和回標等,也都正在推進,從進展來看,前期好處理的已經基本處理完了,後面都是比較難啃的骨頭。”

自資管新規發佈以來,銀行就一直按照監管要求逐步壓降存續資產,在採訪過程中,多位銀行從業人士對延期1年的時間節點有所焦慮。一位城商行業務部門負責人透露,自資管新規發佈後,行內就一直在壓降存量,截至2019年底理財存量資產較資管新規發佈時下降超過40%,雖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進展緩慢,而理財產品有的資產端期限長達2年,更難處置。在他看來,要在2021年底前完成轉型,難度不小。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陶金表示,很多現存資管產品的到期日還有2年甚至更長,全部實現淨值化轉型的難度依然存在。對銀行來講,一年內全部實現消化確實存在整改困難,由於投研能力、投資者教育、系統建設等因素阻礙,部分中小銀行資管業務轉型難度較大,尤其是全部實現淨值化的難度很大,即使延長到2022年,對於中小銀行的存量化解而言仍然存在困難。不過對存量資產處置,此次政策也健全了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央行有關負責人介紹,鼓勵採取新產品承接、市場化轉讓、合同變更、回表等多種方式有序處置存量資產。

值得注意的是,資管新規發佈後,包括監管和銀行關注的核心關注點之一就在於“非標”,根據資管新規精神,過渡期結束後,所有銀行存量產品都要合規,而不是順應資產自然到期。那麼過渡期結束後,還沒到期的“非標”如何處置,也成為讓銀行頭疼的難題之一。

一股份制銀行資管人士表示,目前出現問題的非標資產情況比較多,有的只是延期,有的出現部分壞賬的情況,需要做計提,後續處置掉。比如提供額外的增信措施,和資產管理公司合作,提供足夠的折扣或者優先劣後比,完成處置過程中的資金問題。一位國有大行相關人士則直言,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時間,過渡期的設置,將會考驗不同期限理財產品市場的適應能力,存量資產處置和不良資產的消化都需要時間。

對非標資產而言,如何在過渡期內化解存量風險,使之符合監管規定,又不會對市場產生大的衝擊成為當務之急。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稱,非標資產標準化程度較低,風險較高,目前是監管重點關注和要求機構壓降的領域,即使繞道信託等機構都比較困難。非標轉標,應想方設法達到監管要求,消除期限錯配,加強投資人教育,設計與發佈期限長、底層質量較好的產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98 字。

轉載請註明: 銀行存量資產處置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