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1年 銀行存量資產處置迎挑戰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一事終於塵埃落定,在新規壓力下,大部分銀行都面臨着過渡期如何處置原有存量資產的問題,8月2日,多位銀行業從業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資管新規延期實施雖然為銀行留取了一定的“喘息”空間,但未完成的“作業”讓銀行仍面臨不小壓力,尤其是部分理財產品資產端期限長達2年。在分析人士看來,對於銀行來講,由於投研能力、投資者教育、系統建設等因素阻礙,部分中小銀行資管業務轉型仍存挑戰。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1年 銀行存量資產處置迎挑戰

存量處置“壓力山大”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帶來衝擊,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範轉型面臨較大壓力。因整改轉型進度條進展緩慢,7月31日,央行發佈《優化資管新規過渡期安排引導資管業務平穩轉型》決定,將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而資管新規延後一年實施,也恰恰反映出目前整個銀行業轉型的困境。不少銀行業從業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均提及,資管新規延期實施雖然為銀行留取了一定的“喘息”空間,但各家銀行仍面臨不小的壓力。

在資管新規的壓力下,大部分銀行都面臨着過渡期如何處置原有存量資產的問題,本該按時完成的“作業”卻完成不了也讓銀行倍感壓力。“之前業內預期的延期時間在2-3年,這次監管正式確定了只有1年時間,雖然能給存量處置帶來一些時間,但還是很有難度。”一位國有大行資管部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對存量處置的方式,行內主要採取資產證券化、提前贖回、自然到期和回標等,也都正在推進,從進展來看,前期好處理的已經基本處理完了,後面都是比較難啃的骨頭。”

另一位股份制銀行業務部門負責人説,“雖然資管新規延期的信息已經發布,但目前仍未收到總行關於具體存量處置進展的細化方案。總行此前的要求是力爭利用空檔期,爭取在年底前完成任務,希望在2021年開始輕裝上陣,進一步優化產品端業務條線,不過,在當前不良增加壓力漸現的大環境下,現在大概率會放慢腳步,將時間延後至明年。”

自資管新規發佈以來,銀行就一直按照監管要求逐步壓降存續資產,制定整改計劃,在採訪過程中,多位銀行從業人士對延期1年的時間節點有所焦慮,中小銀行從業人士更是直呼“壓力”。一位城商行業務部門負責人透露,自資管新規發佈後,行內就一直在壓降存量,截至2019年底理財存量資產較資管新規發佈時下降超過40%,雖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進展緩慢,而理財產品有的資產端期限長達2年,更難處置。在他看來,要在2021年底前完成轉型,難度不小。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陶金表示,很多現存資管產品的到期日依然還有2年甚至更長,全部實現淨值化轉型的難度依然存在。對於銀行來講,一年內全部實現消化確實存在整改困難,由於投研能力、投資者教育、系統建設等因素阻礙,部分中小銀行資管業務轉型難度較大,尤其是全部實現淨值化的難度很大,即使延長到2022年,對於中小銀行的存量化解而言仍然存在困難。

不過對存量資產處置,此次政策也健全了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央行有關負責人介紹,鼓勵採取新產品承接、市場化轉讓、合同變更、回表等多種方式有序處置存量資產。允許類信貸資產在符合信貸條件的情況下回表,並適當提高監管容忍度。已違約的類信貸資產回表後,可通過核銷、批量轉讓等方式進行處置。鼓勵通過市場化轉讓等多種方式處置股權類資產。穩妥處置銀行理財投資的存量股票資產,避免以單純賣出的方式進行整改。

“非標”拆彈攻堅戰

資管新規發佈後,包括監管和銀行關注的核心關注點之一就在於“非標”,資管新規重新對非標資產進行了定義:非標準化債權投資是指除標準化債權類投資以外的資產;而標準化債權類投資必須滿足分可交易、公允可流動、信披充分、集中登記、獨立託管,並且是要求在銀行間、交易所等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場所交易等條件。根據資管新規精神,過渡期結束後,所有銀行存量產品都要合規,而不是順應資產自然到期。那麼過渡期結束後,還沒到期的“非標”如何處置,也成為讓銀行頭疼的難題之一。

來自《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9 年)》的數據顯示,從資產配置情況來看,2019年末,非保本理財穿透各類資管產品後持有資產餘額26.24萬億元。其中,存款、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的餘額佔非保本理財產品投資餘額的71.75%,同比上升5.48個百分點。債券是理財產品重點配置的資產之一,在理財資金投資各類資產中佔比最高,達到59.72%,同比上升6.37個百分點。在投向存款、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的佔比上升的同時,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佔比同比下降1.79個百分點至15.63%。

然而,非標資產的處置難度也頗大。一股份制銀行資管人士表示,“目前出現問題的非標資產情況比較多,有的只是延期,有的出現部分壞賬的情況,需要做計提,後續處置掉。比如提供額外的增信措施,和資產管理公司合作,提供足夠的折扣或者優先劣後比,完成處置過程中的資金問題。”

相較股份制銀行,國有大行體量更大,壓力也更重,一位國有大行相關人士直言,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時間,“過渡期的設置,將會考驗不同期限的理財產品市場的適應能力,存量資產處置和不良資產的消化都需要時間。”

對於非標資產而言,如何在過渡期內化解存量風險,使之符合監管規定,同時又不會對市場產生大的衝擊成為當務之急。上述國有大行人士指出,還是要進行單獨建賬、單獨核算、單獨管理。這些措施的實施,有助於規避期限錯、資金池運作的風險,將非標業務的風險與投資產品一一對應。

如何打好“非標”拆彈攻堅戰?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指出,非標資產標準化程度較低,風險較高,目前來説是監管重點關注和要求機構壓降的領域,即使繞道信託等機構都比較困難。非標轉標,應想方設法達到監管要求,應消除期限錯配,加強投資人教育,設計與發佈期限長、底層質量較好的產品。

陶金認為,監管政策的目的在於防範非標資產的剛兑、嵌套和不透明等風險,因此要着重監管非標資產的自身風險,對於短期內較難化解的非標資產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非標資產,健全非標資產的登記、流轉、交易等公開、透明的流動性平台。

進一步加強業務風險隔離

除了過渡期延長外,此次還做出了“個案處理”的政策安排,央行有關負責人指出,對於2021年底前仍難以完全整改到位的個別金融機構,金融機構説明原因並經金融管理部門同意後,進行個案處理,列明處置明細方案,逐月監測實施,並實施差異化監管措施。

在一位銀行業從業人士看來,監管此舉主要還是防止政策“一刀切”造成的不可控的風險出現,儘可能保證金融機構能平穩過渡。

“延長過渡期有助於緩釋對相關市場的過度衝擊,從而規避了更大的機構破產和資金風險以及這些風險可能帶來的傳染效應。”陶金指出,“央行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明確表示,資管新規延期不涉及資管業務監管標準的變動和調整,並不意味着資管業務改革方向出現變化。因此,延長過渡期並不會刺激新的非標理財大量出現。”

蘇筱芮表示,本次延期,為銀行在資管新規背景下的整改行動提供了喘息之機,使得新規改革平穩過渡,有利於銀行業的穩健發展;銀行業機構也需要抓住此類契機,提升自身主動管理能力,迴歸業務本源發行符合監管要求的創新產品,加強業務風險隔離與管控。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宋亦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00 字。

轉載請註明: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1年 銀行存量資產處置迎挑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