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正 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張賽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的7月經濟數據顯示,7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7%。其中,城市上漲2.6%,農村上漲3.0%;食品價格上漲6.3%,非食品價格上漲1.9%;消費品價格上漲4.0%,服務價格上漲0.7%。今年1月至7月,CPI同比漲幅分別是0.9%、0.9%、1.5%、2.1%、2.1%、2.5%、2.7%,呈逐步走高態勢。
食品價格和能源價格兩大主因助推CPI走高。7月,食品價格上漲6.3%,其中鮮果價格上漲16.9%,鮮菜價格上漲12.9%,畜肉類價格上漲8.4%,其中豬肉價格上漲20.2%,蛋類價格上漲5.9%,糧食價格上漲3.4%。在能源方面,水電燃料價格同比上漲3.6%,交通工具用燃料價格同比上漲24.2%。
輸入性通脹特徵明顯。能源價格上漲主要受國際能源價格波動的影響,糧食價格上漲也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有關。從2020年起,美國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經濟困境推出了一系列超常規量化寬鬆政策。大水漫灌式貨幣政策帶來巨大通脹壓力。今年6月、7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分別同比上漲9.1%、8.5%。7月,美國能源整體價格同比漲幅達到32.9%,汽油價格同比上漲高達44.9%,食品整體價格同比上漲10.9%。
俄烏衝突加劇了全球能源市場價格波動,全球石油、天然氣、煤炭價格處於高位。國際糧食價格也與俄烏衝突有關,全球糧食價格達到近10年最高水平。俄烏分別是世界最大和第五大小麥出口國,佔全球穀物出口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俄烏衝突導致烏克蘭當季糧食大幅減產。俄羅斯是全球主要化肥生產國,俄受制裁導致化肥出口受限,全球化肥價格大漲,全球農業可能被迫減少化肥用量從而導致糧食減產。
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脹是會傳染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一定會傳導到進口這些大宗商品的國家,石油、天然氣、煤炭等上游產品的價格也一定會向產業鏈中下游傳導。
食品價格具有一定週期性。生豬價格步入新一輪豬週期的上升期。豬價從3月中旬的低點(11.9元/公斤)上漲到7月中旬22.6元/公斤。去年,豬肉價格走低是壓制CPI的主要力量,而今年卻成為助推CPI上漲的主要原因。由於上游糧食價格上漲,豬飼料價格上行,豬價上行的趨勢還會延續。鮮菜價格具有季節性波動特徵,今年,天氣炎熱影響蔬菜生長和儲存,夏季部分區域強降雨天氣會影響蔬菜調運流通。
總體而言,中國糧食(包括蔬菜)價格不具備持續上行基礎,國際糧食價格上漲對中國糧食供應的影響非常有限。只要保障農業生產人員按時播種,按時收割歸倉,不誤農時,中國糧食(包括蔬菜)的生產技術、供應能力完全可以保證國人端穩飯碗。
中國通脹總體温和可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裏德曼有句名言:通貨膨脹永遠而且處處是一種貨幣現象。實際產出給定,供給的貨幣量越多,物價必然上漲;供給的貨幣量穩定,物價必然穩定。中國實施的是穩健貨幣政策。央行8月10日發佈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強調,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更高質量的支持。只要管住貨幣總量的水龍頭,通脹必定是總體温和可控。
另外,當前輸入性通脹已成緩和態勢。7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環比由上月持平轉為下降1.3%;同比上漲4.2%,漲幅比上月回落1.9個百分點,已連續9個月回落。近期國際原油、鐵礦石、銅、鋁等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不同程度回落,帶動國內鋼材、銅、鋁、化工品等工業品價格回落;國內油價已出現四連降。生產端PPI回落也有利於消費端CPI後期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