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產品提價再度成為很多行業的主題詞。
網紅店茶顏悦色因1月7日正式上調產品價格而登上熱搜榜。
A股上市公司也是動作頻頻。1月4日晚,奶茶龍頭香飄飄公告稱,對主要產品提價幅度為2%至8%不等。同日被譽為“奶油第一股”的海融科技也相繼宣佈漲價。
隨後,鈦白粉龍頭企業金浦鈦業,發佈了自2022年1月5日起上調產品價格的公告。1月5日晚間,立高食品也宣佈了調價通知。
在這此起彼伏的漲價聲中,各公司多將提價歸咎於“當前原材料價格、運輸、能源及人工成本大幅上漲,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不斷上升”。
實際上,2021年以來,“提價”已成為多個行業最醒目的“標籤”。這一年,大宗商品的價格漲幅屢創新高,全球流動性持續寬鬆,加之商品需求反彈卻供應受限,進一步助長了全球通脹。在成本壓力下,很多企業先後提價,化工品、中成藥、鋰價、快遞業等多領域“漲聲”一片。2021年底,油鹽醬醋、速凍食品、瓜子零食、白酒等眾多消費品紛紛加入漲價行列。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11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2.3%;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12.9%,環比持平。下週,我國將發佈2021年12月份的CPI和PPI數據。有專家預測,受基數和國內保供穩價政策效果體現影響,2021年12月份CPI同比增速或將小幅回落至2%左右,PPI同比增速小幅下降至11%。由此看來,儘管多個行業企業有不同程度的產品提價,總體上説,我國CPI、PPI同比增速仍處於温和可控區間。
而對於本輪多種產品提價背後的邏輯,業內人士一致解讀為,疫情影響下,供需錯配結合全球貨幣寬鬆,助推了大宗商品漲價行情;而下游消費如食品等前期被動承受了上游漲價壓力,加之疫情制約消費,導致企業成本壓力傳導不暢。
如今,年報季臨近,部分上市公司實施或再度實施產品漲價,不僅僅是希望提振股價,更是試圖改善後續盈利。
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僅靠產品提價來提振業績,那只是權宜之計,且存較大不確定性。從宣佈產品提價的上市公司公告中就可以看出,有的樂觀表示,調價後銷售收入有望增加,可進一步提振業績,但也有公司表示,調價將給公司未來業績帶來不確定性。
這種不確定性還可能體現在,如果龍頭企業實施漲價,其實對其市場份額影響較小;但那些中小型企業提價就必須謹慎,有可能市場佔有率反而變小,其總體利潤被進一步壓縮。
綜上觀之,筆者認為,產品提價對上市公司業績的提升只是短期刺激,從長遠看,還是應錨定高質量發展,將更多的精力用在苦練內功上,提升管理效率,特別是加大產品升級、創新轉型力度。惟其如此,業績增長才可持續,公司發展才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