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王笑
截至目前,已有近180家險企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披露今年一季度償付能力情況。受疫情影響,“開門紅”時期保險業務經營承壓,保費增幅大幅放緩。整體來看,2020年一季度,財險業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962億元,同比略增0.3%,壽險業略好,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3734億元,同比增長2.73%。
從《金融時報》記者整理已公開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近180家險企的淨利潤(淨虧損)情況來看,儘管全行業都在經受考驗,但無論財險業還是壽險業,利潤仍然集中在少數的頭部險企手中。
保險業馬太效應依然顯著
在壽險業,7家大型壽險公司拿走了行業近90%的利潤。平安人壽、中國人壽(601628,股吧)、太保人壽分別以197.9億元、175.03億元、58.22億元的淨利潤額分別拿下淨利潤前三的寶座。
在財險業,“老三家”依然是盈利主力軍。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太保財險分別實現盈利63.56億元、46.28億元、16.34億元,佔整個財險業淨利潤的77.5%。
受到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更新、總投資收益下降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頭部險企利潤也出現下滑。中國平安(601318)在一季報中表示,第一季度平安產險營運利潤同比下降23.3%,其主要是因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資本市場大幅下跌,總投資收益同比減少。
儘管如此,馬太效應依舊顯著。財、壽險市場頭部企業合計佔全行業80%以上利潤。
近50家中小險企不同程度虧損
除頭部險企外,大部分中小險企盈利不足億元或呈虧損狀態。經統計,壽險公司有28家出現不同程度虧損。其中,國富人壽、利安人壽、珠江人壽、天安人壽以及君康人壽5家壽險公司虧損過億元,分別虧損1.09億元、1.57億元、4.39億元、11.76億元、13.65億元。另外,21家財險公司呈現虧損狀態。其中,泰康在線、陽光財險以及中華聯合分別虧損2.11億元、3.14億元、6.47億元。
君康人壽在2020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表示,其淨利潤降低原因是受新冠疫情影響,公司部分投資項目進度延遲,在金融市場大幅震盪下公司為規避風險保持流動性,導致第一季度投資收益未達預期;另外,公司一季度業務較為集中,手續費及佣金支出也隨之大幅增加,造成淨利潤存在季度間週期性。君康人壽預計,從下半年開始,隨着投資收益的逐步兑現,預期利潤情況將出現好轉。
從今年一季度開始的經營與投資兩端承壓狀況來看,中小險企的日子相較大型險企更不好過。專家認為,疫情影響下居民健康保障意識提升,二季度全面復工,隨着代理人線下展業的恢復,財、壽險市場保費收入有望恢復高增長態勢。
中小險企順流突圍
相較於大型險企,中小險企的客户和業務團隊穩定能力較弱,客户羣體的忠誠度以及業務團隊的專業性是中小險企必須仰賴的。一旦兩者流失,中小險企可能會“元氣大傷”。另外,中小險企現金流以及償付能力問題也值得關注。
面臨當前線下展業難、線上展業沒有完全鋪開的情況,有些本就在渠道、技術、品牌等多方面缺乏優勢的中小險企,必須在業務與經營管理上開闢全新路徑,“內外雙修”為自己擠出一條生存之路。
傳統保險業在近幾年轉型的過程中順應科技發展潮流的改變越來越多。首先是實現線上銷售,大型保險公司在運營獨立門户網站的同時也會與第三方平台合作,中小險企則更加依賴與第三方平台的合作擴大客户羣。
業界人士表示,如今,這種第三方平台銷售產品的模式已不再新鮮,中小險企與第三方平台合作無非是在提供優質產品的同時給予平台手續費,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小險企自身代理人少、業務鋪展不開的難題,但同時也因為高昂的手續費擠壓了中小險企的利潤空間,必須通過大規模、多平台“走量”的交易才可以獲取較好的收益。在獲客成本逐漸高企的今日,流量不再為王,這種通過第三方平台代銷的利潤收益也在逐步降低。
另外,前幾年處於風口的短視頻捧出了眾多“網紅”,不少保險公司也紛紛入駐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台,或樹立品牌形象,或普及保險知識,或做大IP進行產品營銷。但據業內相關人士表示,這類平台普及保險知識或宣傳性質更濃,產品轉換率有限。
近日,水滴公司創始人沈鵬更是藉着當下最流行的直播形式,為保險產品“帶貨”。5月9日的直播共計有超過110萬網友參與,不僅讓水滴保險在快手平台的粉絲數猛翻一倍,“帶貨”效果也較為顯著。預計整場直播沈鵬“帶貨”成果近1000萬元。這並不是水滴保險首次直播“帶貨”。今年2月開始,水滴保險商城在公司內部選拔有潛力的員工試圖打造保險直播界的“網紅”,有媒體報道,目前水滴保險商城最好的成績是直播一小時賣出近700萬元的長期壽險產品。
細觀近些年保險業的變化,似乎都離不開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特別是受此次疫情影響,保險公司紛紛加快向“線下 線上”雙輪驅動的業務模式轉型,大力推動保險業務線上化。
然而,無論風口在哪兒,中小險企能否快速適應互聯網潮流,最終能夠在競爭中生存下來的落腳點都在於產品與服務的質量。中小險企需對客户人羣有更為清晰的細分,執行與大型險企差異化的策略。同時,利用科技的力量進行技術創新,避免陷入產品同質化的競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