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上市分給員工7000億股權,這次又將產生多少千萬富翁?

螞蟻上市分給員工7000億股權,這次又將產生多少千萬富翁?

作者:林逸

圖片來自:Pexels

8月25日下午,螞蟻科技集團科創板上市申請,獲上交所受理,並同步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A+H上市的進程來到了標誌性的節點。

回顧一個月前,消息剛剛被確認的時候,互聯網圈流傳的那個段子:

螞蟻上市分給員工7000億股權,這次又將產生多少千萬富翁?

再看一看招股説明書披露的股權及數據內容,螞蟻集團的兩個員工持股平台,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分別持有公司29.86%和20.66%的股份,兩者合計持有發行人50.52%的股份,發行後合計持股比例將不少於40%。

按照市場對螞蟻集團給出的一級市場上的普遍估值1.4萬億人民幣,那麼至少有7000億的經濟收益權在阿里員工手上。按照上市後最低40%的持股比例計算,這一數字也高達5600億人民幣。

這千億市值的獲益人,可不只是那幾十個金字塔尖上的高管。

股權之爭

馬雲“偷”來的支付寶?

16年前,2004年,支付寶在杭州成立,推出了中國首個在線擔保交易解決方案。

無論世界發展到什麼階段,這都會是人類移動支付歷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節點。但隨着時間的推移,2011年“支付寶股權之爭”的故事,似乎已經被一點點淹沒掉了,即便在今天公佈的官方招股書中,也只留下了一句:“我們脱胎於阿里巴巴集團,從2011年起獨立運營”。

螞蟻上市分給員工7000億股權,這次又將產生多少千萬富翁?

支付寶成立之初,全部股權,由阿里巴巴在英屬開曼羣島註冊的離岸公司Alipay持有。當時的股東,是雅虎、軟銀,和馬雲團隊。

按照股權架構來説,那個時候的支付寶,叫做“外商獨資企業”

2009年到2010年,為了規避監管風險,保持旗下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合法性,今天螞蟻集團的前身,浙江阿里巴巴(馬雲持股80%,謝世煌持股20%),共計作價3.3億元,從Alipay手中買下了支付寶100%的股權。

2010年6月14日,央行發佈《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簡單來説,這份管理辦法規定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必須由內資控股。但股權轉讓完成後,手握阿里40%股份的雅虎“炸毛”了:

2011年5月10日,雅虎在一份文件中稱,這些交易既未得到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和股東們的批准,也未履行通知義務。消息一出,雅虎股價暴跌13%,輿論一片譁然,指責馬雲“偷走了支付寶”。

而馬雲堅稱,這是一個“不完美但是唯一正確”的決定,每一次股權轉讓都經由董事會同意。有員工曾經表態:“説不經董事會就把事辦了,可能麼?”

最終,雙方在2011年7月簽署協議,協議約定了對原股東的兩項補償措施

一,是支付寶每年向阿里巴巴集團支付知識產權許可費和技術服務費,金額為當年税前淨利潤的49.9%,支付到支付寶上市時止。2014年阿里上市前,將這一比例降到了37.5%。

二,是支付寶給阿里集團提供了一個二選一的選項:

  • 要麼螞蟻上市時,阿里集團可一次性獲得總市值37.5%的現金回報(以發行價計算),但最低不低於20億美元,最高不超過60億美元;
  • 要麼阿里集團可選擇獲得螞蟻金服33%的股份。

9年後,螞蟻集團終於走到了上市的前夕,目前尚未確認IPO發行價和募資總額,但市場普遍預計其估值或超2200億美元。

當然,不管哪一種,總之雅虎是拿不到了。

詳解阿里薪酬體系

P7以上,人人手握期權

2016年12月28日,當時還叫螞蟻金服的螞蟻集團就已經完成了從“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的改制,這也是最初一輪螞蟻上市傳言的伊始:這種改制,是上市前必須進行的準備工作。

但當時,螞蟻金服面臨兩個股權上的不確定因素。

一,是在2011年“支付寶”股權之爭的後遺症。阿里集團一直有權拿到螞蟻金服33%的股份,在其確定方案之前,螞蟻集團的股權架構都存在“不確定性”,無法滿足A股上市要求。這一點直到2019年9月才被解決,以阿里集團拿到螞蟻集團32.6%的股權為結局。

二,就是螞蟻集團的員工股權激勵問題了。

螞蟻上市分給員工7000億股權,這次又將產生多少千萬富翁?

上面這張,是螞蟻集團的股權結構圖。此前,在絕大部分媒體的報道中,都出現了一個比較重要的誤區,代表性的説法,就是在媒體圈風傳的“阿里上市將會造就58個億萬富翁”。

實際上,在這所謂的58個億萬富翁中,有很多人是在做“代持”,他們只持有股權,但股權所對應的經濟收益權,真正得到的這些錢的,實際上是螞蟻集團的許多普通員工。

根據業界各方消息,和我們與阿里員工的溝通,在阿里系的薪酬體系中,P7以上,基本都有固定的“股權激勵”。

根據A股IPO標準,發行人直接、間接股東人數不得超過200人,但螞蟻集團享受期權獎勵的員工可能超過萬人。要把如此數目巨大的代持股份捋清,歸攏於合乎要求的平台之中,同樣也需要不少時間。

簡單來説,如果我們假設,某員工年薪為100萬元,換了其他公司,可能每年就乾乾脆脆給你100萬就完了,但阿里系不。

許多信息顯示,阿里系中高層的入職薪酬就是工資+期權獎勵的模式。比如一個年薪100萬的新員工,入職後首年的薪酬結構可能會是:現金年薪60-80萬+價值約20-40萬的期權。且這部分期權會分期贈予:

  • 幹滿2年,贈予50%(意味着兩年後可變現50%);
  • 滿第3年,贈予25%(三年後可變現75%);
  • 滿第4年,贈予25%(四年後可變現100%);

只要公司估值還在漲,那你手中的期權就一定在漲,且你呆的越久,估值漲得就越多,你的收益就會越可觀。

這個每年上漲的收益,絕對不止普通工資的4倍。阿里也能最大限度地留住高端人才。所以馬雲才有底氣説,他的核心員工即使別的企業給4倍工資也挖不走。

表面上,股權是由那“58個億萬富翁”在掌握的,但背後的實際收益,是公司成千上萬的普通中層員工所享有的。

螞蟻集團上市,未必會真正出現幾十個億萬富翁,或者百億級富翁,倒是頗有可能出現一大批千萬級富翁。

穿透所謂的“億萬富翁”現象,依然是馬雲的那句“財散人聚”,他不是説説而已,他是真的“捨得”。有人為此在網上留言:看來誤會馬老師了,在阿里996,真的是福報。

故事從阿里開始

2020年2月,一個叫做郭宇的程序員,發佈了一封離職信,宣佈:“我選擇在在28歲的末尾退休,擁抱山間清泉與峽谷的風”。

郭宇1991年生人,自學代碼進入支付寶、跳槽創業、再被字節跳動收購,28歲財富自由,在日本買樓買旅館,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是這一代互聯網大廠中層員工的一個寫照。互聯網行業和資本的聯動,將財富自由和千萬富翁的平均年齡,拉低了最少十歲。

然而,互聯網的第一波浪潮,卻被中國資本市場錯過了,中國人民也完全沒有享受過這個“紅利”。

在人民幣基金剛剛發展起來的年代裏,沒有人肯投互聯網企業,於是阿里巴巴們只能吃着美元基金的“奶”長大了。

十年後,中國資本市場又對中國的第一代互聯網企業關上了大門,於是它們去了美國上市,成了一代券商投行人和整個中國資本市場最大的痛苦和恥辱。

資本市場最厲害的能力,一直就是敏鋭的嗅覺,它本應是最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但恰恰在中國不是。

著名投資人盛希泰説,那一年,我們沒能把阿里巴巴留在中國,也沒能把它留在香港,它去了美國——這激發了整個中國市場的反思,刺激了所有從業者,甚至刺激了政府,刺激了整個港股市場改革自己的上市准入體系。

今天,螞蟻集團回來了。這是有標誌性意義的節點,我們希望它在A股上市的受益人,不止是螞蟻P7以上每一個手握股權的普通員工,也是未來上市後的投資人,甚至是整個中國資本市場。

然而,是機遇永遠伴隨挑戰,縱觀科創板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和,約為2.7萬億元,若按2000億美元的估值,螞蟻集團上市成功後,將佔據科創板總市值的比例超過50%。

科創板原本就是為了不再錯過這樣的科技企業而出現的,但問題是,如此大的體量,不只是所謂的財富神話。也帶來令人興奮而又戰慄的疑問和挑戰:面臨隨之而來的巨大擴容壓力,科創板撐得起來麼?

對於中國資本市場來説,或許又是另一個開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99 字。

轉載請註明: 螞蟻上市分給員工7000億股權,這次又將產生多少千萬富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