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阿茹汗 伊利、蒙牛兩大乳業巨頭近期的收購動作向外界傳遞了行業的一個小趨勢——往上游走!伊利發起對港交所上市公司中地乳業的收購,交易總價2.03億港元,直指第二大股東;蒙牛則以3.95億港元增持另一家港交所上市公司中國聖牧,成為其單一最大股東。
龍頭企業的動作往往具有風向標意義。對於收購計劃,伊利、蒙牛在對外説明中同時提到“進一步穩定原料奶供應”以及“重視奶源佈局”。在下游市場打下穩定的市場後,兩家巨頭不約而同的把奶源當成了重點。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蒙牛再度出手入股妙可藍多,其資本版圖已經橫跨上游奶源、下游細分市場。一位行業人士感嘆,“蒙牛無處不在”。
而另一位企業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從上游佈局看,但凡成規模、具備一定基礎的上游養殖企業也已被下游龍頭們基本瓜分。在他看來,上下游的聯動不只建立在相互需求的基礎之上,其背後還有專業分工邏輯的形成,“養牛的專注養牛,下游的專注市場”。
巨頭驅動之下,國內奶業格局之變也已悄然啓動。
跑馬圈地
伊利、蒙牛這次瞄準的企業到底是什麼資質?
伊利此次戰投的中地乳業是一家港股上市公司。公司資料顯示,該公司分別擁有牧場經營和進口貿易兩項主營業務,2019年中地乳業原料奶的銷量超過37萬噸,奶牛養殖業務產生的收入達到了14.99億元,佔到集團總收入的99.9%。
截至去年底,中地乳業在中國黃金奶源帶的七個省、市、自治區擁有八個運營中的現代化奶牛牧場。2018年、2019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14.25億元、14.9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0.63億元和1.02億元。
蒙牛此次增持的中國聖牧同樣為港股上市公司,這家公司在行業內以有機奶源立足,據其財報,截至2019年底,中國聖牧擁有10.6萬頭奶牛,其中有機奶牛4.48萬頭,佔比42.2%。該公司去年營業收入為27.59億元。
中地乳業和中國聖牧在國內奶牛養殖及原奶供應企業中處於何種位置?目前國內規模及營收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為現代牧業,該公司2019年的營業收入為55.14億元,上述兩家企業雖與行業龍頭具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規模化養殖企業中處於中上游位置。
如果把國內奶牛養殖行業地圖攤開來看,會發現絕大多數企業的背後都有下游企業的力量作為支撐,例如,蒙牛不只是中國聖牧的第一大股東,它還是現代牧業的第一大股東;在入股中地乳業之前,伊利持股40%的優然牧業發起了對另一家上游企業賽科星58.36%股權的收購;光明乳業則接盤了江蘇輝山乳業及牧業資產;另一家狂奔於全國佈局的新希望乳業也於去年成為現代牧業第二大股東。
以伊利、蒙牛為代表的下游企業向上遊跑馬圈地,他們的目的是什麼?蒙牛、新希望乳業方面均曾向本報記者表示,優質穩定的奶源對於下游的發展至關重要。
回顧中國乳業的發展歷程,以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為節點,整個行業有意擺脱“小而散”的養殖模式,開始尋找全新的發展路徑。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近期公開介紹,自2008年以來,中國乳企實施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和產能提升,其中奶牛養殖的規模化、工業化、上下游一體化使得奶源更具安全性。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奶牛100頭以上規模化養殖比例不到20%,而到了2019年已達到64%。
規模化、科學化的養殖就意味着可以為下游企業提供穩定保質的奶源。反向來看,能夠與擁有下游保障的企業達成長期的合作,也是諸多養殖企業的訴求。一位小型規模養殖企業負責人向本報記者透露,其最大的客户為國內龍頭乳企,雖然在供奶價格談判上,該公司不具備更多議價的能力,但是出於長期穩定發展的考量,它仍願意犧牲一定的利潤來抓住這個大客户。如此雙方需求之下,上下游的互動越來越緊密。
消費新現象
不過,從下游企業的角度來講,他們已經不再滿足於與上游企業簽訂戰略性的訂購合同,而是要拿出真金白銀來入股,尤其是近兩年頻頻出手,這與國內奶源供應量緊俏的現狀與預期有關。
上游養殖行業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且很容易受到國際經濟貿易形勢影響。梳理過往,2016年又是一個行業節點。當年,包括現代牧業、中國聖牧在內的上市公司紛紛交出虧損的業績,上游養殖企業一片蕭條。當時,現代牧業方面給出的解釋是奶價疲軟、終端銷售困難以及國外進口大包粉的衝擊等。這背後既有國內養殖企業成本高昂的系統性問題,也有下游市場消費市場亟待被刺激的需求。
這一輪行業衝擊加快了部分養殖企業的淘汰出局。中國聖牧在2019年財報中就提到,回顧過去3年行業發展形勢,養殖虧損和環保關停導致大量存欄量較低的牧場退出。2018年下半年供給減少,需求向好,奶價出現上升拐點,2019年更是出現原料奶持續供不應求,奶牛養殖企業利潤彈性顯現的狀況,當年中國聖牧實現扭虧為盈。
這一輪觸底反彈也將持續更長時間。現代牧業方面向本報記者介紹,根據其判斷,原奶市場供不應求下,未來幾年仍然是原奶的上升週期。根據國家奶牛技術產業體系的統計,從2014年到2018年底,荷斯坦奶牛存欄量由857萬頭下降到504萬頭,2019年中國的荷斯坦奶牛存欄量約470萬頭。
新希望乳業在年初接受投資者調研時提到,2020年該公司的自有奶源的佔比將從20%提升到40%-50%,國內奶價仍會處於平穩上升通道,與現代牧業的合作降低了奶價波動對公司成本的影響。
原奶緊俏,優質原奶更珍貴,終端市場一些新的消費喜好和現象也給中國奶業帶來新的契機。
中地乳業在其2019年的財報中便提到了這一點。隨着千禧一代逐漸進入消費市場,消費者對乳類產品的選擇、消費方式以及消費場景更加多元,乳品消費不再僅限於牛奶的飲用,國內餐飲西式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含乳食品及飲料開始影響中國人的飲用習慣和飲食結構,乳製品的隱形消費正在不斷增長。中國人對乳製品的營養性和功能性的認知已廣泛普及,這也促進了奶類食品的快速推廣。
2018年底,農業農村部等九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的若干意見》中也提到了下游市場多元化需求對上游的帶動:“做強做優乳製品加工業,提高乳製品競爭力,發展適銷對路的低温乳製品,支持和引導奶酪、黃油等幹乳製品生產。提升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品質、競爭力和美譽度,提高市場佔有率。”
妙可藍多的興起就是一個較為典型的案例。該公司改名之前,證券簡稱為廣澤股份,2019年3月更名的同時其業務方向從此前的液奶轉為奶酪的主營業務。每1公斤奶酪由約10公斤的牛奶濃縮而成,在國外,奶酪是非常普遍的乳製品細分,但是在中國,奶酪更多的被使用於餐飲場景,終端市場尚處培育階段,妙可藍多率先表明立場,要做中國奶酪第一股。
不論是終端市場還是資本市場,對乳製品細分及多元的賽道表現出了絕對的信心。2019年妙可藍多實現營收17.4億元,同比增長42.32%,其中奶酪板塊的收入9.2億元,同比增長102%,其股價也一路上揚,8月6日收盤價為46.51元,而年初其股價還不足15元。
崇尚新鮮又是另一個消費新特徵。隨着乳製品營養教育的普及,消費者更加重視新鮮,於是由鮮奶為原料的嬰幼兒配方乳粉、酸奶等終端產品更加受市場歡迎,一些以鮮奶起家的乳企也加速了差異化競爭。在新希望乳業入股現代牧業時,就有評論認為,此次收購會讓新希望在全國化的佈局過程中,距離奶源更近,可助推其主打低温奶策略的實施。
聚集效應
在2016年前,為了增加收入來源、提高抗風險的能力,現代牧業、中國聖牧等上游企業紛紛涉足下游,推出自有品牌的產品,但是隨着養殖主業的疲軟,對於自有品牌的培育輸血就自然減少,終端產品反而成了這些企業的累贅,最終蒙牛入股,將下游自有品牌納入到自己的銷售體系中,從而為現代牧業、中國聖牧卸下了包袱。這也是兩家企業能夠扭虧為盈的另一原因所在。
例如,2019年現代牧業的自有品牌產品為其貢獻了約3500萬元的利潤,同比增長近40%。現代牧業表示,2019年該公司在產品佈局方面藉助蒙牛成熟的市場策略,主品銷量穩定,新上市的基礎白奶、高鈣奶及核桃奶也快速增長。
在乳製品這個產業鏈上,既要專業分工,也要儘可能全產業鏈,如此要求下,上下游的相互滲透,尤其是在規模和財力上更具優勢的下游企業,入局上游企業成為必然。在此驅動之下,國內乳製品市場的行業集中度將越來越集中。
根據《荷斯坦》雜誌統計,2019年中國牧業集團25強產奶量為935萬噸,約佔商品奶產量50%左右;以收奶量計,下游乳企前20強合計佔比80%以上,以商品奶量計算,伊利、蒙牛合計佔比超過60%。
這也符合國家對於產業未來發展的指導。2018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意見提到未來要提高乳品企業競爭力,引導乳品企業與奶源基地佈局匹配、生產協調。鼓勵企業兼併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乳品企業。
這也意味着,未來中國乳業的發展要看幾個頭部企業,競爭更加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