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與中國銀行業協會日前聯合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9年)》(以下簡稱《年報》)顯示,2019年末,非保本理財產品4.73萬隻,存續餘額23.40萬億元,同比增長6.15%。業內人士認為,2019年銀行理財轉型取得了積極進展,淨值型產品發行力度不斷加大。
同業理財規模持續下降
對於《年報》中的系列數據變化,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副總裁管聖義總結道,可以用幾個“70%”的數據來説明。
一是銀行理財淨值型產品餘額增幅70%左右。2019年末,淨值型產品存續餘額10.13萬億元,同比增長68.61%,佔全部非保本理財餘額的43%。這説明銀行理財產品的存量增長以淨值型產品為主。
二是淨值型產品募集增幅70%左右。2019年淨值型產品累計募集資金50.96萬億元,同比增加20.54萬億元,增幅67.49%。這説明淨值型產品發行力度不斷加大。
三是開放式產品存續餘額佔比為70%左右。2019年月度計算看,開放式產品餘額佔全市場餘額比重整體呈逐月上升趨勢,月度平均佔比在70%,高於2018年。
四是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類的產品募集總量佔比70%左右,《年報》顯示佔比為72.49%,這説明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大部分是風險等級中低偏下的理財產品。
五是同業理財降幅70%,較2017年末降幅達74.08%。同業理財規模餘額已經壓降到只有0.84萬億元。過去一年,同業理財規模持續下降,有利於減少“資金空轉”現象。
六是理財資金的70%配置了標準化資產。理財資金投向存款、債券(含同業存單)及貨幣市場工具的餘額佔全部投資餘額的71.75%。
七是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餘額佔全部理財存續餘額的70%左右,月度平均為74%。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增加,體現出銀行理財以“債券+”為主的投資策略。
八是國有大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理財規模佔市場總規模的70%以上。這類機構仍然是市場的主力軍,起到了理財行業引領的作用。
九是理財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比重在70%左右。理財資金投向債券資產達到59.72%,即理財資金通過投資債券直接支持實體企業融資,如果再加上投資的非標債權資產、股權資產等,銀行理財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比重大約也在70%左右。
淨值型理財產品回撤風險可控
近期受債券收益率上行等因素的影響,部分採用公允價值計價、定期開放式的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出現了較大幅度波動,引起了市場關注。
中郵理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麗娜表示,近期部分產品淨值波動較大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資產端看,隨着經濟復甦,資金利率短期波動引起債券二級市場價格波動;產品端看,理財子公司成立後,對固收類淨值型產品進行戰略佈局,客觀上這些新產品的成立時間點較為集中於年初收益率曲線的低點。她表示,淨值型理財產品的回撤風險總體可控。除去少量產品外,絕大多數淨值型理財產品由於資產組合較為分散、成立期限多元,因此淨值波動非常有限。
工銀理財研究部主管趙柏功指出,長期以來,由於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的存在,投資者普遍對銀行理財產品有着“剛兑、保本”的印象。“破剛兑、淨值化”是銀行理財產品最重要的發展趨勢。未來非保本浮動收益的淨值化產品將成為銀行理財最主要的產品形態,產品淨值隨着市場環境的變化而波動會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常態。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