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昭東 環球時報記者 付鴻烈】9月16日,洲際交易所(ICE)數據顯示,作為歐洲天然氣價格風向標的荷蘭天然氣交易中心期貨價格在8月底衝破345歐元/兆瓦時關口之後震盪下行,截至發稿報217歐元/兆瓦時。值得注意的是,在天然氣價格自高位回落的同時,歐洲電價同樣出現了回調。
能源行業分析師認為,這與歐盟各國紛紛達到冬季天然氣儲氣目標有關,同時歐盟委員會為確保各國民眾“安全”過冬所公佈的能源干預計劃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能源價格下探,歐洲就能“安全”過冬嗎?
本週,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要求歐盟成員國在冬季需求高峯期之前實施“強制性”能源配給政策。歐盟委員會披露,這份草案要求歐盟成員國將當前的用電量減少10%,將天然氣的使用量減少15%,以確保各國民眾“安全過冬”。更為重要的是,歐盟委員會計劃對化石燃料公司徵收暴利税。根據計劃,石油、天然氣、煤炭和煉油企業將被要求按其應税盈餘利潤的33%繳納“團結税”。此外,將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發電企業的收入上限設定為180歐元/兆瓦時。
對於目前歐盟儲藏天然氣的“努力”和限價措施,國際投資銀行高盛在最新預測中表示,2023年第一季度,歐洲天然氣價格有希望跌回100歐元/兆瓦時以下。但與去年同期價格33歐元/兆瓦時相比,當前價格仍在歷史高位。
在意大利都靈生活近40年的喬瓦尼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我從未經歷過能源價格如此之高的時期。”在他看來,即便是歐盟實施能源干預計劃後,未來電價有所下降,但能源短缺的實質依然會延續。“我減少用電的原因不止因為價格高昂,未來還將因為‘被限制用電’,這會令我感到更為不安。”喬瓦尼稱。
喬瓦尼的“不安”也是歐洲各國居民情緒的縮影,當地社會動盪的風險正在增加。本週一,德國各城市紛紛舉行遊行,抗議政府的能源和社會福利政策。集會打出的標語:“富人應為危機買單”“價格降下來,工資漲上去”。示威活動被稱為“熱秋”運動,以此説明對抗“寒冷的冬季”。
來自德國的托馬斯,參加了抗議遊行,他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現在他們一家的能源費用正在成倍增長。天然氣和電力的能源費用,已經相當於他與妻子一個月的收入。而之前捷克也舉行了更大規模的集會,有7萬人聚集在布拉格的瓦茨拉夫廣場。示威組織者宣稱,物價上漲特別是電力和天然氣的價格上漲,將在秋季摧毀經濟。
製造業迎“破產之秋”
歐洲的能源危機正逼近“風暴眼”。能源供應緊張和配給制度將讓歐洲經濟形成惡性循環。
德國電視一台在報道中警告:“破產之秋或即將來臨”。“德國中小企業對破產浪潮的恐懼正在蔓延。高昂的能源價格、供應鏈問題和熟練工人的短缺令許多企業家感到擔憂。”德國手工業者中央行業協會(ZDH)主席漢斯·彼得·沃爾塞弗抱怨道:“每天我們都會接到公司的緊急電話,這些公司因為無法支付大幅增加的能源費用而即將停止生產。”數以萬計的工作崗位岌岌可危。
過去幾天,德國幾家歷史悠久的公司資不抵債宣佈破產。其中就包括擁有200多名員工的衞生紙製造商Hakle和擁有近2500名員工的鞋類零售商Görtz。德國百年老店、著名豪華品牌汽車內飾製造商Dr. Schneider(施耐德博士)集團近日也被迫向科堡地方法院提交破產申請。該公司稱,有2000名員工受此影響面臨失業。
德國工業聯合會(BDI)主席齊格弗裏德·魯斯烏爾姆的預測更為悲觀,“德國經濟支柱工業將面臨全面崩潰。數十萬個工作崗位將面臨風險,我們根本無法給出一個大概的數字來説明德國將付出怎樣的代價。”
許多能源供應相對的充足大企業,也已經深深地感受到了能源危機所衍生的威脅。為了節約能源,德國大眾汽車集團旗下的奧迪公司建立了能源追蹤系統,通過數據與分析推動節能。奧迪內部開發的能源分析工具可以抓取出高能耗項目,以便實施能耗管理。但對於現在政府新的規定,許多員工認為,這是一種挑戰。冬天室內會很冷,必須穿上厚的工作服,但會影響操作。
除德國外,法國總理伊麗莎白·博爾恩也在本週一警告該國的公司要削減能源。“如果我們實行配給制,公司將首先受到影響”,博爾恩在巴黎的僱主協會會議上表示,“不幸的是,你必須為此做好準備。”為此她呼籲企業在9月制定自己的節能計劃。對此,許多企業非常不滿,對於他們來説,即使政府沒有節能措施,企業也面臨能源危機的侵襲。
當前,歐盟製造業已經遭受了能源危機的嚴重衝擊。以主要工業國德國為例,受其國內和歐元區新訂單減少的影響,7月德國工業新訂單環比減少1.1%,連續第六個月環比下降。“強制性能源配給政策一旦落地,勢必將繼續影響歐盟國家高能耗行業的開工率,歐洲製造業將經歷產能的轉移及全球市場份額的流失。”中國銀河證券產品中心首席策略官秦曉斌對記者説。
他還對記者表示:“我國製造業具有產業鏈完備和能源成本的優勢,或受益於歐洲能源緊缺後的全球份額提升,但是,日趨緊張的國際經濟關係可能會弱化這種優勢。”
同時他提出,歐盟能源成本上升使居民對光伏組件需求快速提升,而大部分缺口由中國企業來填補。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歐洲從中國進口光伏組件16.7吉瓦,比去年同期增長145%,是中國光伏產業增長最快的海外市場。根據彭博數據,截至2022年7月,中國今年向歐洲出口的光伏組件總價值高達140億美元,而去年全年總額為110億美元。“由此可見,我國光伏、金屬冶煉等產業或將繼續受益於歐洲能源緊缺。”秦曉斌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