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瞭解盲盒嗎?你買過盲盒嗎?時至今日,許多人對盲盒的認識,或許仍舊停留在把模型玩具隨機分裝、“藏起來賣”的階段。然而,作為一種商業模式,盲盒並沒有這麼簡單。近段時間,有媒體調研發現:最早由潮玩行業帶動的“盲盒熱潮”,早已呈現出明顯的“跨界”趨勢,進入了圖書、美妝、禮品、生鮮等一系列你想得到或想不到的領域。此時此刻,説盲盒是當季消費者的“新寵”,恐怕一點也不為過。
在此之前,當“盲盒熱潮”剛剛成為一種商業現象,備受社會大眾關注與討論時,不少人認為這種勝在新奇的商業模式,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但是,隨着這種銷售模式輻射的行業範圍不斷擴大,銷售額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逐漸意識到了盲盒的“魔力”。由此,各路企業紛紛加入戰局,呈現出一派“萬物皆可盲盒”的氣象。然而,這也對市場監管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正在逐漸形成體系的盲盒模式,無疑需要成體系的監管與之匹配。
盲盒發展至今,不論法律法規還是有關部門,對盲盒的監管都十分有限。對盲盒這樣一種走紅不久的新興商業模式而言,監管的暫時缺位,既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讓新興市場能夠急速發展的“有利條件”。説無可奈何,是因為監管層對新興商業模式瞭解有限,因此需要觀察一段時間,才能摸索出監管的方向與方法;説這是“有利條件”,則是因為許多商業創新都會經歷“野蠻生長”的探索,然後才能逐步走向規範有序,而不是在起步初期便陷入“一管就死”的窘境。
儘管盲盒領域的監管缺位有其客觀原因,但這種暫時性的局面無疑不能長期持續。當前,盲盒市場已不再是需要悉心呵護的“初生幼苗”,而長成了一顆需要及時剪枝、除蟲的“參天大樹”。在盲盒模式已經產生巨大市場影響力的當下,加強監管既有力地保障了消費者權益,同時促進了盲盒市場良性發展,使其成為社會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
應當看到,消費者購買盲盒時,他們不僅是在消費商品,同時也是在消費一種“購買未知”的獨特體驗。這種心理上的刺激,不僅給商品附加了不少額外價值,同時還把購物變成了一種能夠吸引消費者反覆參與的“遊戲”。從這個角度上看,這種銷售模式“主攻”的對象,與其説是消費者的購物需求,不如説是人性本身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缺乏外部監管,難免有不良商家利用消費者的“人性弱點”,通過暗中操作,將盲盒變成一種雖不公平,卻令人慾罷不能的“變相賭博”。
對此,市場監管層在與此相關的監管工作上,最大的當務之急,就是促成盲盒領域的“陽光條款”,讓盲盒內容物的商品價值、出現概率、分佈方式等關鍵信息對消費者保持透明。在現代商業規則之下,消費者在購物之前理應知道自己能夠得到什麼,如此才能避免作出對自己不利的消費決策。即便盲盒消費本身就有“花錢買驚喜”的成分,消費者至少也要知道:自己購買的驚喜到底是何種範圍之內的驚喜,否則很可能驚喜不成,反遭“驚嚇”。
事實上,在一些與盲盒類似的領域,中外各國早有不少監管經驗。譬如在電子遊戲“氪金抽卡”的問題上,我國就明確規定:遊戲廠商對虛擬產品的出現概率必須如實公示,而且要明確到非常直觀的地步,以防商家玩弄“數字遊戲”。如今,連虛擬世界的交易都已經得到了規範化管理,現實空間裏的盲盒沒有理由繼續遊離在監管之外。也只有將盲盒全面納入監管軌道,才能避免盲盒被持續冠以“智商税”之類的帽子,從而維護商家與消費者的公平交易。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