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在結構性存款壓降、智能存款下架、互聯網存款受監管規範等背景下,銀行攬儲難度加大,負債承壓。為緩解流動性壓力,增加負債來源,銀行紛紛上調了2021年度同業存單發行額度。
Wind數據顯示,截至1月17日,有244家商業銀行披露了2021年同業存單發行計劃。其中,有近半數銀行2021年的同業存單計劃發行量超過了2020年的規模,包括8家銀行擬發行量翻倍、22家銀行擬發行量增幅達50%。
大幅上調同業存單發行量的多為中小銀行,這與監管持續規範銀行存款行為密切相關。
銀保監會、人民銀行近期印發《關於規範商業銀行通過互聯網開展個人存款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商業銀行不得通過非自營網絡平台開展定期存款和定活兩便存款業務。這意味着,第三方互聯網平台將不能再銷售銀行的個人存款產品。
近年來,一些地方中小銀行、村鎮銀行、民營銀行通過支付寶、京東金融、度小滿等互聯網平台推出高息存款產品,跨區域吸收存款。
藉助互聯網平台的流量優勢,部分銀行存款規模得以快速增長,有的平台存款規模佔其各項存款比高達八成。互聯網存款產品成為部分銀行攬儲“利器”,以億聯銀行和藍海銀行為例,2019年兩家銀行存款規模分別為251億元和225億元,增速分別高達189%和107%。
目前,支付寶等互聯網金融平台已紛紛主動下架互聯網存款。在創新存款渠道收縮之下,除了新網銀行之外,目前蘇寧銀行、民商銀行、三湘銀行、富民銀行、金城銀行、華瑞銀行6家民營銀行的2021年同業存單擬發行量較2020年均大幅上調,增幅分別為100%、46%、29%、28%、18%以及10%。
與此同時,2020年是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壓降“大年”。央行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末,結構性存款餘額約為7.46萬億元,環比10月壓降4807億元。這是自2020年4月末結構性存款規模達到歷史峯值後,連續7個月的壓降結果。從銀行類型看,股份行和中小銀行是此次壓降結構性存款規模的主力。
在此情況下,不少銀行負債端即將上演“蹺蹺板”效應,即結構性存款壓降,同業負債抬升。例如,某股份行在其披露的計劃中,描述了上調同業存單額度的動力:“在監管要求壓降結構性存款的背景下,我行主動發揮同業存單更標準等特點,用以替代高成本結構性存款,負債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Wind數據顯示,目前有10家股份行披露了2021年同業存單發行計劃,其中,浦發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4家銀行2021年的擬發行額度均較2020年上調了1000億元,擬發行規模在6000億元至9000億元之間。其他6家股份行擬發行同業存單的額度,與2020年基本持平或小幅增長。
對於未來同業存單發行趨勢,中信建投銀行分析師楊榮認為,在目前監管管控高息攬儲行為的背景下,地方銀行攬儲壓力增加,預計2021年存款由地方銀行迴流至大中型銀行的趨勢將持續上演。同時,隨着地方銀行存款的流出,將迫使地方銀行轉向同業市場,趨勢性的集中發行,將推高地方銀行的同業存單發行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