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了上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其中為全面提升香港金融服務的競爭力,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於明年修改主板上市規則,以便利尚未有盈利或業績支持的先進技術企業融資。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其在亞太乃至全球的影響力不言而喻。金融服務業作為香港最大的支柱產業,佔本地生產總值超過五分之一,也凸顯出其在香港的核心地位。此次港交所擬修改主板上市規則,或將產生多贏的格局,且對於港交所的發展具有非常深遠的積極意義。
從2009年開始,港交所曾7年佔據全球IPO募集資金總額榜首位置。2021年,香港IPO融資額處於納斯達克、紐交所以及上交所之後,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且融資額超3300億港元。但步入2022年,港交所募資額處於大幅放緩的態勢,這也倒逼港交所必須在某些方面尋求改變與突破,而吸納某些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則成為一大突破口。
此次港交所對主板上市規則的修改不乏亮點。其一,新規則將適用於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及新食品及農業技術在內的五大特專科技公司。涉及面並不小。其二,無營收、無盈利的相關企業也可在港交所上市,當然也是有門檻的。比如已商業化公司經審計最近會計年度特專科技業務所產生的收益須達2.5億港元,上市時的預期最低市值為80億港元;未商業化公司的最低市值則為150億港元。所有申請人均須於上市前已從事研發至少三個會計年度,已商業化公司研發投資金額須佔總營運開支至少15%,未商業化公司則須達到50%。
新規則與滬市科創板上市規則有相似之處。比如均涉及營收、市值、研發投入等考核標準。像港股市場未商業化公司上市只考核最低市值,不考核營收,這與科創板第五條上市標準“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 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次港交所擬對主板上市規則進行修改,既是市場倒逼的結果,也是市場發展的必然選擇。像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的低門檻業內聞名,上交所科創板的設立以及大幅降低的上市條件,也吸引眾多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技術產業等科技公司前來掛牌。
港交所修改主板上市規則,或將產生多贏的格局。一方面,主板規則修改後,五大特專型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將成為可能,也凸顯出港交所上市條件的進一步放鬆。既有利於為港股市場注入活力,也有利於提升港股市場的吸引力與競爭力。而且,吸納更多企業上市,也有利於提升港交所的業績,為股東創造更大的利益。
另一方面,五大特專型科技公司將擁有新的上市融資平台,助力其做大做強。而且,對於內地的相關科技公司而言,更不失為一個好消息。目前內地在港上市企業超過1300家,規則的修改,讓內地更多科技公司上市有了更多選擇,產生一波赴港上市熱潮或將是可期。
文/鍾誠(財經評論人)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