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IPO投行戰事2020:“三中”穩居市場前三,近20家中小機構“顆粒無收”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財經

特約記者 鄭敏芳

隨着註冊制的逐漸推進,今年對於作為許多券商來説是豐收的一年。

根據choice數據統計,年內(1月1日-12月22日)59家券商的首發上市承銷收入達到了225.86億人民幣,比起去年的110.11億人民幣實現翻倍式增長。

其中,中信證券(600030.SH)和中信建投(601666.SH)IPO年內收入合計達到了46.92億人民幣,佔據了20.77%的市場份額,加之中金公司(601995.SH)的8.68%的市佔率,導致IPO市場前三名統治了2020年IPO市場的近3成承銷份額。

但在頭部機構不斷刷新承銷規模的同時,IPO領域的馬太效應也在加劇,據時代週報記者統計發現,有不少於20家券商在2020年的IPO領域出現了“顆粒無收”的現象。

三巨頭搶三成份額

年內IPO承銷收入前三名都被中字打頭的券商包攬了,分別是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以及中金公司,三者合計收入為66.92億人民幣,且三家的IPO承銷收入均超過了20億人民幣。

值得一提的是,三者的IPO承銷收入和市場佔有率差距並不太大。根據choice數據顯示,位列第一的中信建投,其收入達到了24.1億人民幣,市場佔有率為10.65%;第二名的中信證券,其收入則達到了22.85億人民幣,佔有10.12%的市場份額;第三名的中金公司則為20億人民幣,市場佔有率達到了8.86%。

這意味着,IPO承銷領域的前三大機構拿下了2020年IPO市場的近三成份額。

在激烈的競爭中,海通證券也在今年實現了“逆襲”。去年的IPO承銷收入僅為2.43億人民幣,今年卻以15.86億人民幣位列第四,收入是去年的6倍。除去聯合保薦的項目,海通證券最大一單的收入來自於瑞聯新材(688550.SH),單筆承銷保薦收入達到了1.35億人民幣。

除此之外,如果從IPO承銷的公司數來看,在首發上市的437家公司中,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合計包攬了74家,而位列第三的是中金公司,拿到了30家公司的首發上市項目。

根據時代週報記者的進一步統計,如果按照每單的平均收入計算,可以發現華泰聯合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雖然市場佔有率只有6.31%,但是首發承銷的平均收入為0.68億元,僅次於中信建投的0.70億元,中金公司也緊隨其後,每單的平均收入為0.67億元。

有業內人士認為,今年主要是受益於註冊制的穩步推進,券商IPO承銷收入較去年同期顯著增加。

圖:截至2020年12月22日,今年券商IPO承銷收入排名

來源:時代週報記者根據choice數據整理;單位:億元。

20家券商顆粒無收

相比於頭部券商賺的盆滿缽盈,亦有有20家券商在IPO承銷業務中顆粒無收,包括東方財富證券、中原證券(601375.SH)、東亞前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華菁證券等。

略顯尷尬的是,東方財富曾在2019年的年報提到會重點開展保薦承銷的業務,如今看來在IPO領域並未取得突破。

不僅如此,根據時代週報記者的統計,有11家公司已經是連續三年在IPO承銷業務中成績為0,包括國盛證券、萬聯證券、五礦證券等。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券商的項目儲備也較為豐富,而且主要是集中在科創板。

截至12月22日,從IPO審核項目通過但尚未發行的公司列表來看,中信證券的項目儲備達到了33家,其中科創板為15家。海通證券則手握28個項目,科創板佔到了將近一半。

國金證券的姜文國認為,註冊制改變了以往由賣方主導、新股發行供不應求的局面,券商有望逐步告別發行通道的角色,迴歸定價和銷售本源。市場化機制驅動下,研究、定價、承銷將成為投行真正競爭力。

渤海證券的分析師徐勇則提出,“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全面推行股票發行註冊制,退市制度改革也已進入徵求意見階段,對於暢通資本市場進入和退出渠道具有重要意義。市場改革繼續推進,券商作為重要中介將持續享受政策紅利,後續政策落地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