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周奕航
編輯/ 韓忠強
來源/ 市界 (ID:ishijie2018)
7月4日,世茂集團在港交所披露了公司10億美元債違約的情況。消息發佈後,迅速登上了熱搜。
除債權人外,被世茂集團“殃及”的還有五礦信託和招商銀行。此前,招商銀行因代銷的五礦信託-鼎興系列產品到期無法兑付而備受關注,穿透該項目後發現,底層資產正和資金鍊緊張的世茂旗下項目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除了鼎興系列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爆雷,由五礦信託發行的其它信託產品也出現了逾期的情況。而在購買逾期產品的投資者中,遊戲圈的“新晉土豪”米哈遊科技有限公司也身在其中。
米哈遊公司因為手握《原神》《崩壞3》等知名遊戲,近兩年賺得盆滿缽滿。公司用兜裏揣着的資產進行理財投資,購買了五礦信託的信託產品。但友誼的小船説翻就翻,產品到期後無法收回本金及收益的米哈遊最終將五礦信託公司告上了法庭。
據中新經緯報道,米哈遊購買的逾期未兑付信託計劃,並非是鼎興系列產品,而是五礦信託發行的另一款信託產品,投向了總部位於上海的另一家深陷債務泥潭的大型房企。對此,市界聯繫了米哈遊科技有限公司,對方並未針對此事進行回應。
本想通過投資實現資產增值,卻有可能面臨血本無歸的結局。遊戲新貴被“渣”背後,既折射出房地產以及信託公司頻繁爆雷的現狀,同時也為代銷理財產品的招商銀行敲響了警鐘。
到底是誰的鍋?招商銀行最近正因代銷的五礦信託-鼎興系列信託計劃爆雷而備受質疑。
鼎興系列信託產品共有15期,成立於2021年的3月-6月之間。該系列產品由五礦國際信託公司管理,由招商銀行北京分行營業部進行代銷。市界查詢了招商銀行代銷的產品電子合同後發現,該系列產品要求投資者100萬元起購,持有期限為12個月。
除此之外,鼎興3號-鼎興15號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預期收益率)均為5.8%,而鼎興1號和鼎興2號產品則包括5.8%和6%的業績比較基準。選擇鼎興1號和2號這兩款產品的投資者,若投資金額在100萬-500萬之間,業績比較基準為5.8%,若投資金額在500萬以上,則業績比較基準為6%。
經統計,除了鼎興5號產品募集金額為0.547億之外,其餘產品的募資金額均在1.5億元-2億元之間,計劃募資總規模共25億元。
截至2022年6月18日,五礦信託-鼎興系列所有產品已經全部到期,然而多個產品出現了逾期的情況。突如其來的變故將投資者打了個措手不及,很多人不淡定了。
一部分投資者(米哈遊公司)選擇起訴五礦信託違約,還有一部分投資者認為招商銀行代銷信託產品存在違規行為,對招商銀行的不審慎行為提出了質疑。
據時代週報報道,多名投資人稱,選擇購買五礦信託鼎興系列產品時,招商銀行客户經理以“招行銷售的信託產品從未出過任何問題,沒有風險,留給優質客户”等話術,誘導、誤導大家購買該系列信託產品,卻沒有過硬的風控措施。
除此之外,該產品最初在招行App上線時界面描述為基金,但於2022年5月修改了產品信息,刪去了“基金”二字,同時增加了對於“房地產融資類產品”的解釋。
(鼎興2號產品刪去“基金”字樣前後對比。左圖來源阿爾法工廠研究院,右圖來源招商銀行APP)市界查詢了基金業協會公示的私募基金,在五礦信託發行的私募基金產品中,並沒有找到該產品的備案。對此,基金從業者趙宏告訴市界,基金募集產品必須有資質,如果一個基金產品沒有備案,是不具備募集權利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代銷五礦信託的產品“爆雷”,並非是招商銀行首次陷入代銷風波。
2021年8月,招商銀行踩坑華夏幸福,代銷的5億規模“大業信託-君睿15號”出現違約,無法按時向投資者支付收益,拉開代銷產品爆雷的開端。
隨後,涉恆大的66億規模“外貿信託-富榮166號恆大成都天府半島項目”逾期。經過協商,最終按照延期2年兑付的方式處理。
2022年5月,招商銀行代銷的“中航651號”信託理財產品,待回收本金及投資收益同樣存在逾期風險。
作為零售之王,近年來招商銀行大力發展私人銀行業務,對接的高淨值人羣要具有 2 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 300 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 500 萬元,或者近 3 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 40 萬元。滿足條件的自然人,以及最近一年末淨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和金融管理部門認證的投資者,才有資格成為招商銀行私人銀行的合格投資者。
從年報數據來看,2021年招商銀行的私人銀行客户(人民幣總資產在10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户)有12.2萬户,較上年末增長22.09% ;管理的私人銀行客户總資產3.4萬億,同比增長22.32% ;户均總資產2780.43萬元,較上年末增加了5.16萬元。
然而招商銀行在服務高淨值客户的過程中,提供的代銷產品卻風波不斷。
“減脂增肌”的信託行業信託產品頻繁爆雷,和房地產行業下行脱不開干係。
由於房地產信託的業務風險與房地產行業景氣度密切相關,自2021年以來,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後出現了大量違約,房地產信託也受到了較大的風險衝擊,最終出現了風險項目增多的情況。
談及信託行業頻繁爆雷的現狀,信託經理劉梅認為:“一點也不稀奇。”
五六年前,在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基本處於“躺賺”的狀態。有了房地產商兜底,信託行業也隨之受益,整體融資成本大概在12%-18%之間,甚至可能會有20%的收益率。劉梅表示:“當時地產商是剛性兑付的,這個路線運作得比較順暢。”
但從2017年開始,在房住不炒的邏輯下,“三道紅線”、“資管新規禁止剛性兑付”等政策相繼出台,基本斷絕了新資金進入房地產的原有模式。隨後房地產商的資金處於青黃不接的狀態,不斷有項目爆雷,出現了大量的爛尾樓。
房地產行業下行,信託行業首當其衝。
雖然部分信託公司會將本質仍為剛性兑付的產品包裝成權益類融資的形式,但在“兩壓一降”政策的高壓下,以房地產信託為代表的融資類信託資產仍在大幅壓降。
中國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行業資金信託規模為15.01萬億,投向房地產行業的規模為1.76萬億,佔比11.74%,同比下降2.33個百分點。
當資金不能繼續投向房地產行業,銀行和信託公司開始也不太適應,處於一種“有錢卻沒地方投”的尷尬境地。至於在資管新規後仍冒險選擇投向地產領域的信託產品,資管研究員李明認為:“能安全着陸的是少數,選擇這些產品的投資者可能會成為冤大頭。”
在資產新規完全落地之前,大部分銀行理財沒有淨值化,多是“報價式”預期收益,承諾保本保收益的產品。部分激進的理財經理甚至可以將本質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的理財產品手寫到期收益金額,將其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在經營狀態良好的情況下,客户在理財產品到期後可以僥倖獲得理財經理承諾的收益金額。
這是因為“剛性兑付”曾是行業心照不宣的秘密。導致以前的理財經理不需要時刻向投資者講清楚產品的投資邏輯、資金去向以及收益來源。然而昔日的盛況已然一去不復返。從目前信託業“去剛兑、去通道、去槓桿”的嚴監管趨勢來看,整個行業正在面臨“減脂增肌”的巨大挑戰。
“黑馬”五礦信託談及五礦信託的發展現狀,李明表示:“近幾年借力地產行業的東風,五礦信託成為了一匹黑馬。但目前地產行業不景氣,五礦信託的營收和淨利潤也開始下滑,發展勢頭不如其它幾家頭部信託公司強勁。”
2021年年報數據顯示,五礦信託實現營業收入45.97億元,同比下降10.98%;淨利潤為23.63億,同比下降15.12%,營收淨利均呈下降的趨勢。
與其它幾家頭部信託公司對比來看,雖然五礦信託的淨利潤在行業內處於領先水平,但與中融信託和中信信託相比,公司-15.12%的淨利潤增長率仍略遜一籌。而淨利潤增長率下滑的原因,與五礦信託正有意優化信託資產結構有關。
此前,在地產下行、多家信託公司猶疑觀望之時,五礦信託的房地產業務卻呈現增長的跡象。據21世紀商業評論報道,五礦信託在2020年先後接手了多家地產公司的項目資產,為恆大地產、寶能集團、新力集團、泰禾集團、奧園、中科建設等多家房企提供融資。
至於後來的走向,大家都已知道——部分合作方陷入資金鍊緊張的困境,出現債務違約事件頻發的狀況。
因在地產領域的存量偏多,對於五礦信託來説, 弱化對房地產領域的投資迫在眉睫。公司在年報中表示,在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温的情況下,傳統展業模式受到挑戰。公司將以服務實體、迴歸本源為主基調進行轉型,標品投資、 財富管理、實業投融資和服務型信託成為主要競爭領域。
2021年的數據顯示,五礦信託資產應用於房地產領域的規模為759.08億,佔信託總資產的9.29%,較去年減少了296億,同比下降了5.72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五礦信託過往的兑付記錄較為良好。公司還曾在2022年1月宣佈接盤恆大昆明和佛山的項目,但沒想到栽在了“鼎興系列”產品上。
(以上兩家公司的前股東為恆大及關聯公司,來源:天眼查)對此,社交平台上有網友表示:“信託規模再大,產生的收益率再高,對於投資者來説,只有風控好才是硬道理。如果經營的產品複雜,頻繁出事,這樣的公司要堅決遠離。”
信託公司唯有優化產品結構,順應政策發展變化,才是王道。
(文中趙宏、劉梅、李明均為化名)
(除單獨標註來源外,以上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我們從《財經天下》週刊出發,以新媒體的形式和節奏、
以傳統媒體求實的精神,致力於傳播真正有價值的報道。AI財經社原創內容,未經授權,禁止任何轉載商務合作請電話/微信聯繫:13811292543文章好看,戳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