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2021中關村論壇平行論壇之“金融科技論壇”於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召開。本場論壇以“數字經濟下的金融科技治理”為主題,聚集全球行業大咖、技術新鋭、產業界領袖進行多維度研討,旨在推動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助力北京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範區核心區建設。
北京市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林撫生、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原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東榮、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香港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林晨、北京金控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範文仲在論壇上探討了金融行業與數字化的交集融合、金融科技發展帶來的變革與挑戰、 金融科技如何有效治理等話題。
彌補傳統金融風險監測的滯後性
數字化進程和金融行業天然產生交集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在會上獲悉,2020年,金融業佔北京市經濟的比重達到20%,成為首都第一大支柱產業。近年來首都金融科技工作快速有序推進,產業集聚和創新引領效應已經形成,示範作用和影響力日益增強,在2020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報告排名中,北京列全球第一。
北京市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林撫生在論壇上表示,“十四五”期間,北京將以發展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為契機,深入挖掘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金融管理中心的雙重優勢,突出數字經濟、數字金融、監管科技等重點,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科技創新中心。
“數據已經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生產要素。”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指出,從時間序列來看,數字化對供給方式的影響是不可逆的,長期的,甚至是跳躍式的,而不是漸進式的。
“數據的本質是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通過有效識別解決逆向選擇問題。二是通過實時觀測解決道德風險問題。”陸磊説,從這個角度上講,數字化進程和金融行業天然產生交集。監管科技的運用或者數字化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金融風險監測的滯後性等問題。
在金融信貸發展過程中,風控至關重要。這就需要收集客户的徵信信息、財務信息等硬信息。香港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林晨指出,如果這類硬信息不夠充足,就需要關注軟信息,瞭解客户的風險偏好以及自控力等。“金融科技的講法就是能夠通過量化手段把一些軟信息轉化為硬信息。很多有數據優勢的企業的確實有更高的信息差和更低的不良比。”
數字化給實體經濟帶來機遇
對金融業更多意味着適應和變革
不過,數字化對實體經濟和金融業所產生的影響並不相同。陸磊表示,從橫截面上來看,數字化對實體經濟各行業的業態、盈利模式、經營方式等方面均產生革命性影響,是機遇。而對於金融業來説,更多意味着要適應這個區域,並且做出必要的變革。
“ 我們特別關注的是數字穩定幣,數字穩定幣基於分佈式賬户等脱離傳統金融中介的交易模式,及其匿名性特徵,將對當前建立在銀行中心化基礎上的框架形成嚴峻挑戰。對於當前監管當局的衝擊和未來一段時間監管框架的重新構建是革命性影響,還可能形成系統重要性,甚至影響金融穩定。全球央行最後貸款職能以及銀行支付體系和清算等基礎設施都可能面臨新的時代要求,必將發生必要的變革。”陸磊説。
科技企業參與金融也有一些弊端。林晨以聯合貸和助貸為例,“科技企業只提供信貸評估和風險管理而不承擔相應損失,有動機創造更多高風險貸款機會。”風控基本都由科技企業幫助做,也會影響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創新能力和創新動機。此外也有系統性風險的問題。
數字資源價值的提升也需要多方面條件的逐漸完善。北京金控集團董事長範文仲表示,當前數據雖然具有普遍的使用價值,但其資產屬性還沒有充分體現。
正如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市場化進程,範文仲強調,數字經濟的發展也是從數字資源到數字資產,再到數字資本的價值化過程。數字資源的價值提升要經歷幾個核心環節,第一個核心環節是確權,第二個核心環節是交易, 第三個核心環節是創新。“通過建立確權制度,發展交易市場,探索金融創新,實現從原始數字資源到數字資產再到數字資本的價值跨越,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目標,也是服務新經濟的重要實現途徑。”
金融基礎設施需保持升級換代
推進金融科技倫理標準規則研製
“未來數據託管機構,交易場所,數據中介服務等一系列創新機構的建立,將對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發揮關鍵作用。”範文仲説,通過創新發展數據託管機構來加強數據治理,實現數據資源價值的深度挖掘。通過發展市場化數據中介服務機構,來量化數據價值,推動數據交易。通過建立數據交易場所實現數據的流通和價值發現。”
北京市積極打造數據流通的基礎設施。今年上半年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正式成立,這是國內首家基於新型數據交易模式的數據交易所,將有效解決高價值數據在流通過程中的痛點問題,努力探索數據交易未來的發展方向。範文仲強調新交易要應用新技術。新高地要建立新制度,他建議推動更多配套性政策和管理辦法的出台,形成北京數字經濟發展的制度高地。
在具體的金融科技治理上,陸磊表示,數字化對於金融的可預期影響可能並沒有被完全清晰的認知。根據時間的變化,發生的問題,適時的提出新的規制方案,有可能是未來一段時間必然面對的管理數字的基本要求。
“由於金融業對數據的精準使用,往往沒有發現非常大的系統性信用風險。但與此同時,大家依據的是幾乎類似的信息,得出的結論和判斷也具有趨同性和一致性,導致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上升。所以我們永遠要問我們的金融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不是還有需要升級換代的地方。”陸磊説。
在金融業適應數字化浪潮的同時,金融科技倫理的治理也越為緊迫。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李東榮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進入快車道,金融科技已深入到普羅大眾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與此同時數字鴻溝、技術排斥、算法歧視、隱私泄露等科技倫理挑戰也更加凸顯。
李東榮認為,面對這一問題有四個方面需要予以重視並深入探討。一是深化金融科技倫理理論實務研究;二是推進金融科技倫理標準規則研製; 三是健全金融科技倫理制度工作機制;四是加強金融科技倫理教育培訓工作,充分運用數字化手段傳播科技倫理知識。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孫文軒 編輯 胡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