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作者:宗迎戊(媒體評論員)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台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預計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
100萬億元,不論於中國還是於世界而言,都堪稱極其巨大的數字。可以肯定地講,成就這樣的經濟體量,非有大量創新而不能,非有無數新業態出現而不能。這些創新和新業態,為新理論所賦能、為新技術所加持,其中許多創新和新業態在似乎沒有外顯形式變動的情況下,其實已經深刻地改變了產品和服務的內涵及其實質。
日前,國家郵政局官員稱,根據初步預計,11月1日至16日期間,郵遞業處理的郵件業務量將達57.8億件,同比增長47%左右。這個數字,恰好提醒人們,在我國GDP跨上百萬億級台階的推力中,物流快遞業的貢獻巨大。除了行業本身產生鉅額GDP外,快遞業也成為其他行業創造GDP的必要前提。不過,更加重要的是,在數字平台大數據建構下的快遞業,實際上已從傳統快遞中“脱殼”而出成為一個新的業態,其標誌就是外賣快遞業的發育和成型。
新業態的出現,為“六穩”“六保”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個基礎,既是“十三五”成就的標誌,也是“十四五”開局的先賦條件,更是“十四五”期間所要持續推進的事業。新業態當然以新職業為標誌,但也不限於新職業。許多傳統職業和互聯網結合,就成了可以充分吸納就業人口的新業態。這一點在生活服務業中尤為明顯。以互聯網為標誌的數字經濟,激發了行業創新活力,培育了新的增長空間。特別是數字化在各行業和各領域的浸入,創造了大量新的消費需求,極大拓展了服務消費邊界,由此促進了新業態的出現,新業態中的新職業和新工種,又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擴大了就業面,由此在就業層面上實現了職業和業態的新陳代謝。
新業態和新職業的出現,在社會的一次分配中也具有重要意義。就業面擴大、新職業增加,可以使GDP增長普惠至更廣範圍和更深層次,分散財富聚集的節點,讓財富增量在更加廣闊的範圍內分配,減少了更多社會問題的產生。這一點已經為一些專業研究所證實。美團研究院和智聯招聘新近發佈的《2020年生活服務業新業態和新職業從業者報告》顯示,其根據平台數據得出2021年的生活服務業五大新業態和新職業的風向標——社區團購、閃購、共享電單車、輕醫美、付費自習室的新業態,以及社區團購團長、電單車換電師、數字化運營師、密室設計師、套餐規劃師的新職業,無不具有向社會底部延伸的特點。這樣的擴展和延伸方向,對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階層的建構具有正面意義。
相關統計數字表明,生活服務業中的新業態,其增長率最高,普遍超過50%,發展迅猛,成“態”快速,其所創造的新職業超過70種,並且實現了專業能力、愛好和收入的良性循環。有了這樣的具體內容,百萬億級規模的GDP,就可成為不斷為自身持續增長創造動因的GDP,在“十四五”期間向着更高的台階推進。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02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