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社保基金累計投資收益超過1萬億元,專家呼籲加強養老第三支柱建設

8月22日,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2020上海峯會在滬召開,主題為“資產管理助力中國養老財富儲備研討會暨中國養老金融調查報告(2020)發佈會”。此次研討會由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主辦、匯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承辦。近200位專家學者、行業精英共聚一堂,就養老金融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走向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投資收益“再造”了一個全國社保基金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養老金管理部主任陳向京認為,投資收益日漸成為養老基金積累的重要來源,應對老齡化挑戰也需重視投資收益的作用。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增加養老金積累,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於2000年建立全國社保基金。全國社保基金最初資金來源只有中央財政預算撥款,之後逐漸拓寬到彩票公益金、國有股減轉持資金和股份、國有資本劃轉等多種渠道,與此同時投資收益逐漸成為基金增量的重要來源。

“全國社保基金初始規模只有200億元,目前已達到2萬億元,其中累計投資收益超過1萬億元,並且已經超過歷年累計財政性淨撥入。可以説,我們用投資收益“再造”了一個全國社保基金。”陳向京表示。

2000年以來,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和佔總人口的比重持續增長,養老金支出壓力不斷加大。根據中國社科院的精算結果,即使考慮財政補貼,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結餘在2028年將首次出現收不抵支,2050年當期缺口將達到11.28萬億元,累計結餘也將於2035年耗盡。

在當前國情背景下,陳向京認為,要充實養老金,提高繳費水平難度較大,企業亟待減負,財政支出承壓,投資運營作為養老基金管理鏈條上的關鍵一環,對擴大養老金積累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對於今後一個時期養老基金投資管理的發展方向,中國社會保險學會副會長唐霽松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應該提升權益投資配置比例,進一步拓寬投資範圍。具體應該進行放開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投資範圍,包括港股股指期貨,進一步開放年金基金對股權的投資。

第二,不斷豐富養老金融產品,滿足不同性質養老資產的投資需求,比如説要允許或者進一步明確將同業存單永續債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資產知識債券、票據、國債期貨等金融產品以及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納入投資範圍,通過不同類別的資產組合方式進行產品創新,結合投資者的資金需要開放不同期限不同風險偏好,不同資產配置策略的養老金融產品,真正契合養老投資的需求。另外,隨着養老產品的多樣化,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應該鼓勵和逐步放開個人投資選擇權,實現風險偏好分層,分離並逐步穩定其中長期投資,長期資金,實施匹配長期穩定的戰略配置策略。

第三,要更加重視資產配置的作用,在適當承擔風險的同時,提升養老財富的長期收益率。從長期看,資產配置對養老金的收益和風險水平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只有通過資產配置才能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實現投資和較好的收益目標。政府的主管部門應該在定期公佈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資產規模和收益率的基礎上,公佈資產配置情況,引導金融機構理性對待資產配置的變化,進一步發揮政府部門在宏觀政策解讀、資產資源配置流動性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規範對受託人投管人的考核評價機制。

建設基於資本生成和投資管理的第三支柱閉環

金融助力養老財富的積累不能單純靠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繼續挖掘和激活。對此,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闡述了養老社會保障中第三支柱當前面臨的痛點,並提出建設一個基於資本生成和投資管理的有效的閉環。

王忠民認為,當前養老第三支柱面臨以下幾個社會痛點:

第一個痛點是當前基於第三支柱的概念、邏輯是清晰的,但是從第三支柱歸集來的資金的數量卻沒有顯現出真正的資本生成的價值;

第二個痛點是對企業來説,養老金繳費的比重依然帶來足夠的壓力,從全社會的角度看,當前社會基於養老金的現收現付在支付端口帶來的壓力依然很大,隨着人口的老齡化和勞動紅利的減少,收支缺口、收支補差十分嚴重;

第三個痛點是基於第三支柱的金融工具、金融產品在不斷豐富的同時,卻沒有把第三支柱真正的流量轉換成金融投資,現有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當中較少的一部分流量留在現在第三支柱的金融產品的開發當中。

為了解決這些痛點,王忠民提出一個基於資本生成和投資管理的有效的閉環。這個閉環的起始點是如何降低社會在養老保險當中的費用比重。

他的建議是把現在的工資總額當中8%的個人賬户,即現在混同為統籌賬户管理的這一部分,拿到費用之外,即費改為税,這樣費就可以減低8%,企業就可以減少8%的成本的注入。

把這8%放到税端,並通過社會的宏觀經濟政策,對進入個人賬户的這8%的收入採取免税的邏輯。費改税之後,税可以不增加收入,個人收入增加,但個人收入這部分只能用在個人賬户當中,宏觀的税收採取免税的邏輯,會形成一個獨立、一致的第三支柱的個人賬户。

這個賬户進一步地向全社會的賬户統一管理,對金融產品、金融投資工具、投資管理人進行全社會的開放,開放以後對投資管理人採取延税的邏輯。

在這個邏輯下,如果通過資本生成和投資的有效市場化管理,可以把個人賬户在起始和投資管理兩個階段得到有效解決。前端的讓利、讓税使得後端的税基的持續健康成長,帶來的有效閉環當中的宏觀利益主體不是因此放利而放棄了收入,而是產生更多的收入和更多的税收結果。

王忠民認為,在閉環當中,我們需要的是社會經濟政策的有效配置,比如我們在資本生成階段一定要有税、費之間的切換,要減、免個人所得税,要讓投資端口的所有賬户實行延税的邏輯,甚至對這些的託管人、管理人的服務採取延税和免税的邏輯,因為他們為社會保障做了不少貢獻。

社會政策還進一步地表現在賬户管理當中。如果過去賬户管理只是説賬户存在哪、流向哪、投在哪,是一個窄敞口的管理的話,我們今天需要讓進入這個賬户當中的資金運用於全市場的產品,對全市場的管理人、託管人、投資諮詢人進行全方位開放,才可以讓供給側的制度可競爭、可成長、可進步。

“基於第三支柱的資本生成是一個長期邏輯。這個資本生成了以後不僅要用市場化的投資管理體制去催生市場化當中的長週期資本流向市場,而且要有市場化的管理機構、賬户結構、社會經濟金融賬户政策和投資管理政策,特別是收益的税收政策進行配套。如果這個閉環得以完成,且把閉環產生出的其他的漏洞用新的機制補充,我們相信會克服我們目前的養老社會保障當中的第三支柱的問題,其中資本生成、長久期資本的機構化投資和之後機構投資者資金運行的市場化機制問題得以解決。”王忠民表示。

(藍鯨財經 裴利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49 字。

轉載請註明: 全國社保基金累計投資收益超過1萬億元,專家呼籲加強養老第三支柱建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