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歐盟計劃到2025年,生產出足夠的電池,解決新能源車電池進口依賴等問題。為此,目前在同時推進建設15家大型電池工廠。
這會對中國的鋰電池乃至新能車產業產生怎樣的衝擊呢?A股新能源車板塊上漲的大邏輯會不會被打破?本文我們就來詳細地説道説道。
先給答案:不必過於擔心,A股的新能源板塊的行情大概率會延續。
Part 01
鋰電池的前世今生
鋰電池最早誕生於日本,日本化學家吉野彰也因此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靠着技術和產業上的先發優勢,在鋰電池領域,日本長期佔據着世界第一。
但從2005年開始,中國、韓國開始追趕。到2014年,中國的鋰電池產量超過了日本、韓國,躋身世界第一,直至今天。
有數據顯示:
2019年初,全球鋰電池製造能力達316千兆瓦時,中國產能位居首,佔73%;排名第二的美國,僅12%。具體到企業市場份額,全球十大鋰電池生產企業,中國佔據6家。
從這個數據來看,説中國壟斷了鋰電池產能,並不為過。
Part 02
歐洲對鋰電池的需求
文章開頭説歐洲想擺脱鋰電池靠進口的現狀,這個需求對於歐盟真的很迫切。
最近幾年,歐洲各國紛紛出台了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早的有挪威,2025年,晚一點的有英、法、西班牙,2040年;同時加大了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力度。
儘管新冠病毒疫情導致汽車整體銷量暴跌,2020年上半年,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卻大漲52%,以40.33萬輛超過中國,衝到世界第一。
不管是邏輯上,還是數據上,都顯示歐洲新能源車市場不容小覷。這麼大一塊蛋糕,歐盟當然不想拱手讓出,形成自己的新能源車產業鏈對於歐盟非常重要和迫切。然而這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
1. 對原材料的依賴
雖然傳統燃油車行業是歐盟的強項,但在新能源車產業上想擺脱對鋰電池的依賴,遠沒有那麼容易。
要想生產鋰電池,控制最上游的鋰礦資源是重中之重。然而全球現已查明的鋰礦資源總量約6200萬噸,主要在南美洲和澳大利亞,歐洲國家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其實,中國的鋰礦資源也不算豐富,所以才爭先在海外佈局,這也使我國在新能源車領域佔得先機。
比如:
天齊鋰業斥資259億元人民幣收購智利鋰業巨頭SQM公司的24%股份,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
同時,天齊鋰業還持有澳大利亞泰利森51%股份。泰利森是當下全球最大的固體鋰精礦擁有者及供應商,擁有目前全球正開採的儲量最大、品質最好的鋰輝石礦。
贛鋒鋰業是全球第三大及中國最大的鋰化合物生產商及全球最大的金屬鋰生產商,目前擁有位於澳大利亞、阿根廷、中國及愛爾蘭等地的6個優質鋰資源的股權。
青島乾運、江特電機、中礦資源、寶威控股等公司也積極佈局海外鋰資源市場。同時,以金沙江資本、歌石投資為代表的投資機構也瞄準了國外鋰礦資源。
有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掌握了全球一半的鋰礦資源。
而歐洲呢?不僅自有鋰礦資源少,海外佈局還晚,至少在產業鏈上游劣勢明顯。截至目前,位於產業鏈中游的前十大鋰電池企業,沒有一家歐洲企業。
而且,歐洲為擺脱鋰電池進口的依賴,做的也基本上是表面文章。
2. 對技術的依賴
文章開頭説到的歐洲15家大型在建電池工廠,投資方大部分來自中國、韓國和美國。
如中國寧德時代在德國的工廠,韓國SK Innovation在匈牙利的第二家工廠,美國特斯拉在柏林建設的世界上最大的電池工廠。
全部投產後,歐洲雖然能夠生產電池,但資金、技術是中韓美企業帶過來的,原材料還需要大量進口。
所以説,歐洲所謂的“擺脱”,只能擺脱電池進口,擺脱不了對技術、原材料的依賴。
綜上,從鋰電池的產能佈局來看,世界汽車行業,可能會迎來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而中國,依靠上游礦產資源的佈局和新能源車技術的彎道超車,很可能會成為這個變局中大贏家,這或許就是近期A股新能源車板塊上漲的大邏輯。
風險提示
本文內容僅為投資者教育之目的而發佈,不構成投資建議。本文內容所提及的市場判斷、薦股等建議僅供參考,不能確保獲得盈利或本金不受損失。本文內容所提及統計數據僅作展示使用。投資者應在充分考慮自己所能承受之風險前提下,自主、謹慎地做出投資決定,一切投資風險自擔。我司力求本文所涉信息準確可靠,但並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做出任何保證,對因使用本文引發的損失不承擔責任。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