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買阿里,真能“定心”嗎?|鈦度熱評
阿里開啓250億美元回購股票計劃,規模已經接近其市值的十分之一,刷新了中概股的回購規模記錄。
今年中概股倍感心酸,風雨過後,這一回購動作能否給中概股帶來信心?
在阿里的帶領下,騰訊、京東、小米等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加入回購大軍,大範圍增加回購力度,釋放了何種行業信號?
互聯網公司近期飽受裁員、業績下滑、市值縮水的影響,行業是否還在“陣痛期”,未來又將如何發展?
本期《鈦度熱評》欄目與「百略網·新咖」聯合選題,特邀資深媒體人一起就話題“阿里買阿里,真能“定心”嗎?”進行了討論,下面是部分觀點集錦。
盒飯財經編輯彥飛:
公司回購股票,理論上能夠給資本市場起到“定心丸”作用,有利於在熊市中穩定投資者信心和預期。證監會也在鼓勵這種選擇。上市公司拿出真金白銀回購,表達長期信心,目的是防止各類投資者的恐慌踩踏。但現實層面, 回購能否在中概股寒冬中帶來足夠的暖意,仍然是未知數。
螺旋實驗室螺旋君:
從過往的很多次類似事件來看,企業在股價低迷時回購,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股價上揚,而此次阿里回購也不例外,近兩個交易日以來,阿里的股價都出現了明顯的回升。
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説,大規模的回購雖然能夠刺激股價上揚,但更多的也是無奈之舉,甚至説是在面對股價長時間低迷時最後的應對之法,雖然明面上都高喊着關注長期價值,但畢竟還得照顧到股東和投資人的情緒。
大規模的股票回購,更多對外傳遞的是“信心比黃金重要”的姿態,當然從經濟層面來説,趁市場低迷時自己抄自己的底也未嘗不可,畢竟對於阿里和騰訊這樣的大企業來説,最近幾次的股票回購,在資本回報層面都達到了預期。
貝克街探案官魯鎮西:
阿里等回購股票,看似對企業發展前景信心滿滿,但資本運作也不能抵擋行業下行趨勢。在監管愈發嚴格,禁止資本無序擴張的背景下,以阿里為代表的“中概股”們,應該尋找更多“硬科技”業務,以改變市場對其固有認知,從而對企業重估。
知乎作者直行:
從大局上看,股市被稱作行業的“晴雨表”,這次互聯網廠商集中回購,和前期的大廠降薪、裁員都指向了一個原因:互聯網行業的退潮。自從2010年代互聯網行業隨着“大數據”、“雲儲存”、“萬物智聯”這些大概念發展到今天,移動互聯已經充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依舊可以看到,很多被鋪得太開的領域並沒有實質性的進展,當前如火如荼的“元宇宙”也是如此。抓住科技前沿始終是大廠的第一要務,為此設立的部門、招納的人馬、拋售的股票一旦經歷退潮,也即刻會留下泡沫。然而,最應該問的問題還是,經此一役,未來的發展走向。我的觀點是,退潮期過後,將是沉澱期,爾後才是穩定期。與其問大廠抄底股東會不會減持(一定會這還用問嗎),不如問國家會不會出手增強對互聯網大廠的掌控。這個問題我很久之前就想過,我們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將絕大多數的命脈產業都抓到了體質的籠子裏。而互聯網這樣一個高資本的廣闊市場,卻少有體質部門的監管。國家何時才能將互聯網產業牢牢掌控在手中?依我看,退潮之後,恰逢其時。
廣東廣播電視台經濟觀察員郭施亮:
阿里巴巴以及其餘中概股企業的股價大幅下跌,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市場對中概股企業的投資邏輯以及估值體系的判斷髮生了重要的變化。曾經的成長股,市場願意用較高的估值進行定價,但隨着企業整體盈利成長性逐漸放緩,市場似乎用非常保守的估值進行定價。不過,換一種角度思考,互聯網大廠聚集了大量的人才、資源優勢,屬於國內市場最優秀的企業之一,即使當下遇到了壓力,但相信這些優秀企業也會有辦法走出階段性的困局,一旦找到新的盈利增長點,市場給它們的估值定價也會發生顯著的變化。
上市公司密集採取大額回購的計劃,往往預示着股票價格處於相對底部的區域。在阿里巴巴股價出現深度調整之後,阿里巴巴發佈了回購加碼的計劃。其中,阿里巴巴將股份回購計劃總額從150億美元上調至250億美元,另外此次回購計劃的有效期為兩年,將持續至2024年3月底。
250億美元的股份回購計劃,創出了中概股回購規模的紀錄。隨着這份鉅額回購計劃的落地,給了中概股市場帶來了很大的提振影響。其中,阿里巴巴股價大漲11%,這也反映出市場對這份鉅額回購計劃的肯定。
上市公司掀起回購潮,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市場逐漸具備一定的投資價值。除了阿里巴巴發佈鉅額回購計劃外,最近一段時間內,也有部分中概股上市公司發佈了回購的計劃。其中,包括嗶哩嗶哩、陸金所、富途控股等。不過,在這些回購方案中,最醒目的仍然是阿里巴巴的鉅額回購計劃,這一份回購公告對中概股市場的提振效果也是非常顯著的。
除了中概股市場密集發佈股份回購方案之外,近期A股市場也有不少上市公司發佈了股份回購的計劃。不過,針對股份回購對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的影響,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實際情況下,我們不僅需要看股份回購的數量,而且還需要看股份回購的資金來源、股份回購的用途以及股份回購所處的價格水平等因素。
一般來説,上市公司採用自有資金進行股份回購,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現金流能力比較健康。與之相比,部分上市公司採取了借債回購的措施,若企業本身的償債能力較差,且現金流欠佳,那麼借債回購對企業本身的發展,也未必是好事。
縱觀近十年的美股市場,受益於低利率的市場環境,不少上市公司採取了借債回購的策略。但是,隨着低利率紅利期的逐漸結束,過去借債回購的策略似乎也走不通了。假如上市公司自身的償債能力較差,或者現金流欠佳,那麼長期借債回購反而對上市公司產生出不利的影響。
此外,針對上市公司股份回購後的用途,也會對上市公司的後續發展帶來了不一樣的影響作用。在實際情況下,有的上市公司會把股份回購後的股份用作股權激勵,如果股權激勵的門檻要求太低,這可能會牽涉到利益輸送的問題。有的上市公司會把回購後的股份註銷,對這一舉動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提升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上市公司通過股份回購註銷與現金分紅相結合的方式更有利於提升投資者的投資回報能力。
零壹增長創始人羅超林:
首先,創始團隊是最清楚自身企業實際情況,以及未來發展動態的,當基於各種非市場因素導致股價與自己認為的股價不匹配時,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原則上不採用槓桿方式出資),會陸續回購已上市流通的股份。理由很簡單,對自己有信心,趁低吸納很正常,買回來註銷、做股權激勵、留着溢價等等都可以。當然,一般會有比較大的波動空間,才好實施回購。
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有足夠信息,是回購的根本原因。那麼阿里騰訊有沒有繼續做好做出更高業績的可能性?先説團隊,基本上他們已經聚集了國內及部分全球最top的人才;再加上資金資源參股企業以及影響力,做出更好成績的幾率很高。同時,監管帶來的影響更多在於告訴你,什麼東西不能做和應該做什麼,這些企業的調整及適應能力是很迅速有效的,因此有望2-4個季度可以回血過來(結合近2005年以來戰略發展動態預測)。
落到財報本身通過數據看本質,核心經營業績在大環境及背景下沒有受太多影響,在系統性風險下沒有跌幅特別低(甚至有些業務包括逆勢增長)。比如騰訊2021年度總收入為5601億元,同比增長16%,歸母淨利潤為2248.22億元,同比增長41%,40%左右的淨利率應該比較紮實的。
如剔除處置京東的淨利潤表現,實際淨利潤指標會有下滑;然而為什麼我們要提到需要剔除投資帶來的表現?儘管關於投資有監管,但不等於不允許投資,就企業的戰略而言是可以多角度進行戰術調整及突出的,特定時候通過投資獲取長線回報,同時結合投資帶來的協調作用用於其他業務,形成聯動作戰反哺其他業務,很正常的操作。所以可以更立體更高緯度的看待企業戰略經營,花錢的策略。
這些實施回購的企業在陸續回購商業本質,為消費者用户提供更紮實有用的產品服務同時,監管大概率會起到正向引導的。我們反過來思考為什麼會被監管?當然是你出問題了,與這片土地下的價值觀不吻合了,才被監管。
互聯網京日記張京科:
阿里的回購,如果放到過去,幾乎可以肯定會大幅度提振投資者信心。
但是如今在中美博弈格局中,中概股面臨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仍然無法被股份回購帶來的提振作用抵消。
在剛剛發佈的2021年第四季度財報裏,阿里巴巴看上去似乎凍結了招聘HC,相較上季度員工數淨增長不足0.3%。
此舉更應該理解為阿里巴巴管理層和董事會對於公司未來發展所需的人才儲備,仍然小心謹慎。
雪上加霜的是,剔除文娛部分的商譽減值後,阿里巴巴第四季度經營利潤仍同比下降34%,除中國商業分部贏利外,其餘七個分部均處於虧損狀態。
即使是為阿里巴巴帶來最大利潤的中國商業分部,其季度經營利潤也同比下降兩成之多。
股份回購為治標,公司治理及管理才是治本。對於阿里巴巴等中概股公司及互聯網巨頭來説,當務之急是正確認知互聯網在當前社會所處的發展時期。
在度過高速增長的跑馬圈地期之後,過去一貫成功的補貼換用户策略,經驗是否依然有效?
互聯網企業作為社會公民,在成為社會經濟結構主流之後,即使不再繼續為經濟帶來新增量,也不可以繼續以自身的規模優勢及資金優勢,簡單複製過去的成功經驗,造成零和甚至負向抵消傳統線下企業帶來的就業及經濟增長。
互聯網巨頭相關生態體系內的企業需和傳統企業一樣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反哺更大更多生態系統,並且遵守相同的法律法規。
當前社會更需要的是各級企業增加就業,減少就業歧視,有了就業才能提振一切消費和投資信心。
而帶頭向社會輸出35歲人才,是所有互聯網巨頭和全社會必須反思的一種涸澤而漁行為。
首席商業評論創始人衞明:
短期看回購是正常操作,企業認為股價被市場情緒和外部因素困擾後嚴重低估,又有一定的現金儲備,回購就是抄自己的底,不僅釋放信心,也可以提高企業自身的淨資本回報率;不管後續是不是會從美國退市,反正這波不虧。
上次財報發佈,核心業務疲軟説不過去,雖然説不上四面楚歌,但也是到了瓶頸期。在我們看來,為了支撐公司的股價和未來市場增長,阿里未來的機會點,短期希望在於國內商業,中期希望在於海外業務,而長期的希望則在於高科技板塊。國內商業中,淘菜菜,淘特,盒馬擔負着創造新的增長曲線和市場的使命,海外業務則有待繼續開拓,但也面臨騰訊旗下shopee等巨頭的競爭,還需要時間打磨,而長期則期待阿里雲或者芯片板塊能跑出新的產品和市場了。
為了實現以上機會點,2021年底阿里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戴珊負責國內,而蔣凡開拓海外,能否將戰略落實執行到位,殺出一條血路,就看新的管理團隊的能力以及全球大環境了。
藍媒匯聯創兼運營總監嶽輕:
這波中概互聯從最高點一路下探,其實是三方面造成的:
首先,是國內對互聯網產業的態度,明確提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與民爭利等問題。
其次,是前兩年修改的新審計規則,目前離最後截止期越來越近,但仍沒有解決方案,且進度感人。
第三是全球資本市場助推、空頭壓制。
目前上方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倒着來的。先穩定金融市場、給予信心;再解決PCAOB的審計規則問題,並在極端情況下,做好中概股迴流A股港股的準備。最後才是互聯網企業的產業轉型。這三個問題是有先後順序的、解決起來也一樣,如果對比中概明星股的走勢,就更能印證這一點。
回頭説阿里,在戴維斯雙殺之下,市淨率一度達到1.39,其中固然有阿里自身的問題,但這對一家萬億企業來説,空頭着實太欺負人了。甚至騰訊也是,在刨去出售京東股份的基礎上仍然有7%的利潤增長,但資金依然選擇砸盤,無腦引發流動性危機。解決這一點很簡單,在自家股票已經頗有性價比的時候進行大規模回購,只要能擋住流動性拋壓,想穩下來很簡單。頭部的互聯網企業都可以執行這一策略。
但第一點第二點才是問題的根本,即,和談達不成共識的話,中概要不要回歸?港股、A股承接不了怎麼辦?後續融資融不上怎麼辦?融不上資新業務怎麼開拓?開拓了新業務,但被認為是“無序擴張”怎麼辦?這些問題解決不了,別説回購了,破淨都很可能。去年底二級市場已經有説法了,説要給予互聯網公司“公共事業”屬性認定,即傳統能源、鐵路公路、電力水利式的估值。
總而言之,回購只是現階段擋住洶湧洪水的一道水壩,背後的泄洪區一天挖不成功,水壩積累的風險就越大,直到沖垮水壩。反倒是泄洪區一旦挖掘完畢,洪水自會退去。
野馬財經副總編輯繆凌雲:
目前來看,對中概股互聯網公司的影響主要有兩重因素。
一是短中期看政策。
中美無法就會計底稿問題達成一致,在美中概股只能退市。如果到了這一步,無論這些公司能否在港股或者A股重新上市,都會對美元投資者產生重大影響。
因為會計底稿不僅僅是一個獨立事件,還代表着一種信號,會影響全世界範圍內美元投資者的預期。舉個例子,在港股上市的很多企業,有美元股東,那未來美國政府是否會從資金端限制對中國企業的投資,甚至拉黑?就像已經被炒作多次的“勞工”問題。
雖然這對美元自身來説也不是一件好事,但在目前的國際局面下,再“荒唐”的事,都有發生的可能。
二是中長期看業績。
包括阿里騰訊在內的很多互聯網公司,能夠發展到今天狀態,人口紅利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而在人口紅利快速消退以及疫情反覆經濟起伏的大背景下,再加上反壟斷政策的落地,天花板近在眼前甚至可能降低。
如何依靠已經的人才、現金、資源儲備,快速放大自己的市值中的“硬科技”部分,是接下來需要重點考慮的事情。
回購可以給投資者帶來一定信心,但這兩個根本性問題得不到解決,大家的信心也只是暫時的,有限的。
多少説主理人褚少軍:
按照估值模型和阿里巴巴的實際業態,阿里巴巴的股價肯定是低估了的。但是這些只是正常態影響業績的的因素,正常態情況下才是看所謂的盈利能力和增長預期。
目前價格低的原因更多地是受到中美關係,俄烏戰爭等引發的世界經濟連鎖反應,中美關係尤其是針對中概股的各種政策甚至博弈,並不是企業可以決定的,企業也是時代的企業,企業也有國界。
以及中美博弈的結果,導致國內外的資本都將更多的資金和信心給予了和芯片等硬核科技相關聯的領域。阿里巴巴儘管在雲計算、以及芯片等眾多領域有發展,但是不管是雲計算還是芯片,在國際上都沒有到達top地位,也沒有所謂的話語權。股民和輿論依然更多地將阿里巴巴定義為電商企業。而電商企業和硬核科技有一定距離,而且放眼電商領域,阿里巴巴儘管在國內依然領先,但還不至於到完全沒有對手的地步。
阿里的未來,關鍵在於大勢,世界局勢,疫情因素,以及更為關鍵的是中美博弈如何走,很多時候這些並不是企業可以決定的。但阿里巴巴可以做的是做好自己企業的本質工作,發展好主營業務,做好營收和增長,在研發尤其是硬核科技領域更有建樹。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
説到中概股和科網股最近的回購,我們要分成幾個部分來看:
首先,為啥最近這些股票跌的這麼慘?跟這些股票本身的業務發展之間的邏輯其實是沒有太大關係的,這些股票本身的業務及基本面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而最核心的原因則是當前整個資本市場產生了一種非常恐慌的情緒,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美聯儲的加息縮表會導致整個海外資金的負債不斷上升,所以資金開始大量的從各個新興市場中撤離,科網股作為最重要的新興市場股票在此期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面臨着大量的熱錢抽離,必然會出現比較明顯的下跌趨勢,這是科網股的一個外部宏觀因素。同時,整個中概股在美股市場呈現出大規模暴跌的趨勢體現出來,當前美國資本市場對中概股越來越不友好,但是之所以科網股會有如此大規模的下跌最核心的原因是整個美國資本市場對於中概股都呈現出了明顯不看好的趨勢,與此同時我們看到的是全球的股債均遭到大量的拋售,可以説市場當前的整個風險偏好已經全面向避險的方向轉變,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中概股呈現出了瘋狂下跌的趨勢,而最終的結果就直接帶動了整個資本市場的大規模下行。可以説科網股是被恐慌情緒拖累,從而出現大規模下跌的。
其次,我們再來説阿里等科網股的大規模回購,最近一段時間,阿里為代表的一系列科網股公司都在進行大規模的回購,其實回購的核心作用是幾個點,一方面是向市場表明我的資金鍊非常穩定,我有足夠的資金來進行回購,這是向市場傳遞信心的一個有效信號。另一方面則是這些公司實際上在日常給員工進行發放工資的時候,都會用一定的股權進行配比,這個時候用很低的價格買入自己公司的股票,無疑對降低成本具有非常好的幫助。
第三,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還是進一步看好中國科技股市場的長期發展的,科技股在發展過程中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轉型的階段,對於各大科技股公司來説,之前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的發展,所以從當前的角度來説,各大科技股公司目前的回購僅僅是一方面,關鍵是如何讓市場重新樹立信心,讓市場相信科技股的發展前景,這可能才是最關鍵的。
資深媒體人朱傑:
中國互聯網行業的高增長期已經告一段落。之前互聯網行業的高增長動力主要是人口紅利,但是這個時代已經結束了。下一次高增長階段不知道何時來,但是下一次應該是基於新技術的開發,也就是硬核科技的時代。只是目前還看不清爆點。
中概股回購,我認為是為了後面的退市做準備。關於審計底稿的問題,我認為這是不可調和的,之後會分道揚鑣。那麼屆時應該是從美國退市迴歸。
抄底的產業資本總體上不會虧,因為這些公司現在已經處於低估狀態,未來某個時點回歸A股之後,他們最終肯定是賺錢的。
個人投資者如果跟風去抄底,那我只能期望你有一顆籃球大小的心臟。
知乎創作者鍾光君:
底層邏輯,可能是互聯網缺乏清晰可預見的發展空間了。比較核心的一點就是,中國大陸智能手機用户使用時長已經無法再增長了,像是,字節搶的是騰訊的流量,此消彼長,好多都在卷。然後,就只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創新,新業務普遍涉及到政策監管,一部分是因為確實涉及到政策,另一部分是平台太大了,還有一部分是互聯網對實體的衝擊,目前還能看到的增長點就只剩下造車,所以很多公司都在造車。另外一部分就是國際化,這一點有好的有不好的,也受國際環境影響。
韋專家作者韋琪:
回購本身就是體現管理層決心,提升資本市場信心吧。
對於正處於盈利的公司而言,回購股票不是正常的麼?既然你不看好我,我也不一定要繼續陪你玩了嘛。何況現在人口紅利差不多了,國家也打擊無序擴展和壟斷,作為已經盈利的公司也不太需要看資本市場眼色吧?
互聯網公司的“裁員、業績下滑、市值縮水”,只是説明迴歸正常。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説,也是趕上了一個好時代(3G\4G\5G的普及,大多數人跳過PC互聯網一步跨入移動互聯網)。而隨着增長放緩,在沒有跨越性革命性的東西出來之前,只能降本提效了,這也是很正常的。花無百日紅。
《鈦度熱評》是由鈦媒體推出的熱點事件觀察欄目,主要邀請對不同行業發展、不同商業模式有着獨到見解、深度觀察的媒體人和行業從業者,通過多角度解讀全面展示事件的影響和意義。
如果你關心最新趨勢、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想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分享交流觀點,歡迎添加《鈦度熱評》社羣小助手微信:taiduzhushou,加入《鈦度熱評》社羣,跟我們一起打造一個思考者的社羣,讓有價值的思考被更多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