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貨基比例超98%到非貨2000億,萬億天弘基金的十年“公募江湖”和它的“新舞步”

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俊嶺)訊,一則基金高管人員變更的公告,再次讓外界將視線聚焦到天弘基金上,這家曾因“餘額寶”名聲大噪的基金公司,卻在權益基金大放異彩的這些年不那麼引人注意。

幾年前,當天弘基金憑藉“餘額寶”實現彎道超車,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基金公司,躋身國內首家資產規模超萬億的公募基金時,業內無不在驚歎這家基金公司的“創新力量”。

公募世事難料,A股風雲際會。一如被餘額寶已然改變的公募江湖,隨着這幾年權益市場的走好,一些深耕權益基金的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隨之聲名鵲起,昔日的創新者天弘基金也悄然發生了一些變化。

一個不容小覷的現象是,自2018年啓動行業分組、投研一體的業務和組織架構變革後,天弘基金的業務結構越來越趨於“合理”。

截至2021年6月底,扣除聯接基金和FOF重複投資規模後,天弘基金非貨規模為1735.94億元,而8月份的最新數據顯示,天弘基金非貨規模已突破2000億,2019年以來的非貨增速超過456%。

“這幾年,公募基金頭部效應越發明顯,即便是頭部的前幾家基金,彼此之間的分化也十分劇烈。”某基金評級行業的人士不由感慨,頭部機構都不滿足在單一領域的突破,目標均鎖定“綜合資產管理公司”。

在這個兵戎相見的公募大時代,沒有什麼領域是絕對的“勢力範圍”,即便是曾經憑“餘額寶一役”成名的天弘基金,亦無法、也不甘僅憑貨幣基金獨步天下,快速增長的非貨規模正彰顯了他們的“雄心”。

“萬億規模”後居安思危

2016年1月4日,元旦小長假後的首個工作日。在某知名證券媒體上班的基金記者,早早來到了報社。他習慣性地打開個人信箱,一封來自天弘基金的新聞稿映入了他的眼簾。

幾個小時後,他撰寫的報道開始在網絡傳播、發酵——“截至2015年12月31日,天弘基金含專項專户,其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達10742億元,成為國內基金業歷史上首個破萬億的基金公司。”

2015年,A股經歷了多次巨幅震盪,發生多輪股災的下半年對於很多基金公司而言並不好過。但天弘基金卻繼續大放異彩。

股災之後,投資人“談股色變”,驚魂未定的資金紛紛買入貨幣基金求穩,而正是這一“天時、地利”,成就了天弘基金的萬億規模。

不過,“萬億規模”並不能撫平高管們內心的“焦慮”,一款明星產品可以讓一家公司彎道超車,但並不能保證它能一直站穩行業的“第一梯隊”。尤其在同行眼裏,貨幣基金遠不及權益基金的“分量”。

2013年,餘額寶橫空出世並讓天弘基金實現彎道超車。不得不説,天弘基金抓住了時代的機遇,但貨幣基金之外,發展“非貨”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一次“偶然”的股基冠軍

就在天弘基金的權益基金被外界忽視之時,2017年初,天弘永定價值成長以黑馬姿態拿下了2016年度偏股型基金的冠軍。

不過,光靠一個明星產品,並不能真正改變天弘基金權益基金的“軟肋”。2017年初,天弘基金股票型基金規模143.41億元,到了2017年年底,股票型基金規模未有明顯增長。

相比之下,“餘額寶”依然是天弘基金當之無愧的“鎮店之寶”。僅僅2017年一年,在“資產荒”的年度語境下,天弘基金的貨幣基金就從年初的8201.29億元漲至年底的17649.41億元。

憑藉“餘額寶”在2017年的出色表現,天弘基金再次拿下了公募行業的規模之冠。數據顯示,在17891.46億元的總規模中,貨幣基金佔比就高達98.6%。

餘額寶規模佔比過高,讓天弘基金的轉型更加決絕和迫切。事實上,貨幣基金日漸式微,固收+、權益基金將成“下一個風口”,天弘基金內部對此早已形成共識。

每年的股基冠軍有一定“偶然性”,天弘基金需要的不僅是下一個天弘永定價值成長,而是一個培養優秀基金經理的機制,是能夠實現優異的、可複製、可持續的業績的長效機制。

就在外界仍刻板地認為,天弘基金還沉浸在“萬億公募”不可自拔時,他們已將研究的視野從國內移至全球頂尖資產管理機構,並漸漸意識到——“構建科學、專業的體系化投研能力”是資管行業的大勢所趨。

一場“決絕”的投研革命

一切看似偶然的巧合,其背後都有一些必然的緣由。

實際上,在2017年年初天弘永定價值成長業績意外“奪冠”的背後,也是天弘基金前幾年積極探路權益基金的一個“必然”,只是他們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體系。

經過漫長的探索和嘗試,2018年,天弘基金在內部發起了一場決絕的投研革命,並邁出了其創業史的又一步——面向權益投資的未來,進行投研一體化改革。

這場改革的核心,是推行行業化的研究。天弘基金將所有主動投研部門的人員,按消費、科技、醫藥和製造週期四大行業進行劃分,基金經理和研究員只能在自己的行業內進行研究和投資。

在考核機制上,要推動投研部門更加專注,考核就要着眼於長期。在投研團隊進行行業化改革的同時,天弘基金嘗試推行三年的考核期機制,業績以滾動三年的週期來考核,當年業績只佔整體考核的50%。

自此以後,天弘基金要求基金經理一定要紮在一線做研究,他們必須是整個公司裏最瞭解自己持倉企業的人,深入調研的工作一定要自己親歷親為地完成,每月一篇深度報告也是最基本的硬性要求。

每個季度,主動權益部門的基金經理都要逐個彙報工作。“行業中的優質企業買了沒有?買了多少?持有多長時間?”這是每位基金經理季度彙報時,都要首先回答的三個問題。

他們並不只看當季業績,更重要的是業績的歸因——賺應該賺的錢,在應該賺的錢上,給予基金經理自主判斷的充分權限;不賺不應該賺的錢,因頻繁擇時而導致換手率不合理的高,考核就可能被扣分。

“不要滿腦子想着今天這個有機會了,明天那個又有行業機會了,你唯一的職責和使命就是把自己領域裏最優秀、最有競爭力的公司選出來,跟蹤住、拿住。”天弘基金總經理郭樹強表示。

萬億天弘的“新舞步”

8月4日,天弘基金髮布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公告,韓歆毅新任天弘基金董事長,任職日期為2021年8月2日。“萬億天弘基金換老闆了”,這家自帶“互聯網基因”的頭部公募,能否引領行業新一輪的變革?

今年5月31日,原董事長鬍曉明因工作原因離任,後由公司總經理郭樹強代任董事長職務。韓歆毅曾在中金公司投資銀行部工作十年;2011年,他加入阿里巴巴集團,現任螞蟻科技首席財務官。

繼井賢棟、胡曉明之後,韓歆毅是來自阿里集團的第三位董事長。正因如此,天弘基金一直被視為國內唯一一家自帶“互聯網基因”的公募基金,其一舉一動也都引外界所關注。

“這些年來,董事長雖有幾次變更,但公司經營管理層並沒有太大變化,這基本保證了公司戰略和投研理念的延續性。”一位在天弘基金工作多年的內部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

2019年至2021年中,剔除非貨規模不足200億元的公司,共有7家公募基金的非貨管理規模增速超過300%,天弘基金以382.89%增速位列第5名。

以“含金量”最高的股票型基金為例,2018年底,天弘基金股票型基金規模僅138.84億元,2021年二季度末的最新規模達680億元。

從最鼎盛時的接近兩萬億,到如今萬億出頭,面對曾經引以為傲的貨幣基金規模的佔比下降,這家公司非但沒有“畏難”,反而在內部形成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合力”,並不斷在普惠金融的道路上開拓創新,持續進步。

回顧天弘基金的十年,一位跟蹤天弘基金長達十年的媒體人這樣點評,當“創新”深埋在這家公司每個人的內心,你會由衷地驚歎一隻體態如此龐大的“大象”跳起舞來,也能這樣收放自如,永葆青春活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69 字。

轉載請註明: 從貨基比例超98%到非貨2000億,萬億天弘基金的十年“公募江湖”和它的“新舞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