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內7家終止IPO,全為主動撤回!是寒風吹還是公司質地太差

紅週刊 記者 | 何豔

據深交所官網披露,1月28日,集美新材因保薦人撤銷保薦而被交易所終止審核,成為最新一例被終止審核的企業。本週以來(截至28日),註冊制板塊已有7家公司終止IPO。而今年以來,終止審核的公司已達16家。IPO審核節奏似乎出現趨緊態勢。

圖1 本週被終止審核的7家企業

一週內7家終止IPO,全為主動撤回!是寒風吹還是公司質地太差
來源:Wind

此前,國務院專門強調“提升上市公司質量”,證監會召開會議將2021年IPO發行節奏的定調明確寫入六大工作部署中,這或可成為一大“註腳”。那麼,這些企業到底因何終止審核?註冊制審核風向是否又已經生變?本週《紅週刊》封面文章《IPO閘口“收緊”》會為投資人進行詳細解讀。

一週內7家公司終止IPO

“忽嚴忽松”不大可能

本週以來,註冊制板塊的IPO審核情況不容樂觀。

深交所官網顯示,本週,創業板已有3家公司終止IPO,情況如下:

表1 本週創業板3家被終止IPO情況

一週內7家終止IPO,全為主動撤回!是寒風吹還是公司質地太差
來源:深交所官網、《紅週刊》記者整理

上交所官網顯示,本週,科創板有4家公司終止IPO,具體情況如下:

表2 本週科創板4家被終止IPO情況

一週內7家終止IPO,全為主動撤回!是寒風吹還是公司質地太差
來源:上交所官網、《紅週刊》記者整理

從終止原因看,本週終止審核的7家公司,均為保薦人撤銷申請,即均為主動撤回。而2021年以來,註冊制審核下已有16家公司“折戟”,那麼註冊制審核到底是風向已經生變,還是另有它因?

圖2 2021年以來註冊制終止IPO公司

一週內7家終止IPO,全為主動撤回!是寒風吹還是公司質地太差
來源:Wind

對此,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紅週刊》記者表示,之所以出現未通過或終止審核的公司變多這一現象,可能與“季節性”原因相關,也就是“績差”與“績優”分別扎堆出現。現在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當時遞交審核材料的“績差”公司集中在一起了。他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無論是註冊制還是審核制,都會保持公平的審核標準,‘忽嚴忽松’是不大可能的。”

主動撤回

IPO企業都有哪些問題?

一般而言,首發企業終止IPO進程,一般存在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報告期業績大幅下滑,甚至虧損;二是報表項目異常變動,不能合理説明原因;三是未能回覆審核中提出的問題;四是未及時更新申報材料,導致財務資料過期三個月自動終止;五是經營戰略及上市計劃調整;六是合規性問題未解決,影響發行條件等。

以本週被終止的IPO公司為例,它們的業績表現並不十分穩定。比如世宇科技2018年淨利潤還實現了同比26.17%的增長,而2019年則同比下滑1.42%;再如徐輝設計,2018年淨利潤同比大增173.86%,2019年則下降至同比增長27.31%。這種不穩定性在鋭芯微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公司淨利潤2018年虧損達到27870.4萬元,同比大幅下滑-1738.12%,而至2019年則已同比增長118.7%。

當然,淨利潤方面的表現只是這些公司的冰山一角。

表3 本週7家被終止IPO公司近兩年業績情況 (單位:萬元)

一週內7家終止IPO,全為主動撤回!是寒風吹還是公司質地太差
來源:Wind

事實上,其他因素如會計政策調整是否合規,成長性是否充足也是市場關注的重點所在。比如,《紅週刊》近期就發文指出徐輝設計被終止上市或早有先兆。在《徐輝設計被終止上市早有先兆,調整會計政策增收,暴露成長性不足》一文中,徐輝設計的應收賬款、通過會計政策調整增收、增長潛力受限等問題就被一一指出。

文章指出,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1—6月(下稱“報告期”),徐輝設計分別錄得營業收入為1.87億元、2.10億元、2.49億元、8895.02萬元;實現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163.81萬元、5925.81萬元、7544.44萬元及1940.19萬元。2017年—2019年,在公司營業收入和淨利潤不斷上漲的同時,資產負債表上的應收賬款上漲速度則更快,應收賬款週轉次數明顯低於同行業可比公司。

2017年—2019年,該公司應收賬款淨額分別為9158.47萬元、1.24億元、1.65億元,佔總資產的比例分別為41.91%、46.59%、46.97%,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9.00%、59.10%、66.14%。應收賬款不僅佔總資產和營業收入的比例較高,且上升速度也快於總資產增加速度和營業收入上漲速度。此外,徐輝設計應收賬款佔營業收入比例也高於可比公司。同時,徐輝設計2020年上半年的應收賬款佔比也很高,等等。

再如,集美新材就被指存在第一大供應商持續舉債經營,應收款預期佔比不斷攀升等問題。而世宇科技向海外客户的銷售金額明顯下降也被媒體質疑,等等。

當然,除了終止IPO的企業,還有被暫緩的公司。比如,匯川物聯即在1月21日被暫緩IPO,在此之前,《紅週刊》記者曾發表了四篇文章對其展開深入剖析(2020年9月12日發佈《匯川物聯專利靠“外購” 研發數據鬧“烏龍” 有虛構交易嫌疑》、2020年9月19日發佈《匯川物聯借應收賬款計提 粉飾業績;多版本財務數據下業績 真假難辨》、2020年12月12日刊發文章:《匯川物聯將財務差錯甩給聯通、移動等運營商,公司性質上演“羅生門”,拿完補貼轉身變臉》、2020年12月19日發佈《專利事項暴露匯川物聯“隱秘”,三季度淨利率不降反增有異常》),《紅週刊》記者所質疑的問題或許正是匯川物聯IPO遭暫緩審議的核心所在。

紅週刊質疑的焦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質疑焦點一:專利問題

《紅週刊》2020年12月19日刊發文章:《專利事項暴露匯川物聯“隱秘”,三季度淨利率不降反增有異常》

1、外購專利簽署協議問題:《紅週刊》質疑,匯川物聯總共就13項發明專利,其中最核心的AI遠程視頻測量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有11項,但這其中只有3項為其自主研發並申請取得的,剩下的所有10項發明專利卻均是依靠外購取得的。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第四條的相關條款發行人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含國防專利)應當在5項以上,而匯川物聯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只有3項,顯然不滿足科創板發明專利的申報資質要求。

上交所問詢後,其法律意見書中表示,其與閩江學院合作雙方是有簽署具體研發項目合同的,且合同約定其中的“專利申請權”是歸匯川物聯所有的。

此後,其給出的解釋則是“未就該等專利單獨簽署專項的項目開發協議或專利權歸屬協議”。那麼,雙方到底是簽署了協議,還是沒有簽署協議呢?

2、獨立研發問題:匯川物聯的13項發明專利中,有10項為外購所得,而剩餘的3項發明專利,其在問詢函回覆中表述,其剩餘的3項發明專利取得情況均為“自主研發”,研發方式則均為“獨立研發”。

《紅週刊》記者查詢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及多國專利信息查詢網站發現:

(1)“基於雙光同軸實現的遠程測距系統及其測距激光點定位方法”據記者查詢到的信息,前一項專利發明人中梁篤國和曹寧與中國電信上海研究院副總工及高級專家同名;而後一項專利中的發明人賴愛光,其為原福建省科協副主席、福建省光學技術研究所所長,也就是説,其也非匯川物聯員工。

(2)名稱為“遠程測距終端、方法和系統”的專利的發明中人,有兩人也不是匯川物聯的員工。

那麼,匯川物聯上述專利所謂的“獨立研發”一説似乎就有虛假陳述的嫌疑了。

質疑焦點二:企業性質問題

《紅週刊》2020年12月12日刊發文章:《匯川物聯將財務差錯甩給聯通、移動等運營商,公司性質上演“羅生門”,拿完補貼轉身變臉》

匯川物聯研發投入佔比有點低,如果匯川物聯屬於軟件企業,那麼其是不符合科創板上市要求的。於是公司將自己歸類於“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下的“物聯網”公司,表示其已不適用《暫行規定》中關於軟件企業的研發投入佔比要求。

然而,實際情況又如何呢?

1、匯川物聯對於“軟件企業上規模獎勵”的獎勵卻領到“手軟”,報告期內,其有好幾年都在領取軟件業務收入“上規模獎勵”。

2、對於只有軟件企業才能申報的“支持上雲補助”項目資金,匯川物聯也一再領取。

3、根據福建軟件行業協會網站披露的信息,2017年至2020年,匯川物聯連續四年被評定為“軟件企業”。

質疑三:大客户依賴嚴重,公司獨立性不足問題

《紅週刊》2020年12月19日刊發文章:《專利事項暴露匯川物聯“隱秘”,三季度淨利率不降反增有異常》

1、來自福建省三大通信運營商的主營業務收入佔匯川物聯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89.99%、97.18%、98.58%及97.92%;

2、匯川物聯與通信運營商的整體平均分成比例逐年降低,2018年、2019年及2020年1~6月較上期平均分成比例降低幅度分別為5.14%、2.38%及7.56%。

顯然匯川物聯存在嚴重大客户依賴,其本身在經營上的獨立性是明顯不足的。

這些IPO被終止或暫緩的公司還能否“捲土重來”,《紅週刊》將持續保持關注。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21 字。

轉載請註明: 一週內7家終止IPO,全為主動撤回!是寒風吹還是公司質地太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