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潘磊
編輯 | 子鉞
圖源 | 圖蟲創意
“現在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沒買房”。
這是經濟學家任澤平,近日在“2022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投資年會”上的金句。
他稱這是“個人觀點”,但又指出這是“時代的力量”。
他給出了一組數字——10年後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銷售額將超過10萬億,是最有希望替代房地產的領域(2021年房地產銷售17萬億)。
但實際上,他作為一個“網紅經濟學家”發表的這個觀點,至少落後於專業投資機構5年。
在2017年左右,IDG資本、經緯創投等一線投資機構,已經在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等頭部“造車新勢力”完成了關鍵佈局。
這些機構中,經緯創投甚至投資了小鵬和理想兩家新造車企業。
經緯創投投資董事劉壯表示,經緯是一線基金中,“系統性轉型新能源”非常早的機構,“經緯不但投了整車企業(小鵬、理想),在產業鏈也有佈局”。
而容百科技也是除了小鵬和理想汽車之外,經緯創投在新能源領域的又一個明星案例,是科創板首批上市25家企業之一。
投資不能投當下,看3-5年之後
容百科技並不是一個白手起家的企業。
這家專門為動力電池大廠配套正極材料的公司,其創始人白厚善不但是一個技術專家,還是一個成功的連續創業者,其第一個創業項目“當升科技”12年前就在A股創業板掛牌上市。
動力電池的正極材料因為直接決定了能量密度,能量密度又關乎電動車續航里程,成為技術迭代最為頻繁的環節之一,專注這個環節的初創公司也很活躍。
容百科技的高鎳三元材料實現了階段性技術卡位,同時還綁定了寧德時代這個超級客户,這讓其成為投資機構最為理想的標的之一。
經緯創投在2018年投進了容百科技估值超百億的C輪融資,當時後者就已經是三元鋰電池正極材料的“獨角獸”。
經緯創投投資董事劉壯説,自己在2016、2017年左右,就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容百科技的情況。
從技術角度,吸引他的是容百科技的前瞻性佈局。
當時比較主流的是“5系正極材料”(正極材料中鎳的配比佔50%),但在技術路線確定的情況下,“我們做一級市場投資不能投當下,而是要看3-5年之後的主流”。
他表示,風險投資機構一般也不投10年之後才能成熟的技術,“這不是成長型投資,而是產業投資”。
當時容百科技正在研發8系,瞄準的恰好就是三五年後的市場。
這種技術路線佈局節奏,正是經緯想要的。
而且容百科技最早做3系,再到5系,以及當時研發中的8系,技術演進路徑清晰,“這證明這個團隊本身有技術迭代能力”。
所以容百科技成為了一個標杆式的投資標的,“我更傾向於投那些擁有明確技術路線,至少未來五六年是確定的公司,其實回報倍數一點都不低”。
但是好公司大家都看得到——對於容百科技這類確定性強的公司來説,想要投進去,其實也並不容易。
公司創始人成為機構未來投資的標尺
劉壯表示,當時想給容百科技送錢的投資機構很多,但經緯本身在新能源領域的佈局,以及十足的誠意,最終拿到了C輪融資的份額。
“經緯在一線基金中很早就係統性轉型新能源了,我們確實看好這個領域,這本身就是一種態度。”劉壯稱。同時,經緯的管理團隊也把投資容百科技這個項目,視為新能源佈局的關鍵一環。
經緯的反應堪稱迅速。
高管團隊很快就和容百科技創始團隊見面,詳細講述了經緯在整個新能源領域的佈局。
事實上,經緯在項目投資方面有較為靈活的機制。
如果投資人看到了“差不多”的項目,可以把項目概況發到一個名為“獨立投資”的羣裏,這能讓決策流程快1-2周。
另外在遇到特別搶手的項目時,投資人可以拉上另外兩位合夥人並在報備後,快速推進項目。
按照經緯的解釋,這是希望用最小的作戰單元實現最大限度的靈活性,而不是把機會錯失在流程裏。
但這個機制多數適用於早期或者天使項目,而容百科技C輪融資已經偏中後期,所以這個時候除了速度,經緯更多是展示了誠意。
這種“誠意”包括,在有的機構感覺(投進去)希望不大而打道回府時,經緯投資董事劉壯專門從上海趕到寧波。
另外,在容百科技上市後,經緯也很長時間沒有減持,“我們也是長期持有”。
劉壯表示,對於容百科技這樣的標的,“經緯一定要想辦法攻下來”。
現在回過頭來看,他認為在2018年那個時間點投了容百科技這樣的頭部公司,對於經緯在整個新能源領域的投資頗有幫助。
“因為投資機構都在競爭優質標的,而經緯不僅投了小鵬和理想,還投了容百這樣的產業鏈頭部公司,凸顯了體系優勢,同等條件下就有了更多的投資機會。”他認為,這種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另外整個團隊的認知也獲得了提升。
在投資容百科技之前,人們可能覺得投硬科技相對來講對人的綜合能力沒有那麼高的要求,有技術就行,主要關注技術大牛,但實際上投了容百科技後發現,“這個賽道對於人的綜合能力其實是有多方面要求的”。
他認為,電池這樣的高資本硬科技賽道,需要創始人在資本運用、人才招募,以及上下游行業資源等多方面都要有比較強的能力。
“我們見過白總、做完容百科技這個項目之後,關於什麼樣的創始人有可能做大,我們就有了一個標準比較高的標尺。”劉壯説,“這對於我們判斷這個項目未來能不能成為百億美金的公司,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如何投出下一個“容百”
總結容百科技的投資經驗,劉壯表示,影響一個公司是否能成為獨角獸的因素有很多,但賽道是一個關鍵因素。
“我個人還是先看賽道,成長性的大公司肯定處在大賽道”。(賽道)天花板高,同時公司成長非常快,年化30%、40%以上的增速,才可能出現獨角獸公司。
如果賽道沒選好,只能去投“小而美”的公司,也可能有不錯的回報,但估值的天花板會相對有限。
然後就是時機。
對於創業者來説,“創業的時間要合適一些,比如如果現在從零起步去新做一個整車企業,基本上機會就很渺茫”。
創業者要選擇一小部分人已經認可到(智能汽車)這個趨勢,但大眾還沒有完全認可的那個時間點(滲透率在10%-30%),“那個時機最容易拿到錢,也最容易起量”。
投資人的情況也類似。“投太早可能會長期坐冷板凳,投太晚巨頭已經完成了跑馬圈地,所以在滲透率30%以內這個時間點,投進去最合適”。
最後是對於團隊的判斷。
“我覺得最有可能做大公司的人,他的綜合能力要強,不光是有一招鮮的技術。”劉壯説,創業者的招人用人能力、格局等,可能比一時的技術領先更關鍵。
“最終還是長跑,而且未來要跑四五年的時間,這段時間靠創始人單打獨鬥其實很難,還是要有一個能力互相匹配的團隊來一起做這個事情”。
具體到動力電池領域,他認為在現有技術路線中,純依賴產能擴張,再出現類似於寧德時代、比亞迪那種級別的巨頭,可能性已經不大。
不過對於鈉電池,或者其他技術路線,如果找到儲能或者低端電動車那樣的場景,還是有可能出現千億或者百億級別的小巨頭。
“要放低預期。(這個領域)不能再奢望短期內投出一個萬億市值的寧德時代了。”
劉壯表示,對於投資人來説,不要總想着要去投一個萬億公司,“這種公司十幾年都不一定遇得到”。
他提醒,投資人如果把標準降下來,專注於一些細分領域,比如投一些電池的非主材或者下一代電池材料,還是有機會投出一個百億美金的公司。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