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評級涼了

地產評級涼了

文/樂居財經 曾樹佳

6月將盡,房企又迎來了上交年中答卷的關鍵節點。但在這個節骨眼上,國際評級機構釋放出的評級報告,仍在攪動着輿論的波瀾。

6月28日,穆迪將遠洋集團的“Baa3”發行人評級列入評級下調觀察名單。該評級機構表示,如果評估遠洋的合同銷售額和財務指標在短期內不太可能改善,可能會下調該公司評級。

而近來,海倫堡、碧桂園等一批房企,均被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調低了評級。海倫堡見狀不淡定了,它直呼“不解與失望”,並曬出自己的流動性數據,宣佈申請退出評級行列;碧桂園則直接提前回購了一筆4.11億美元票據,給予了回擊。

這是眼下房企與評級機構之間,互相博弈的縮影。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標普、惠譽、穆迪基於對國內收緊的地產環境,陸續對多家房企進行評級下調、展望負面,高達250餘次。部分地產商或不太認同,或難以承受重壓,都主動申請放棄評級,以作權宜之計。

但這也意味着,他們放棄了在公開市場發債融資的機會,非同小可。

房企“撤評”的背後,是經過多層深思熟慮的。行業下行之際,他們原本就承受着較大的流動性壓力,若是加上評級帶來的負面“颶風”,確實有點難以招架。

於是他們乾脆先發制人,主動放棄評級,以免被負面輿情弄得焦頭爛額。大不了等到春暖花開、走出困境的時候,再重啓評級,引入融資。目前這招“趨利避害”的舉措,廣受上市地產公司的追捧。

評級撤銷潮

站在懸崖邊上的地產商豁出去了。自去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房企對標普、惠譽、穆迪等國際評級機構,提出撤銷、退出評級的申請,而評級機構也如其所願,表示不再對他們的經營境況,進行評判。

據樂居財經不完全統計,已有新力、祥生、佳兆業、奧園、雅居樂、融創、龍光、華夏幸福、綠地、花樣年、世茂、中梁、鑫苑置業等近30家房企,主動申請取消評級。

地產評級涼了

其中的前後操作幾乎千篇一律。

先是評級機構宣佈,下調某房企長期發行人信用評級、高級無抵押票據評級等,甚至列入負面信用觀察名單。這一發聲,相關房企在市場上的負面消息便不斷髮酵,他們或不認同評級,或難以承受重壓,便乾脆放棄評級,落得耳根清淨。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隨着調控的深入,出險房企不斷增多,標普、惠譽、穆迪等,對國內地產的前景,產生了持續悲觀的預期。

直至今年5月初,穆迪還發布報告稱,中國房地產市場2022年銷售仍將保持疲弱,支持性政策發揮效果仍需時間。因此它對行業展望為負面,反映合約銷售乏力且融資環境偏緊。

其預計,2022年全國合約銷售額將下降10%至15%,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銷售面積持續減少,但2022年下半年合約銷售額降幅預計將收窄。信貸環境偏緊之下,銷售下滑將繼續使開發商流動性承壓。

基於這種判斷,評級機構常常揮舞着鐮刀,不斷“砍低”地產商的評級,有時候一掃一大片,令市場風聲鶴唳。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下半年地產下行以來,三大國際評級機構,接連下調受評房企評級或展望達250餘次

尤其是穆迪,過去9個月,其對發行高收益債券的中國房地產開發商,進行了 91 次降級,創下新記錄。相比之下,截至2020年12月底的過去十年,穆迪僅對此類公司進行了56次降級。

尤記得去年10月,一個月內便有29家房企遭穆迪的“狙擊”,其中18日、19日集中下調高達20家,包括富力、佳兆業、禹洲集團、建業地產、陽光城等,市場一下炸開了鍋。

今年上半年,這種評級下調的情況仍在繼續,推動着第二季度房企取消評級的高潮。行業下行,房企們原本就承受着較大的流動性壓力,若是加上評級帶來的負面“颶風”,確實有點難以招架。

評判與辯駁

6月20日,穆迪宣佈將海倫堡發行人評級從B2下調至Caa1,債項評級由B3下調至Caa2,展望為負面。

穆迪給出的理由是,海倫堡運營能力減弱,融資渠道受限,未來12-18個月內債務到期規模龐大。在融資緊張的環境下,該公司解決再融資需求的能力,存在不確定性。

海倫堡略顯“委屈”,直言“深感不解與失望”,認為該評級並不符合實際。就在三天前,它剛剛連本帶息,提前償還了一筆8.63億元的公司債券,向外界展示了一下公司較好的流動性。

它還披露了自身的造血能力,表示其今年1-5月的銷售回款,實現了逆勢上升,較去年同期增加3%;預計核心業務持續的現金流入,將足以支持其財務及運營需求。公司另有200億元的銀行未動用授信額度,短債壓力不大。

但穆迪對這些辯白的數據,並不買賬。於是海倫堡一怒之下,主動申請撤銷了此次評級。

碧桂園與海倫堡深有同感。因為與此同時,穆迪也將碧桂園高級無抵押評級調至 Ba1,授予 Ba1 的企業家族評級(CFR)。碧桂園瞬間從投資級,跌落到垃圾級,這對於這家在暴雷潮中尚屬平穩的民企來説,顯然是難以接受的。

不過,穆迪也承認,它只是基於行業層面而做出的評級調整,因為行業銷售及融資環境改善速度不及預期,將會對房企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至於碧桂園目前穩定的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穆迪並沒有否定。

“躺槍”的碧桂園感到很驚詫,它隨後提前回購了4.11億美元票據,將年內唯一一筆需要兑付的美元債從賬上消除,作為對穆迪的回應。

更早前的建業,也對評級機構頗有微詞。

4月4日,穆迪宣佈將建業地產及其附屬公司的發行人評級,從B1下調至B3。它認為,建業地產的現金水平降低,資本市場資金獲取能力減弱。評級下調反映了建業的流動性減弱和再融資風險增加。

兩天後,建業同樣發出了“深感失望”的感嘆,它在公告宣稱,“穆迪沒有充分了解公司的再融資及還款計劃,以及積極開拓新融資管道的舉措,公司正在申請撤銷評級,及不會對穆迪進一步的資料作出回應。”

從後來建業賣華誼兄弟電影小鎮和“只有河南”兩個文旅項目給國資,並引入河南鐵投實現“染紅”的一攬子紓困計劃來看,它對於自身流動性的緩解方案,確實籌謀已久,因此其表示穆迪對其缺乏瞭解,並非虛言。

隨着政策持續收緊和市場下行,企業融資整體上受到較大制約,加之疫情之下,銷售困難加劇,房企現金流風險加大,穆迪、惠譽、標普等評級機構,往往基於對國內地產行業的悲觀預測,去審視各家地產商的境況。

在這場“無差別”的評級下調中,個別房企確實有被過度看空的可能性。

評級機構説房企前景不明,房企説評級機構過度悲觀、評判偏頗,他們都有各自的考量標準,並沒有鐵定的孰是孰非。結論如何,還需要時間去驗證。

放棄融資“憑證”

信用評級是一種“公信力產品”,信用評級機構被視為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至關重要的樞紐之一,掌控着全球債券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定價權。

在市場經濟中,誠信是基石,尤其在金融、虛擬經濟領域,信用話語權有着決定作用。因此,隨着金融市場的發展,信用評級的“看門人”作用日益凸顯。

一直以來,投資者們對三大評級機構奉若神明,市場上沒有經過它們認證的債券幾乎無人問津。三大評級機構每一個信用評級,也都意味着房企發行外債的利率水平。

比如,龍湖集團2019年9月發行的一筆8.5億美元債券,10年期,息票率僅為3.89%。而同年上市的美元債,當代置業3.5億美元債券,利率高達15.5%,創下近年來內資房企境外融資的最高成本。

評級機構一般會根據行業環境和企業基本面,對房企做出評判。地產景氣的時候,房企們在大環境下順風順水,容易拿到正面的評級,以此博取投資者、購房者的青睞。

當下則不同,大多評級報告一經發布,就猶如一紙審判,將房企推向深淵,任後者如何辯駁與對抗,都略顯蒼白無力。眼見評級機構掐着企業的融資命脈,影響巨大,地產商避之唯恐不及。

不過,評級報告就猶如一張融資憑證,他們是出於怎樣的考量,才會如此果斷放棄,退出評級行列?

IPG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樂居財經分析到:“放棄評級,意味着放棄在公開市場發債融資的機會,這本來也是當今的企業在現實情況下無法實現的事情,放棄評級也就等於減輕了為維護評級的負擔。”

也就是説,融資渠道收窄,部分房企為處理到期債務,也無暇他顧,他們已無大可能開啓境外融資,評級的實質作用有所降低。在這種情況下,時不時出爐的評級報告,還像一把利刃,直擊房企脆弱的神經,讓他們焦頭爛額。

於是房企們乾脆“破罐子破摔”,避開喧囂,以免被負面輿論進一步擊中。大不了等到春暖花開、走出困境的時候,再重啓評級,引入融資。目前這招“趨利避害”的舉措,廣受上市公司的追捧。

慶幸的是,目前樓市鬆綁、融資漸寬,政策的傳導已初見成效,後續必然迎來行業的上揚。對於房企來説,就看能不能挺過黎明前的黑暗了。


文章來源:進深News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93 字。

轉載請註明: 地產評級涼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