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3萬億元理財產品迎穿透式監管
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接近尾聲,產品的穿透式監管也提上日程。近期,信銀理財的理財產品端直聯繫統通過了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的現場驗收並上線,成為首家實現理財產品直聯的理財公司。北京商報記者11月23日注意到,除信銀理財外,中銀理財、交銀理財、興銀理財、招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子公司也在直聯機構的申請名單中。
首家產品直聯理財公司
11月23日,北京商報記者從信銀理財處獲悉,本次“系統直聯工作”開展過程中,信銀理財運營服務部和金融科技部展開合作,確保了“系統直聯”按照預定時間上線運行。接下來,信銀理財將繼續落實監管要求,持續加強與各監管機構的聯繫與對接,做好各類監管數據報送及統計工作。
產品信息直聯只是“系統直聯”的一部分。“系統直聯”是指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通過制定和發佈標準化的系統接口規範,使銀行業金融機構內部的理財管理系統與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實現直接聯網運行。
按照2018年發佈的《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直聯接口工作指引》(以下簡稱《工作指引》)總體安排,“系統直聯”工作將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投資者信息直聯,第二階段才是產品信息直聯。
從產品信息直聯內容來看,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介紹,產品信息直聯範圍覆蓋了理財產品從申報到終止的生命週期全流程登記、投資交易以及底層資產的穿透登記等10個模塊,直聯要素超500個,對機構整合內部系統、數據治理以及系統開發提出了較高要求。
北京商報記者從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直聯工作組工作人員處瞭解到,最初理財產品信息都是通過銀行人工報送相關數據,“系統直聯”後,減少了人工報送的壓力,銀行會開發或改造自身系統來契合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的報送準則和要求,實現系統與系統之間的對接,形成數據報送的通道。
在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看來,相較於公募基金,銀行理財的信息披露不太透明,主要是底層資產投資交易信息投資者無法及時獲取,在剛性兑付模式下,產品的收益披露情況比較差。理財產品直聯繫統打通之後,各方面信息披露情況要透明很多,一方面可以減少銀行人工操作登記壓力,提高登記效率和質量,登記出錯率降低;另一方面,也能提高銀行業務操作的規範性,營造有利於監管的環境。
“系統直聯”難點在哪
根據《工作指引》,所有開通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均可申請參加“系統直聯”工作,特別是內部系統完備、業務數據報送量大、業務流程和操作風險管理嚴格、對登記效率要求高的市場機構。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工銀理財、農銀理財兩家較早成立的銀行理財子公司被納入了2020年直聯申請機構名單中。另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披露的2021年度理財登記“系統直聯”申請機構名單,除信銀理財外,中銀理財等16家理財子公司也在名單中“現身”。
“系統直聯”的難點可能在哪?上述直聯工作組工作人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報送對於數據的要求很高,為了保證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在系統對接時要求會比較嚴格,例如,系統之間能不能實現相關要素的過濾、相關數據是否是按照登記要求進行報送等。
按照2019年更新的《工作指引》,“系統直聯”申請機構的內部系統改造並開發要經歷數據抽取、應急功能、系統校驗、報文交換、下行報文解析等多個環節,才能進行聯調測試、項目驗收、上線運行。
劉銀平表示,“系統直聯”之後,要求理財子公司等披露的信息量較大,對其內部系統、數據整合治理等方面的要求較高。此外,過去理財公司等有一些不規範的行為也需要進行整改,理財公司均上線直聯繫統還需要一段時間。
那麼目前申請機構“系統直聯”進展如何?交銀理財的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截至目前,該司已完成內部系統的開發測試,正在開展與直聯繫統的聯調測試及驗收材料準備工作。招銀理財則表示,相關工作正在推進中。
“系統直聯”將對理財子公司產生哪些影響?《工作指引》提到,通過“系統直聯”,理財信息登記的要求可以有效延伸至商業銀行內部系統,落實監管部門“穿透式”管理的要求,從而在根本上提高銀行登記信息的質量,促進理財登記工作的規範化和標準化。實現直聯後,銀行業金融機構一方面實現了自身內部系統的一體化電子管理,相關部門通過整合各業務條線的信息,更好地對理財信息進行管理和登記;另一方面,業務數據實現“不落地”處理,系統間實現無縫連接,有效降低了操作風險、道德風險發生的幾率。
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理財公司共獲批籌建29家,21家正式開業,產品存續規模達13.69萬億元,較年中增長36.75%,同比增長2.75倍。若上述申請“系統直聯”的理財子公司均完成,意味着超13萬億元理財產品將進行穿透式監管。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李海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