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財富管理行業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每一類機構、每一個市場的參與者都有在其中發展的機會。”8月22日,易方達基金董事長詹餘引在由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財經》和《財經智庫》承辦的“2020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如此表示。
詹餘引表示,目前公募基金管理行業的集中度出現下降,其原因主要是三點:財富管理行業足夠大,目前仍處在增量競爭階段;市場競爭激烈,持續有新管理人進入,拿掉一部分份額;資產機構沒有定性,非貨幣基金發展較快。由於市場還未定型,以上因素還將繼續發揮作用。
通過分析過往的風險事件,他認為投資者需要避免槓桿,以及對風險不當的分類和錯配。
詹餘引還指出,行業需要做長期可持續地提供回報的產品,管理的資金一定要和實體經濟去連接,一定要從長期的角度促進社會的發展。
以下為詹餘引發言實錄:
(嘉賓觀點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發言人本人確認)
我想講兩個觀點,公募基金未來發展的趨勢或者説一些考慮。
第一,我想講一講從財富管理行業到公募基金管理行業,其中的參與者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用集中度和市場佔有率指標來衡量,2018年到2019年,中國財富管理行業前10名的集中度是從32%到35%,前15名的集中度是從38%到41%。這個數據證明了行業是在往頭部集中,並且集中度在提升。
這是大家通常的一個印象,很多行業都在頭部集中。但在公募基金行業並不是這樣的。這一點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或者得到的是反過來的。
2018年,公募基金管理行業前十名的集中度是41.89%,到了去年底變成了39.82%,降低了兩個百分點。這個數據是扣除了貨幣基金之後的,因為公募基金在內部,或者從監管的要求來説,要把貨幣這一塊剔除了,看股票和固收這兩大塊的管理能力。如果把貨幣放進來,同樣支持這樣一個結論,就是2018年前十名的集中度是47.85%,2019年是43.4%。它是在分散,並沒有像大家感覺到的在集中。
今年大家也看到基金的發行非常火爆,看到很多爆款。把今年上半年的數據拿來看的話,集中度還是在下降的。扣除貨幣基金,前十名的基金公司市場佔有率從去年年底的39.82%,下降到39.33%。這樣一個結果,可能跟大家的印象有點矛盾,或者很不一致。當然這裏面確實也有公司市場佔有率是上升的,我想從行業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事情。
我自己理解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財富管理行業足夠大,並且在不斷地發展。這兩年如果看總量的話,發展速度放慢了,這和資管新規機構的調整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從公募基金的發展來看,2018年底13萬億,今年6月底到了17萬億,中間有很大的一個增長,並且這裏面的增長主要是非貨幣的增長。整個市場高速的發展,增長速度快,空間大。這是一個大的背景,所以是在增量上的競爭,這樣就更能夠理解市場的集中度。
第二,市場的參與者。持續有新的參與者進來,牌照一直在發,沒有停。公募基金,包括財富管理行業,要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需要有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和不同的風險收益特徵的產品。新管理人的加入,是有利於市場發展的,能夠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需求。新的管理人進來,必然會拿一定的市場份額,並且公募基金這個行業的競爭也是很激烈的。從這個角度去看,也可以理解為什麼集中度沒有進一步地上升。
第三,整個公募行業,資產機構也沒有定性。剛才提到,2018年貨幣基金佔了2/3的規模,這幾年逐步地下降,已經不到50%,當然還是佔了一個很大的規模。其他的非貨幣的,特別權益類的,在今年有一個很大的發展。
有這麼幾方面的原因,造成市場集中度沒有提升的結果。並且伴隨着市場的發展,這幾個原因還會繼續發揮作用,因為整個市場沒有定型。還有一個關鍵,對投資者來説,是希望分散他的投資,不會説我就只買某一家公司,或者只買某一類型的產品,不會只買保險或者只做存款,或者只買基金,而是會有一個配置。這樣一個投資者的約束或偏好,會伴隨着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簡單小結的話,未來財富管理行業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每一類機構,每一個市場的參與者都有在其中發展的機會。
大家在講投資的時候,經常會講投資理念,價值投資。這個一般是從產品或者組合層面,或者個股層面去講這個事情。這個當然非常重要,也是我們日常去做的。我想從公司角度、從商業模式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國內像P2P這種,境外像90年代末長期資本甚至帶來一定程度的危機,又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等等。這些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
如果你知道你在什麼地方死的,那你別去那個地方,先把這個風險或者把應該避免什麼東西,從長期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公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投資者能夠持續獲得穩定的回報。剛才這些風險事件背後是有需要避免的,第一就是槓桿。投資者也很難承受,賺錢的時候很開心,虧錢的時候一夜之間傾家蕩產。槓桿產品幾乎是所有危機的根源。如果沒有槓桿,危機可以控制在一定範圍裏。像這一次資管新規以後,公募基金主要規範的一類產品,實際上是分級基金。某種程度上它就是一個槓桿,A類的份額,就是為B類提供一個槓桿。另外一個根源,對風險不當的分類和投資的錯配,也帶來很大的風險。當時美國金融危機是風險的分層,最終不斷地衍生和實際脱離以後造成很大的風險,帶來金融危機。
我們知道不要去哪裏,往什麼地方去呢?簡單一句話來説的話,做的任何產品是長期可持續地提供回報的產品。原來有一個看法是提供工具,投資者來選擇。短期有波動,長期不帶來回報的時候,我不願意去做這樣的產品,長期不可能帶來增長。管理這麼多的資金,一定要和實體經濟去連接,一定要從長期的角度促進社會的發展。不光是説一個投資的理念,更想用這種方式去表達或者傳遞一種理念。如果投資者這個管理人都往這個方向去走,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明天就會更美好。
(文章來源:財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