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外資險企“醒了”?五個月內市場份額兩次破10%

由 童豔紅 發佈於 財經

  用“揚眉吐氣”來形容外資險企近來現狀一點不為過。隨着2018年對外開放力度持續加碼,外資保險公司的發展速度和市場份額,雖波動猶存,但整體走出了漂亮的“上揚線”。繼去年12月首次打破個位數的佔比“魔咒”後,6月30日,北京商報記者獨家獲悉,今年前5月,外資險企增速繼續提升,其5月單月業務收入高達317.89億元,市場份額再次突破10%,創下年內新高。外資險企高速發展現象背後成因幾何?其未來發展是否會繼續保持上揚走勢?國內險企又該如何縮小與國際水平的差距,應對全球化的發展浪潮?

  時隔五月 再現兩位數佔比

  28年風雨歷程,外資險企低份額“魔咒”正在逐漸打破。短短五個月,外資險企市場佔比便實現了兩次兩位數戰績,超過以往數年的市場份額。

  一組同業交流數據顯示,2020年前五月,外資險企1638.10億元,市場份額7.10%,同比上升0.25個百分點。而從單月市場份額來看,5月,外資險企保費收入達到317.89億元,市場佔比為10.01%。這是繼去年12月,外資險企市場份額實現10.52%後,再一次破10%。

  對於外資險企市場份額在5月的顯著提升,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認為,一方面,中國政府在推動落實各項對外開放承諾和政策,而這些措施在保險業的反映較快、較明顯,同時外資公司也在積極拓展市場;另一方面,由於“開門紅”因素,外資險企的市場份額一般在年末高於年初,而疫情造成今年“開門紅”延後,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外資險企到5月才“發力”。

  而在市場人士看來,五個月內,佔比兩次破10%也釋放出外資險企走強的信號。自1992年友邦保險在上海設立分公司,保險業對外開放正式起航,外資險企揮之不去的難題便是上次份額低位徘徊。

  “由於本土經驗匱乏,外資險企入華後出現‘水土不服’現象,即便是機構數量穩步增長,但市場份額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5%左右徘徊。”某外資險企負責人表示。統計數據也顯示,2004年至2017年,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從97.94億元增至2140.06億元,市場份額佔比從2.27%增至5.85%。

  不過,自2018年以來,銀保監會相繼推出多項開放政策,作為對外開放的“排頭兵”,保險最先感受到風向,外資險企更是聞風而動。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近兩年外資險企業務的增長趨勢非常明顯。雖然一直有所波動,但是外資險企市場份額呈現出整體增長的趨勢,2018-2019年外資險企的保費同比增幅分別為10.01%、29.86%。今年前5月,外資保費收入增速為9.46%,再次超過中資險企增速。從市場佔比看,2018年外資險企市場份額破6%,2019年突破7%。

  對此,王向楠分析稱,外資從股權、地域、產品服務等各方面積極進入中國保險市場,同時中國保險業也在積極深化開放和改善營商環境,內外共同發力,帶來了近三年外資險企市場份額的波動上升趨勢。考慮到中外雙方的意願、外資在一些方面的比較優勢,以及主要經濟體的開放程度,他認為這種趨勢會繼續延續下去。

  增資落子  “洋鯰魚”加速入場

  近期,在政策頻吹東風下,國際巨頭頻頻示好,而國內保險市場亦“聞絃歌而知雅意”,增資入股頻頻落地的同時,外資獨資公司也相繼浮出水面。

  統計發現,截至目前,共有20餘家外資險企獲批增資超150億元。其中,外資再保險公司可謂是頻繁“發力”。5月12日,德國漢諾威再保險股份公司上海分公司增加註冊資本15.60億元,增資後該公司註冊資本由25.45億元增加至41.05億元,這是該公司在不到一年時間內的第二次增資;而今年4月,瑞士再保險公司北京分公司註冊資本由3億元增加至13.55億元。

  對此,銀保監會表示,國外再保險機構更加重視並長期看好中國再保險市場發展,紛紛加大對中國市場投入,申請開設機構,增加資本實力,以適應中國市場發展需要,提升在華業務發展能力。

  除了外資再保險公司外,亦有國際巨頭看準國內保險市場,參與國內保險公司募資計劃。6月9日,全球再保巨頭慕尼黑再保險集團旗下的德國安顧集團股份公司斥資8.82億元,增資入股泰山財險。

  彼時,安顧中國首席執行官思勇明表示,此次戰略投資泰山保險標誌着安顧集團正式進入中國財產險市場,是對集團現有在華的人身險及健康險業務的有益補充,在華佈局再進一程。

  增資擴股的同時,外資巨頭也在頻頻“落子”。今年1月16日,全球最大保險和資管集團之一的德國安聯保險集團旗下的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為中國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6月19日,友邦上海分公司改建為獨資人身保險公司的請求獲得銀保監會批准,這意味着我國首家外資獨資人身險公司誕生。

  對此,友邦集團首席執行官兼總裁李源祥表示,獲批設立外資獨資人身險公司,與友邦自92年“返鄉”以來推動中國保險業的初心一脈相承。與此同時,多家業內人士認為友邦“分改子”將大大有助於其在內地的機構擴張,有望開啓未來長達至少五年的高增長階段。

  最新數據也顯示,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境外保險公司在我國共設立59家外資保險法人機構和131家代表處。

  緊盯國內“藍海”市場  欲分得一杯羹

  為何外資險企對國內保險市場如此青睞,王向楠解釋稱,相較大部分中高收入經濟體,中國保險市場的增速較快,外資的市場份額偏低。

  與此同時,瑞士再保險研究院發佈的 sigma 報告也指出,中國和亞洲新興市場依然是保險業增長的引擎,中國極有可能在 2030 年代中期成為全球最大的保險市場,預計自 2020 年起未來十年間,中國非壽險保費的年均實際增長率將達到 7.4%;預計未來十年間,中國壽險保費年均實際增速將達 9.1%。

  在中國保險市場持續增長的態勢以及中國政府全面開放的政策下,中國保險市場顯然是一片藍海。多名保險觀察人士分析稱,外資的引進將帶來國際險企的資金技術資源和管理經驗等,滿足國內保險市場發展的提質提量需求,在促進國內保險市場競爭,激發保險市場活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王向楠也指出,根據最新數據,2018年在參與統計的世界88個主要經濟體中,中國內地的保險密度僅有2724元,保險深度僅有4.22%,分別排第44位和第38位,分別不及世界整體水平的六成和七成。

  “目前由於監管政策導向的變化,‘規模至上’成為市場主體普遍的發展手段,造成市場競爭異化,大多數市場主體經營持續虧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儁生表示,在市場的眾聲喧譁中,大多數外資公司則由於產權的有效約束、股東的審慎經營理念、面向全球市場的統一業務標準等,能夠恪守保險經營的一般規律,較好地發揮了保險的長期保障與風險管理功能,很大程度上為中資保險公司的轉型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參照。

  在朱儁生看來,開放政策落實後,外資保險業務、尤其是壽險業務將加快發展。隨着外資保險公司對中國保險市場滲透度的提升,其審慎經營理念的影響將逐步擴大,在長期保障業務發展方面的經驗將會外溢,從而會促進中國保險市場的轉型與高質量發展。(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