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資管新規過渡期應該延期。有機構、學者建議不能延太久,1年比較合適。”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主任周學東日前回應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話題時稱。
銀行理財已很難在原定資管新規過渡期內完成轉型。業內人士希望,過渡期延長事宜儘早明確,給金融機構吃下一顆“定心丸”。
轉型進展待加快
資管新規落地以來,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和規模均大幅增長。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日前介紹,資管行業整體規模在百萬億元以上,理財產品結構已發生重要變化,淨值型產品餘額佔比由新規前的15%大幅升至50%左右,19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設立。
不過,與原先設想相比,銀行理財轉型進展不盡如人意。
交通銀行西北地區的一位客户經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投資者買結構性存款和大額存單的較多,尤其是大額存單,保本保息,特別吃香。淨值型產品有些‘非主流’,大多數客户認為有風險,類似基金,不如保本型產品讓人放心。”
上市銀行2019年業績報告顯示,多家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規模佔比不超過50%。有機構人士提到,若去掉“假”淨值型理財產品,整個行業的轉型進展堪憂。
事出有因
業內人士稱,先前保本理財體量很大,產品處理和轉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一過程中,要面對宏觀經濟形勢變化等各種不確定性因素。今年疫情暴發就給銀行理財轉型帶來新挑戰。尚福林認為,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國內經濟承壓,各類市場主體都在經受較大經營壓力。一方面,行業內部轉型壓力加大。存量老產品受疫情影響處置退出勢必更加困難。新產品因固收類資產收益率下行、權益類優質項目減少等因素遭遇“資產荒”。另一方面,外部競爭壓力和輸入風險並存。
某理財子公司負責人介紹,存量資產難以做到無縫對接新產品,比如非標資產不能通過期限錯配對接新產品;老產品對接的資產中有些權益性資產,比如產業基金、非上市公司股權等,目前還未找到合適處理辦法。另外,經過多年積累,不排除老資產池中有一些問題資產,這些資產處理需要更長時間。
讓投資者在較短時間內接受淨值型產品有難度,因此,一些銀行推出“假”淨值型理財產品。某國有大行高級經濟師解釋,“假”淨值型產品是指,雖然是淨值型產品,但仍採用攤餘成本的估值方法,產品收益波動並不完全隨市場波動而波動。相對於期限較長的淨值型產品,投資者更易接受能快速贖回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因此,各家銀行理財轉型對現金管理類產品的依賴度較高。
此前《關於規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徵求意見稿)》明確,同一家商業銀行採用攤餘成本法進行核算的現金管理類產品的月末資產淨值,合計不得超過其全部理財產品月末資產淨值的30%。不少機構人士認為,這將對銀行理財造成不小衝擊,銀行的比較優勢會下降。
盼明確延期安排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几無懸念,監管部門應儘快明確延長期限及相關規則,給金融機構吃下“定心丸”。
上述理財子公司負責人希望,能儘早明確過渡期安排——怎麼延長、政策框架是怎樣的,否則機構都在觀望,影響轉型進度。另外,希望監管部門適當對不符合資管新規的老產品發行規模、定價、預期收益等做一些控制。
建信理財董事長劉興華表示,理財公司承接老產品的節奏和與過渡期安排需要在未來政策中進一步明確。建議明確非標轉標、非標回表、非標承接等技術細節。推動非標資產與標準化資產的共同繁榮。可以通過完善信息披露、會計估值等方面的制度,搭建非標資產交易市場,開“非標轉標”正門。非標資產可以與標準資產互為補充,發揮銀行在挖掘客户、把握風險方面的能力優勢。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日前表示,人民銀行將會同有關部門在堅持資管新規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密切跟蹤監測資管業務規範整改的情況,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做好相關工作,穩妥有序推進資管行業的整改與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