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優先,財政發力——20年全國兩會展望
(海通宏觀於博)
概要
經濟開局羸弱,翻番面臨考驗。19年GDP增速逐季下滑,創下29年新低。而疫情衝擊令20年1季度GDP增速大跌轉負,使得“翻一番”目標面臨考驗。但從去年底以來的高層會議表述從“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轉變看,“翻一番”目標或有所淡化。我們測算發現,嚴格實現“翻一番”,意味着20年GDP增速不低於5.6%、後三季度增速不低於9.1%,難度較大;“近似翻番”僅需年度增速不低於3%、後三季度增速不低於5.8%,更為可行。
失業率創新高,就業有驚無險。18年以來,高層對就業的重視程度更上層樓,不僅將“穩就業”放在“六穩”首位,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也取代通脹成為第二目標。而今年4月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保”,就業仍居首位,凸顯了就業優先的底線思維,“保居民就業”緣於疫情衝擊年初就業,表現為:城鎮調查失業率顯著上升、城鎮新增就業明顯低於歷年同期,全國職業求人倍率異常高企。但這些還不足以反映真實的就業壓力。我們估算,目前失業和退出勞動市場的已超過3000萬人,另有1400萬人在職未上班。但在保守假設下,20年仍可實現1070萬新增就業,4月以來就業質量和就業水平也同步回升。我們預計20年新增就業目標或保持在1100萬人,而失業率目標或保持在5.5%。
財政三管齊下,更加積極有為。從3、4月份政治局會議表述看,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有為。一是財政赤字率或上調至3.5%,二是發行抗疫特別國債規模或不低於1萬億元,三是地方專項債規模或上調至3.5萬億元。而20年實際財政赤字也有望從4.9萬億元增加到8萬億元,相當於GDP的8%。
貨幣靈活適度,引導利率下行。從3、4月份政治局會議表述看,20年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加靈活適度,1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也稱要“強化逆週期調節”。而考慮到18、19年政府工作報告均未提出具體的M2、社融增速目標,我們預計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繼續淡化M2、社融增速目標,並強調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並略高。我們預計“強化逆週期調節,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將會繼續出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而LPR的下行將是貨幣政策效果的集中體現。
如何擴大內需?託基建促消費。“房住不炒”紅線仍在,棚改開工大幅退潮。4月底政治局會議重提“房住不炒”,表明政策紅線依然存在,也意味着20年地產難見明顯鬆動。19年棚改開工大幅退潮,但仍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間目標,意味着20年棚改或難指望。融資改善推陳出新,基建有望否極泰來。在地產依然受限、財政積極有為的背景下,基建將成為投資中最重要的抓手。我們預計20年基建投資增速有望回升至11%左右。隨着“新基建”橫空出世、公募基建REITS起航,以及4月政治局會議提出“老舊小區改造”,20年基建投資有望在傳統領域實現“逆襲”的同時,在融資來源、項目投向上推陳出新。補貼居民重啓減税,合理增加公共消費。作為內需中半壁江山,消費的修復同樣重要。一是通過調減個税、定向補貼特定人羣等方式來提高居民收入,二是可以通過重啓減税、發放特定商品的消費券等方式來提高居民消費意願。中央政府也可適當增加在教育、醫療衞生、社會保障等公共領域的消費支出。
“十三五”收官年,改革釋放紅利。回顧“十三五”規劃綱制定的四大類、25個細分目標,超過半數已經提前完成,為“十三五”收官之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近期《意見》授權發佈,意味着經濟體制改革或將成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大亮點,而市場主體、市場競爭、要素配置、政府職能、民生保障等五大領域改革也有望在全國兩會後貫徹落實,為中長期經濟增長提供動力。
-----------------------------------------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做好經濟工作十分重要”,而實現預期目標,“要堅持穩字當頭”。今年初,各省市陸續召開了地方兩會,也紛紛制定了年度目標。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1季度經濟增速創下新低,調查失業率創下新高,全國兩會也延遲到了5月下旬召開。在如此特殊的背景下,今年全國兩會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焦點?我們對此進行了展望。
1.經濟開局羸弱,翻番面臨考驗
GDP增速目標向來是市場最關注的焦點之一。
經濟築底遭受衝擊,“翻番”目標面臨考驗。回顧19年的經濟表現,4個季度GDP增速拾級而下,4季度初現企穩跡象。但全年GDP增速依然較18年繼續下滑,並創下29年新低。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使得經濟再度遭受衝擊,20年1季度GDP增速創下-6.8%的歷史新低。這意味着,十八大報告提出的2020年GDP較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將面臨考驗。
政策表述保持克制,翻一番目標或淡化。GDP“翻一番”目標源自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提出,“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然而時過境遷,觀察過去半年曆次政治局會議,從去年底的“確保全面建成”到2月份的“實現決勝全面建成”、3月份的“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再到4、5月份的“全面建成”,表述保持克制,語氣有所轉弱,或意味着“翻一番”目標有所淡化。
近似翻番仍有可能,3%或為增長底線。那麼,要實現“翻一番”目標到底有多難呢?嚴格實現“翻一番”意味着20年GDP增速應不低於5.6%,考慮到歷年一季度GDP約佔全年的22%左右,這也意味着20年後三季度GDP增速應不低於9.1%,而我們上一次實現9%以上的GDP增速還是在11年。而實現“近似翻一番”的難度明顯降低。若20年GDP要達到10年的1.95倍,則全年GDP增速應不低於3.0%,而後三季度GDP增速不低於5.8%。
2.失業率創新高,就業有驚無險
另一個市場關注的焦點無疑是就業。如果説GDP增速是經濟的“面子”,那麼就業就是經濟的“裏子”。
從穩就業到保就業,就業優先底線思維。事實上,18年中以來,高層對就業的重視程度可謂更上層樓。18年7月底的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穩”,並將穩就業放在首位。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首次取代通脹,在各項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中位居第二。而今年4月份政治局會議在強調加大“六穩”工作力度的同時,首次提出“六保”,其中“保居民就業”位列第一。從“六穩”到“六保”,雖然僅是一字之差,但力度明顯提升,也凸顯了就業優先的底線思維。
調查失業率創新高,城鎮就業壓力顯現。“保居民就業”居首,緣於疫情對就業產生的衝擊不容小覷。而以下三組數據直觀的反映了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首先是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19全年尚在5.0%和5.3%之間窄幅波動,但今年2月以來明顯上升,過去3個月都在6%左右的高位徘徊。其次是城鎮新增就業人數,今年前4月僅為354萬人,而13-19年同期為440-470萬人,今年明顯低於歷年同期。最後是全國職業求人倍率,雖然這一比值從17年4季度的1.22持續上升到了19年4季度的1.27,但卻在20年1季度跳升到了1.62。
但失業率可能還不足以反映真實的就業壓力。就業直接受影響的不僅有失業人口,還有退出勞動力市場的人口,而另有一部分人的就業間接受到影響,表現為未失業,但處於休假狀態。根據統計局公佈的數字,3月份城鎮就業人員規模較1月份下降6%,並且約有18.3%的就業人員處於在職未上班的狀態,4月份這一比值下降到了3.5%。
我們可以據此進行匡算。19年底城鎮就業人員合計4.42億人,就業人口下降6%,意味着有2655萬人退出勞動力市場。在餘下的4.16億人中,考慮到4月份調查失業率同比上升1個百分點,對應新增失業人口為416萬人,此外有3.5%的人在職未上班,對應1456萬人。因此截至4月底,超過3000萬人的就業直接受到影響,他們或是退出勞動力市場,或是失業,另有超過1400萬人的就業間接受到影響,表現為在職未上班,兩部分合計有超過4500萬人的就業受到影響。
那麼,20年的就業目標將會如何設定呢?
新增就業目標或為1100萬人。從歷史數據來看,15年以來,前4月新增就業人數佔全年的比重基本穩定在33%至35%。若保守假設20年前4月新增就業人數佔到全年的33%,那麼估算20年新增就業為1073萬人,較過去3年1100萬人的城鎮新增就業目標相差無幾。因此我們預計20年新增就業目標或保持在1100萬人。
失業率目標或為5.5%。從4月以來的就業數據看,雖然調查失業率小幅反彈到了6.0%,但新增就業的同比降幅已從3月的-30%縮窄到了-23%,而在職未上班人羣比例也從3月的18.3%下降到了3.5%。這反映出4月份就業質量和就業水平在同步提升。因此我們預計20年城鎮調查失業率目標或保持在5.5%。
3.財政三管齊下,更加積極有為
積極財政更加積極有為。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而3月份政治局會議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力度明顯提升,同時明確了積極財政的三大資金來源:一是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二是發行特別國債,三是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並強調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而4月份政治局會議則微調為: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總結來看,20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有為。
首先,財政赤字率有望上調至3.5%。近年來,我國財政赤字率目標始終在3%左右徘徊,雖然去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但赤字率目標僅從2.6%上調至2.8%。而受經濟增速下行、減税降費落實的影響,實際財政赤字率已然達到了4.9%。但從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的經驗看,赤字率3%並非是必守紅線,功能財政也屢屢幫助他們走出危機。目前中國政府債務率約在50%左右,橫向比較看,依然偏低,具備加槓桿的空間。因此,我們預計20年財政赤字率目標有望上調至3.5%。
其次,抗疫特別國債靜待落地。特別國債用於支持特定政策和項目,也不計入財政赤字,意義重大。財政部曾在98年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用於補充四大行資本金;在07年發行1.55萬億元特別國債,用於注資成立中投公司。我們預計20年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規模或不低於1萬億元。
第三,專項債規模或顯著增加。而作為地方政府重大項目融資的主要工具,專項債同樣不可或缺。14年以來,在多輪政策的規範下,地方專項債已經成為地方政府重大項目融資的主要工具。值得注意的是,與往年相比,20年財政部下達提前批專項債的時間更早、額度更多。目前專項債提前批額度已經達到2.3萬億元,接近19年全年的專項債發行額度。而國常會提出力爭在5月底發行完畢,這意味着5月專項債將迎來發行高峯,增幅進一步擴大。我們預計20年地方專項債規模或上調至3.5萬億元。
20年財政赤字有望從5萬億元增加到8萬億元。假設20年名義GDP增速為6%,那麼20年名義GDP有望達到105萬億元,赤字率從2.8%上調至3.5%,將新增7350億元赤字。地方專項債規模從2.15萬億元上調至3.5萬億元,意味着新增1.35萬億元。再加上1萬億元的特別國債,三項新增合計3.1萬億元,這意味着20年實際財政赤字有望從19年的4.9萬億元增加到8萬億元。新增部分相當於GDP的3%。
4.貨幣靈活適度,引導利率下行
穩健貨幣更加靈活適度。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但從今年以來歷次政治局會議看,“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的表述,不僅力度上升,含義也發生了明顯變化,相關表述從“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升級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而對比19年4季度和20年1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也從“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科學穩健把握逆週期調節力度”升級為“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強化逆週期調節”。總結來看,20年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加靈活適度。
M2、社融增速目標或繼續淡化,而實際增速有望小幅回升。回顧往年,18、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未提出具體的M2、社融增速目標,18年是“保持廣義貨幣M2、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19年是“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要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相匹配”,而20年1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也提出,“保持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並略高”。這意味着,20年或繼續淡化M2、社融增速目標,而是強調“與GDP名義增速相匹配並略高”。但考慮到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我們預計20年M2、社融增速有望較19年小幅回升。
疏通貨幣傳導機制,利率下行任重道遠。我們預計“強化逆週期調節,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的表述將會繼續出現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而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下行將是貨幣政策效果的集中體現。
5.如何擴大內需?託基建促消費
在疫情衝擊國內經濟和就業、海外疫情仍在蔓延的背景下,拉動內需成為當務之急。政治局會議對於擴大內需的表述也從“要積極擴大有效需求”升級為“要加快釋放國內市場需求”、“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那麼,哪些領域有望成為擴大內需的抓手呢?
“房住不炒”紅線仍在,棚改開工大幅退潮。從以往經驗看,地產和基建投資是政府實施逆週期宏觀調控最重要的工具。但在15、16年居民槓桿迅速上升的背景下,16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房住不炒”,今年4月底政治局會議重提“房住不炒”,意味着政策紅線仍然存在,20年地產難見明顯鬆動。與此同時,19年棚改開工大幅退潮,並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間2000萬套的目標,也意味着20年棚改或難以指望。
融資改善推陳出新,基建有望否極泰來。在房地產難見明顯鬆動、財政積極有為的背景下,基建有望成為投資中最重要的抓手。我們在此前的專題《基建投資:糧草已備,兵馬可期》中曾進行測算,預計20年舊口徑下的基建投資增速有望回升至11%左右。而隨着“新基建”橫空出世、公募基建REITS起航,以及4月底政治局會議再次提及“老舊小區改造”,20年基建投資不僅能在傳統領域實現“逆襲”,更有望在融資來源、項目投向上“騰籠換鳥”、推陳出新。
補貼居民重啓減税,合理增加公共消費。而作為內需中的半壁江山,消費的修復也同樣重要。一方面,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收入、消費增速雙雙下滑,可以通過調減個税、定向補貼特定人羣等方式來提高居民收入,從而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另一方面,前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中,佔比較高降幅較大的品類主要有:可選消費中的汽車、家電、傢俱,以及必須消費中的紡織服裝,可以通過重啓減税優惠、發放特定商品的消費券等方式來提高居民消費意願。此外,中央政府適當增加在教育、醫療衞生、社會保障等公共領域的消費支出,既優化了央地事權財權的劃分,也能夠解除居民後顧之憂,鼓勵居民消費。
6.“十三五”收官年,改革釋放紅利
最後,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還有哪些指標仍待完成,又有哪些改革值得期待?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指標多數提前完成,個別仍需攻克。“十三五”規劃綱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制定了2016-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資源環境等四大類及25個細分子項。總體來看,在“十三五”規劃的前四年,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創新驅動有所加強,民生福祉不斷提升,資源環境明顯改善。而各項預期性指標中,超過半數已經提前完成,為收官之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對於尚未完成的預期性指標,若20年保持前4年的平均推進速度,則有望在20年全部完成。
經濟體制改革藍圖已經鋪開,落實值得期待。在兩會召開前夕,《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授權發佈,意味着經濟體制改革或將成為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大亮點。《意見》提出了市場主體、市場競爭、要素配置、政府職能、民生保障等五大領域改革的方向和舉措。同時強調推動對外開放、依法治國作為改革的保障機制。《意見》不僅是對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貫徹和落實,同時也是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意味着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藍圖正徐徐展開,有望在未來持續釋放內需潛力、增強中長期經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