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某財經博主的文章,是講銀行的授信“鄙視鏈”的,指出了最近幾年隨着普惠政策的落地實施以及當下疫情的影響,很多銀行放棄了“腰部客户”(中型企業),集中力量營銷“頭部客户”和“底部客户”,很有道理,但是還有一點需要説明,那就是:大型國有銀行基本上是全面營銷的,中小股份制銀行差異性會更加明顯,而小型地方村鎮銀行等機構則主攻小微企業。
從我從業6年公司信貸的過程來看,2014年至2020年,銀行對公司貸款的“態度”可以説是發生了180度的轉變:
1.2014年,拉高門檻,民營企業新增客户能不做的就不做;
2.2018年,對銀保監和人行口徑授信10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降低門檻,行業准入不再考慮、貸款利率低至基準甚至下浮、下沉審批權限(比如1000萬元以下的貸款直接縣一級的機構就有權限審批)等;
3.2020年,對受疫情影響的民營企業“無條件”支持,也就是説各銀行機構都在搶着營銷疫情防控名單內客户和受影響較大的“零售、物流、餐飲、住宿等”行業客户,利率比普惠利率還低。
為什麼會這樣?銀行真的想做這一大批普惠小微企業嗎?中型企業不再營銷了嗎?
一、搶抓頭部客户
營銷一家5000萬授信的大型民企相當於500家小微企業,不“香”嗎?
做不做小微,以前我在公司部的時候是一直討論的問題,也就是在2018年下半年普惠小微全面開展的時候,大家都在等着其他銀行先做,因為前幾年小微的不良爆發太嚴重了,所以各家銀行都在觀望中。
不但銀行如此,2017年開始當地的銀保監局也開展了“授信聯合管理”,就是對全部銀行的全部貸款企業實施名單制,哪家銀行對哪家企業授信多少、貸款多少,一目瞭然。
所以,其實做小微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完成ZZ任務”,為了考核達標,為了評先評優。
一直到現在,國有銀行仍然把頭部企業作為一大重點來攻堅。比如我們當地出台了支持“鳳凰行動”,鼓勵銀行大力支持即將上市的大型民營企業,地方在擔保增信和不良處置上都給予優惠和幫扶。
二、壯大腰部客户
還是得看到中型企業在自主創新和穩定市場方面的積極作用
中型企業是市場競爭中必不可少的“中堅力量”,少了中型企業,僅憑几大集團壟斷和小微企業發展,市場是不完整的。
這些中型企業主要是授信在1000-3000萬元區間的民營企業,他們中冒出很多科創型企業,就是技術指向型,但是銀行貸款用不了太多。針對這類企業,我們地方也出台了“雄鷹計劃”,支持中型企業成長壯大。
從銀行角度來看,這類企業是最穩定的,他們既不會“耍大牌”和頭部企業一樣要求銀行利率降至最低,也不會和小微企業一樣被銀行間爭搶,頻繁變換用信銀行,所以針對中型企業營銷,除了行業准入問題外,一般來説還是支持為主。
三、厚植底部客户
為了完成任務而營銷小微企業,其背後是成本的上升和利潤的下滑
文章開頭説道,銀行基本上是為了完成任務而營銷小微企業的,因為小微企業融資具有“期限短、額度低、利率低”等特點,即一年左右就要週轉一次、額度基本上100-1000萬元不等、利率低至基準(LPR一年期3.85%左右)。
雖然現在很多銀行對小微企業都是專項配備信貸額度,但是如此低的利率真的不如多做幾户房屋按揭貸款來得實在。而且,由於科技投入不夠,很多小銀行週轉小微企業貸款還是得靠人工,既費時又費力。
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分散風險。現在疫情影響,下半年所剩日子不多了,不良貸款可能會持續爆發,目前已經很多銀行在主動反映不良,加快清收進度了。所以,在政府對銀行支持小微企業加大政策傾斜,銀行內部推行盡職免責的情況下,銀行營銷小微企業也算是一種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吧。
總之,棄大户壘小户的現象還是比較少的,銀行的授信“鄙視鏈”不是説改就改,這是很長一段時間下來形成的“固有”行業規則,你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