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大聲:SETI新項目擬通過激光尋找外星文明
新聞閣今日最大聲欄目為您提供手機鳳凰客户端今日最大聲欄目的網頁版,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搜尋地外文明(SETI)的主要任務就是搜尋來自銀河系其他地方文明的無線電信號,但現在該機構正在開始啓用另外一種方法、一種利用到激光的方法。為此,他們在Indiegogo籌集資金,希望藉此來建立一系列專門用於持續掃描整個天空的定製攝像機觀測台,這樣他們就可能搜尋到來自智能生命的短暫激光信號。
在過去60年時間裏,人們一般都是利用無線電信號尋找外星文明跡象,然而實際上它們並不是唯一一種可能作為尋找外星生命的媒介,像激光,它也可以在恆星之間發送信息。據瞭解,激光可以匯聚成非常緊密的光束然後調諧成單一頻率進而穿透太空中的塵埃和氣體。與此同時,最終抵達地球的任何激光都可能非常短暫,因為它們並不是針對地球發出,而只是碰巧在短時間內發送到地球。無線電也是如此,但兩者不同的是,人們對激光在太空中的掃描區域要比無線電大。
SETI機構提出的“激光SETI”計劃就是在全球各地建造這樣的觀測台以此實現持續觀測整個天空的目的,它將搜尋短至1毫秒甚至更短時間的激光,即便出現了重複。
據SETI自己披露,他們已將就這個項目試驗了2年時間,現在他們是時候邁向新的一個階段了。很顯然,這個計劃需要足夠的資金才能啓動。為此,該機構在Indiegogo發起了籌款10萬美元的活動。獲悉,籌到的款項將用於購買兩台定製攝像機以及專用光學設備的裝配和初始階段的運營成本,額外的資金將用到兩個完整的天文台中。
未來某天,SETI計劃在全球部署14個這樣的天文台,屆時,無論天氣如何,他們都能展開持續的觀測。
目前,SETI已經籌集到近25%的目標資金,而距離籌款終止時間還有1個月的時間。
近日,國土資源部、廣東省人民政府、中國石油集團在北京共同簽署《推進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先導試驗區建設戰略合作協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出席簽約儀式並見證三方簽約。國土資源部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姜大明,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馬興瑞,中國石油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王宜林出席簽約儀式並講話,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孫紹騁主持簽約儀式。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凌月明,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鍾自然,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許瑞生,中國石油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劉宏斌,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金髮出席簽約儀式。
姜大明表示,國土資源部、廣東省人民政府、中國石油集團簽署《推進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先導試驗區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是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賀電精神的重大舉措。要充分認識推進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對於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能源結構優化,支撐海洋強國戰略、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實現勘查開發領跑、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姜大明強調,要通過加強部、省、企合作的組織領導、加快資源管理政策和產業政策研究與制定、發揮各自優勢落實各方責任,依靠科技進步,發揮制度優勢,加快研發進程,加快推進產業化進程,力爭新資源早日服務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受胡春華書記委託,馬興瑞代表廣東省委、省政府,對國土資源部、中國石油集團的支持表示感謝。馬興瑞表示,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並大力推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產業化工作,這將為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能源資源支撐,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有效帶動廣東省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廣東省將認真落實三方協議,以先導試驗區建設為契機,認真落實職責分工,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構建協同創新機制,發展海洋裝備製造業,建設強有力的海洋管理隊伍,加快推進南海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工作。
王宜林在講話中指出,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今年5月在神狐海域實現天然氣水合物穩定試採,取得持續時間最長、產氣總量最大、氣流穩定、環境安全等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向天然氣水合物工業化開發邁出了關鍵一步。三方簽署《推進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先導試驗區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是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賀電精神的實際行動,對推動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建設海洋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簽約儀式現場
王宜林表示,中國石油集團將以此次戰略合作協議簽署為契機,在國土資源部、廣東省的關心支持下,勇挑重擔、攻堅克難,充分發揮在陸上天然氣開發和深海水合物試採的技術、經驗等優勢,全力以赴配合做好先導試驗區建設。王宜林強調,中國石油集團將積極開展試採關鍵工程技術科技攻關,儘快突破甜點識別、分支水平井鑽完井、儲層防砂舉升工藝等技術難題,全力參與試採工業化現場試驗,努力提高單井產量、降低試採成本、有效保護環境,為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規模建產奠定基礎。
此次戰略合作協議的簽署,標誌着我國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事業進入一個嶄新階段,國土資源部、廣東省人民政府、中國石油集團三方的緊密合作,將進一步加快推進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建設的進程,使“可燃冰”這種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戰略性替代能源,在促進我國能源安全保障、優化能源結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凌月明宣佈了推進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先導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名單,鍾自然、許瑞生、劉宏斌分別代表國土資源部、廣東省人民政府、中國石油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石油集團董事會秘書兼辦公廳主任王志剛,以及國土資源部有關司局,廣東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中國石油集團有關部門和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部室和直屬單位負責同志參加儀式。
(原標題 重磅 | 我國南海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提速,中石油與國土資源部、廣東省簽署重要戰略合作協議)
(2017-08-26)
申論熱點材料閲讀
可燃冰也叫天然氣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簡稱Gas Hydrate)是分佈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温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因其外觀像冰一樣而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又被稱作“可燃冰”或者“固體瓦斯”和“氣冰”。
天然氣水合物甲烷含量佔80%~99.9%,燃燒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氣都小得多,而且儲量豐富,全球儲量足夠人類使用1000年,因而被各國視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替代能源。
目前,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進行“可燃冰”的研究與調查勘探,最近兩年開採試驗取得較大進展。2017年5月,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採成功。據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官方網站消息,我國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採實現連續超過7天的穩定產氣,取得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的歷史性突破。
中共中央、國務院的賀電指出,天然氣水合物是資源量豐富的高效清潔能源,是未來全球能源發展的戰略制高點。經過近20年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的自主創新,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這是我國在掌握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國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峯的又一標誌性成就,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申論熱點獨家模擬題及詳細解析模擬題
2017年5月,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採成功,這一標誌性成就,對推動能源生產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解析
現階段世界人口依舊在增長,我國更是人口大國,人口的增多讓環境資源變得更加稀缺,面對趨緊的能源壓力,我們在不斷精進科技,從而探索新的能源,向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眾多未知領域邁出認知的步伐。可燃冰的開採成功便是我們探索新能源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未來國家的發展,乃至全人類的生存都具有重大意義。
從當前我國發展所遇到瓶頸來看,其中資源供應緊張就是其中之一。可燃冰試採成功,一旦能夠技術成熟進而大規模供應並投入使用,將會減緩陸地資源供應緊張的問題,大量開採陸地資源也是對環境的一種破壞,現今人們對環境的要求愈來愈高,可燃冰的開採也可以保護陸地環境,給陸地資源短暫的休眠和自我修復的時間。可燃冰開採中更是我國勘查開發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的自主創新,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因此可燃冰對於國家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
與此同時,可燃冰從發現到開採也是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現如今也只是試採成功,對於技術和採集可行性勢必要做出更多的革新,不能沾沾自喜,對於可燃冰試採成功事件,除了欣喜之餘更要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首先,從試採到批量成熟採集,還需要繼續探索與研究,對於採集可燃冰要規範安全的開採,這也是我們未來需要考慮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繼續努力研究穩定安全的開採技術。
其次,可燃冰的開採也需要考慮到海洋資源和海洋環境最大承受能力,可燃冰的大規模開採。這個階段轉換到商業規模的開發生產階段,還有經濟、地質災害、環境等問題需要考慮,不能再走先破壞在治理的老路,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二者要並重,呈現出健康的科學發展方式。
最後,任何事務都離不開規章,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可燃冰的開採要在法律與制度的約束下合理開採,避免日後不具備資格、非法經營的商家以此為依據牟利,因為開採不正規浪費資源,甚至造成環境污染或者安全事故。
總之可燃冰的試採成功無疑給中國未來的發展帶來新的力量,合理開採,合理利用我們更要做足功課,在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下,我們將繼續探索更多能夠服務於人的新能源,我們可以共同期待可燃冰能為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帶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2017-09-03)
看,藍火!
神狐海域上空跳動的藍色火焰,釋放出深海中沉睡千年的能量,更是在譜寫中國人攀登世界科技高峯的冰與火之歌!
今年5月,我國在南海試採可燃冰成功,標誌着中國可燃冰科技水平達到世界一流。這其中,一位從事可燃冰研究20多年的專家功不可沒,他就是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可燃冰試採工程首席科學家盧海龍(見上圖,資料照片)。
“我因為可以省去不少學費選了這個方向”
2015年10月25日,在李四光學術思想研討會開幕式上,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教授盧海龍捧起印有“李四光學者”燙金大字的紅色證書時感慨萬千:“這不僅僅是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這份責任,是盧海龍在中國乃至世界地質研究領域中所負使命的彰顯。
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化學專業的盧海龍,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部進行礦牀地質學研究幾年後,赴日本留學繼續深造,“陰差陽錯”地搭上了研究可燃冰的“探索號列車”。
盧海龍這樣解釋自己的“陰差陽錯”:“那時候可燃冰研究是前沿科學,很多日本學生因擔心無法畢業而不敢研究。我呢,則因為可以省去不少學費選了這個方向。”就這樣,盧海龍選擇了這一生所從事的志業。
三年留學時光,盧海龍如飢似渴地吸收知識,如琢如磨地進行實驗,積累了紮實的學科基礎。1998年,盧海龍成為日本第一個天然氣水合物專業博士。
留學期間,盧海龍有了生平第一次跟隨考察船出海的經歷。當問及第一次置身茫茫大海的感受時,盧海龍的回答讓人有些意外:“最強烈的感覺,就是不想幹了。”
原來,因為船小,海況也不佳,盧海龍上船後興奮了一會兒就開始嘔吐。因為暈船隻能靠喝糖水來補充體力的盧海龍,一個星期後慢慢適應了船上的生活,繼續着魔似的研究可燃冰。
23年創造多個世界性“首次”,選擇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我從小就學過《地質之光》這篇報告文學,李四光執着、堅毅、創新、踏實的科學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談及地質學前輩的科學精神,盧海龍充滿敬意。現實中,他也努力踐行着這樣的科學精神。
盧海龍心無旁騖,純粹執着地進行科研:出海,取樣,實驗,研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一塊指甲般大小的透明冰晶,讓盧海龍在業界嶄露頭角。盧海龍與科研團隊經過不懈努力,第一次真正取得了日本可燃冰的樣品,證明可燃冰在日本海域的真實存在,蜚聲海外。
隨後,盧海龍移居加拿大。從日本海到北極冰架,從馬爾馬拉海到秘魯,盧海龍在全球探尋可燃冰,不知疲倦。
多年努力換來可喜成績,盧海龍創造了許多個世界性“首次”:首次發現多成分可燃冰成分分佈的不均勻性;首次確認了H型可燃冰在自然界的存在;首次提出“地層流體抽取法”的試開採原理與方法……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可燃冰的理論研究工作,他本人也得到日本和加拿大政府的充分肯定。
一晃23年,盧海龍早已適應多年的海外工作和生活,且日本和加拿大都給予他非常優厚的待遇,導師也極力挽留……留下還是回去?祖國正是急需人才時,豐富的人才政策也向海外遊子頻頻拋出橄欖枝。無垠大洋,沒不了遊子的愛國情;浪花淘沙,洗不了心中的報國志。
還是回國!2014年,海外漂泊多年的遊子,乘着國家“千人計劃”的東風,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我這一生,已經過去了大半,還想為國家多做點事情”
“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首次試採成功!”
一句簡單的新聞標題,凝結着中國科研人員的無數心血,盧海龍也傾注了畢生所學。
可燃冰因其產生的能量高、污染小,且儲量巨大,被國際公認為石油、天然氣的接替能源。可燃冰的開採對我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回國後,盧海龍在北京大學組建了一支由地球化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微生物學等專業人員組成的天然氣水合物研究團隊。這支團隊在開展可燃冰勘查和開發有關的基礎物理、化學性質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為我國在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可燃冰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我研究了一輩子可燃冰,想為國家做點事,這次試採可燃冰讓我有了報國的機會。”盧海龍説。
我國海域雖然可燃冰儲量豐富,但儲層條件並不好。盧海龍和科研團隊咬定青山不放鬆,從試採前的勘查準備到提出地層流體抽取試採法,再到可能出現問題的預案,他們下足了功夫,做足了準備。
5月10日14時52分,點火成功!
從水深1266米海底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開採出的天然氣,點火後閃爍着藍色火焰,令“藍鯨1號”鑽井平台上的所有人都無比興奮……這是全球首次在泥質粉砂儲層中試採可燃冰成功,在世界科技史上鑄下了輝煌的烙印。
科研事業需要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年過五旬的盧海龍深知為國家培養人才的緊迫性,對待學生毫無保留,悉心培養。
“盧老師非常希望把學生培養成獨當一面的科研工作者,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博士生滕益華眼中,盧海龍時刻關注着學生的成長。
“我這一生,已經過去了大半,還想為國家多做點事情。”盧海龍説這番話時很平靜,亦如那風和日麗時的海面波瀾不驚,但聽者卻分明清晰地感受到他那一腔澎湃着的愛國赤誠……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04日 08 版)
(2017-09-04)
大洋網訊 戴着VR眼鏡體驗空中漫步,看機器人畫畫,瞭解量子科技通訊……9月16日,由廣州市科協、市教育局、市科創委、市環保局、市農業局、中科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市全民科學素質辦和海珠區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2017年廣州市全國科普日活動在海珠濕地正式啓動。在一週內,300項科普活動將陸續登場,讓市民體驗。
據瞭解,9月16日至22日期間,全市的學會、科技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社會機構以及具有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等科普資源的有關單位等,結合各自職能,深入社區、學校、企業、農村等開展科技宣傳、科技展覽、專家論壇、講座、科普表演、科普遊等廣覆蓋、多形式的科普活動。各區科協也將在街(鎮)、社區、農村開展多場羣眾性科普活動。
今年全國科普日同時舉辦網絡在線科普活動,中國科協的“科普中國”平台正式在廣州落地,在網站、微信、微博、“科普穗道”(科協與大洋網合辦的網絡科普頻道)和廣州數字科普視窗(科協在全市90多個社區設置的社區科普平台)進行科普宣傳。廣州市公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及廣州市農村居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等全市性的科普競賽也將在全國科普日期間舉行。
玩轉高科技:看機器人繪畫學量子通信
“媽媽!我也想去玩彈泡泡!”昨日上午9時剛過,海珠濕地北門廣場牌坊熙熙攘攘,帳篷下站滿了來參加活動的男女老少。在一個展位上,一個小女孩正戴着手套“顛”肥皂泡,泡泡在她手上輕快地彈跳。
為什麼平時一碰就破的泡泡可以在手上“跳舞”呢?科普講解員解釋,泡泡是由清潔劑分子和水組成的,清潔劑分子和小孩手上的油脂是“天敵”,油脂可以破壞泡泡表面的張力。但是戴上手套後,手套可以隔絕油脂與泡泡的接觸,而且手套上細小的絨毛還可以把泡泡托起來。
除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小遊戲外,市民羣眾還可以體驗人工智能、VR等技術領域的新產品。在機器人展區,技術人員陳先生向觀眾介紹,繪畫機器人的套件可以實現自主編程並識別電腦裏的畫圖軟件,只要把想畫的圖放到電腦裏,就會自動編譯成機器可以識別的語言,再通過數據線傳輸將代碼傳到繪畫機器人上,機器就可以用筆頭在紙上作畫。“電腦裏有多少圖都可以畫出來,而且畫一張圖的速度要比人工快10多分鐘,並且還更精確。”在VR展區,觀眾甚至可以體驗“空中漫步”的刺激感受。
據瞭解,2017年廣州市全國科普日活動,在主會場就設有130個展位,分為“創新驅動發展”“科學破除愚昧”“科學助力成長”三個展區,當中許多是平時難得一見的高新科技成果,比如來自廣東國盾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的量子通信產品、來自劉人懷院士團隊的餐廚垃圾處理技術、來自億航科技的184無人機,以及來自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的可燃冰展品。
聽院士講座:我國食藥用菌年產量佔全球75%
2017年廣州市全國科普日啓動儀式後,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廣州日報社、廣州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主辦的“科普大講壇”活動在海珠濕地公園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吳清平作了一場題為《食藥用菌與人類健康》的科普報告,為現場聽眾上了一堂豐富有趣的食藥用菌食品安全課。
食藥用菌是指香菇、木耳、靈芝、蟲草等可供食用和藥食兼用的大型真菌。
據瞭解,食藥用菌資源豐富,地球上的真菌估計有150萬種,已描述的有9萬種,其中我國已描述的有14060種,藥用真菌約900多種,正式入藥的約有50種。
我國食藥用菌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目前全國食藥用菌產業年產量達3000多萬噸,佔全球總產量的75%,在農業經濟中僅排在糧油、菜、果之後的第五位。
未來兩週,“廣州院士專家校園行”將邀請張景中院士和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到8所中小學校做科普講座;“廣州科普遊自由行”活動將邀請市民參觀廣州重點實驗室、龍頭企業、科普基地等單位。
文/廣報記者羅樺琳 實習生遊宇霞通訊員卜浩健、梁夢瀅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13thirty”:科普!
網友“termination”:銅梁區
(2017-09-18)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