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修改李商隱名句:留得枯荷聽雨聲,薛寶釵嘲諷:不如不讀書

劉姥姥遊覽大觀園,時值仲秋,池塘中的荷葉乾枯,即將凋敝。賈寶玉遊船時覺得荷葉惱人,抱怨説“如何不將這破荷葉拔了去”。此時林黛玉就出聲反對,認為荷葉不該拔除。

林黛玉修改李商隱名句:留得枯荷聽雨聲,薛寶釵嘲諷:不如不讀書

(第四十回)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着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説着已到了花漵的蘿港之下,覺得陰森透骨,兩灘上衰草殘菱,更助秋情。

林黛玉説她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卻只喜歡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李義山就是李商隱,為晚唐詩人寫情高手。有名的愛情詩句俯拾皆是,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等。

以林黛玉的喜悲觀性格,不可能不喜歡李商隱的詩,恰恰因為深度瞭解過,才會因李商隱詩中絕望的情感而感同身受。

她説最不喜李義山的詩,是不想自己的人生被套路進李商隱的“絕望”之中,並非真心不喜歡。否則不至於將“留得枯荷聽雨聲”改為“留得殘荷聽雨聲”。

林黛玉修改李商隱名句:留得枯荷聽雨聲,薛寶釵嘲諷:不如不讀書

“留得枯荷聽雨聲”出自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故事講述李商隱在人生潦倒時寄身表舅家裏,因表舅去世不得不離開各奔前途。他一個人的旅途前途莫測,在一個悽風苦雨的深秋,寄宿在“駱氏”的涼亭中,因聽到雨打枯荷聲響,思念兩個表兄弟所作的詩文。

李商隱寄身表舅家,與表兄弟感情甚篤,離開後思念兄弟,前途一片無助,悽風苦雨,在在都是林黛玉的一生際遇。

根據芙蓉花籤“莫怨東風當自嗟”,《題帕三絕》《桃花行》《柳絮詞》影射,林黛玉最終如李商隱被迫離開表舅家一一樣離開了賈家,與賈寶玉勞燕分飛,王昭君出塞一般遠嫁異域客死他鄉。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恰是林黛玉與李商隱人生軌跡的重疊。而“留得殘荷聽雨聲”之所以由“枯”改為“殘”,主要有兩個原因。

林黛玉修改李商隱名句:留得枯荷聽雨聲,薛寶釵嘲諷:不如不讀書

一,李商隱作詩時是季秋,九十月份,池塘中的蓮葉已經枯絕,是謂枯荷。而劉姥姥來時仲秋,不過八月末,池塘的荷葉雖多枯萎,卻還有生機,是謂殘荷。

二,林黛玉的芙蓉花簽證明她是“蓮命”,《紅樓夢》從甄英蓮(香菱)開始,有一大批與蓮、蓉、菱有關的人物,都是命苦之人。林黛玉更是“蓮”的化身。

“留得殘荷聽雨聲”中,殘荷是林黛玉的化身,除了借《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影射她的命運,還代表林黛玉一息未絕,寶黛愛情還有一線機會。

然則寶黛愛情最大的變數,出自寶黛二人身邊的薛寶釵。她們乘船過了荷塘就進入“花漵”。花漵本名“蓼汀花漵”,因賈元春去掉“蓼汀”二字只剩花漵。

林黛玉修改李商隱名句:留得枯荷聽雨聲,薛寶釵嘲諷:不如不讀書

“花漵”典出唐代崔國輔《採蓮》詩:

“玉漵花爭發,金塘水亂流”

“採蓮”豈不就是拔除“蓮葉”?且出了花漵就是薛寶釵的衡蕪苑。這段花漵連接荷塘與衡蕪苑,代表了寶黛姻緣與金玉良姻的對立。也影射賈元春支持寶釵反對待黛玉的現實。曹雪芹對情節的設計,前後呼應可謂絲絲入扣。

林黛玉認為“蓮”好,要留!薛寶釵卻認為蓮不好,應該除,她説“這一年可曾饒過這園子”。言外之意是有空早都剷除殘荷了。

林黛玉修改李商隱名句:留得枯荷聽雨聲,薛寶釵嘲諷:不如不讀書

林黛玉解釋“留得殘荷聽雨聲”,薛寶釵是不以為然的。寶釵雖也飽讀詩書,卻並不認同女子應該像林黛玉那般讀書多。所以她教育林黛玉:

(第四十二)所以咱們女孩兒家不認得字的倒好。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何況你我。就連作詩寫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內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內之事。

薛寶釵對女兒讀書的不認可,諷刺為“不如不讀書的好,何況你我”,又説“不是你我分內之事”,代表的是富貴傳家的本位思想,對林黛玉詩書傳家的精神扼殺。

林黛玉修改李商隱名句:留得枯荷聽雨聲,薛寶釵嘲諷:不如不讀書

金玉良姻和木石姻緣之爭,實際上就是曹雪芹思想中,金錢與文化的對立狀態。

賈寶玉夾在林黛玉和薛寶釵之間,當時雖然同意了林黛玉,説要保留蓮葉。可進入花漵後,卻直奔衡蕪苑。預示了黛死釵嫁的最終結局。

這段“採蓮”路,走的那是真不容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35 字。

轉載請註明: 林黛玉修改李商隱名句:留得枯荷聽雨聲,薛寶釵嘲諷:不如不讀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