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心中的大宋變成鏡頭中的大宋?

如何把心中的大宋變成鏡頭中的大宋?

曾念平用打光使女性人物的皮膚、衣服質感都變得柔軟、細膩。

如何把心中的大宋變成鏡頭中的大宋?

畫面虛實結合,提高了畫面的空氣感和夢幻感。

“憶得當年全盛時,人情物態自熙熙。家家簾幕人歸晚,處處樓台月上遲。”這首宋詞《鷓鴣天》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宋人對當時社會繁榮的美好印象。4月19日,隨着劉濤飾演的劉娥在太廟前緩緩倒地,《大宋宮詞》正式收官。該局以現代人的戲劇視角,同樣展現了北宋時期一派安居樂業之印象。

“宋代印象”,在近些年諸多宋代影視作品的熱播下,不再是一個歷史概念上的空泛名詞。它被具象為“淡雅的色調”、“秀美的服飾線條”、“圓和的建築”、“詩意的生活”……而當宋代印象與現代的藝術融會貫通,影視作品的影像成為當代年輕人瞭解歷史文化的來源之一。本文欲通過《大宋宮詞》導演李少紅,聯合導演曾念平的解讀,窺見現代創作者勾勒“宋代印象”的影像、戲劇化追求。接下來,還將有一批宋代題材的劇集,熒屏展現大宋之美的時代即將開啓。

如何把心中的大宋變成鏡頭中的大宋?

曾念平大量應用煙霧。

如何把心中的大宋變成鏡頭中的大宋?

“澶淵之盟”的片段是曾念平一幀一幀調出來的。

影像用煙霧和打光拍出宋代的意象美

從《大明宮詞》的宏大強烈,投身至《大宋宮詞》的婉轉繾綣之中,曾念平對影像美學的要求,需要進行顛覆性的調適。

在他的認知中,宋代美學似乎更“高級”,主要體現於“細膩”。唐代的色彩偏濃烈、豔麗,宋代淡雅清新,對比度沒有那麼強烈;而線條上,相較唐代“以胖為美”,宋代更強調纖細——無論是宋人收身的服飾、宋代女子對苗條身材的追求,甚至於一桌、一椅,整體線條都偏纖柔。

但,這些僅限於對宋畫的藝術分析,“當你要具體用畫面去體現,不太可能很直觀。”在曾念平看來,由繪畫的角度講,西洋畫的構圖大多是焦點透視,約等於人眼看到的東西,由其再產生聯想,與電影鏡頭的呈現異曲同工。而中國畫大多是散點透視,無法直接照畫復原,反而更講究意境和心思。如果説西洋畫是眼裏看到的世界,中國畫便是心裏看到的世界。“因此把感覺抓住,這是最重要的。宋代美學,一定要在每一處都抓住它的意境——細膩、纖細、高級。”

比如光線。曾念平自有一套叫做“柔和大反差”打光方法,第一次運用是在《大明宮詞》拍攝期間。為了老年武則天(歸亞蕾飾演)在環境中的人物形象,劇組在場景中採用遠景進行拍攝,但近處實際上用柔光片把演員的臉打得非常柔和。演員的面部有暗的地方,也有明亮的地方,畫面色彩過渡柔緩,但又不失反差,整個人就像“鼓”了起來。這極大考驗攝影的控制能力,“挺費時間的,而且還要考慮與背景的關係、角度,虛實關係,色彩關係等。”

同樣,為了在《大宋宮詞》中打造出這種“瓷感”光效,曾念平在此基礎上以和緩過渡的打光讓所有女性人物的皮膚都顯得十分柔和,衣服的質感也由此變得光滑、柔軟、細膩。

此外,“留白”也是宋代美學保留於宋畫中的另一妙處。縱觀大多宋代繪畫,其立體感和空間,都通過“留白”實現了更為朦朧、夢幻的意向表達。而曾念平在拍攝時,便將此表達轉化為影像語言,流入選擇景物、主體和被攝體在一起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打光明、暗的區別,形成交錯的參差感。其次,曾念平大量應用了煙霧,打在背景當中。觀眾隱隱約約能看到煙霧背後的景象,但又並不清晰,整體會形成立體且縱深的空間感。“這個需要拍攝時很仔細。如果全亮着、平着拍,或者(拍)黑了,那就沒有宋代美的感覺了。”

如何把心中的大宋變成鏡頭中的大宋?

如何把心中的大宋變成鏡頭中的大宋?

《韓熙載夜宴圖》被形象地予以再現。

調色色彩淡雅,以青、綠為主

色調,也是宋代美學在影視劇中獨樹一幟的特色。相較唐代的嫵媚,清朝的華麗,清冷、淡雅、婉約,是觀眾對宋代戲劇影像的主要印象。在曾念平看來,宋代是相對而言文明程度更高的朝代,不像唐代般熱烈張揚,社會整體都趨於平和、深入與融合。大黑、大紅等強烈的顏色比較少見,反之青、綠頗多;紅色也僅是類似於胭脂的洋紅色,“雅而不糙。”這是曾念平在《大宋宮詞》中的追求。

為了把握清冷的整體色調,《大宋宮詞》曾經耗費半年時間在後期調色上。例如劇中最重要的戲份之一“澶淵之盟”,這場“戰役”在劇中持續了三分鐘左右,但多達150個鏡頭,全景、中景、近景、馬蹄特寫等。由於拍攝天氣、時長等不可抗力因素,有的鏡頭是晴天,有的鏡頭是陰天,整體畫面未能呈現出陰沉有云的意象。為此,曾念平只能一幀一幀地調節、摳像;人臉和天之間的色彩比例要達到合適,不能黑乎乎的看不見,還要體現宋代美學中隱約的朦朧感,“三分鐘很快,觀眾不注意也就過去了,但氣氛對我們來説很重要。”

如何把心中的大宋變成鏡頭中的大宋?

如何把心中的大宋變成鏡頭中的大宋?

這處情節被設計為類似“一鏡到底”的畫面。

運鏡用運動的鏡頭拍出虛實

如果説影視劇與宋畫呈現最大的不同,在於畫面的運動感,即影視作品可以對某一內容實現構圖的變化、場景的變化、光線的變化、景別的變換、從特寫到全景。這些都令影視影像更加豐富生動。

鏡頭運動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機器的運動,包括升降機、軌道、斯坦尼康、無人機的使用,通過這些機器讓畫面“動”起來。另一類則是機器內部的運動,即格數的變化。曾念平介紹,電影一般是每秒24格,電視劇是25幀。格數利用了人眼的視覺暫留,即雖然看起來是25幀的畫面,但實際上連續起來,人眼看到的是“運動的整體”。

以《大宋宮詞》的鏡頭運用舉例。“元份殺子”這一場戲,趙元份以為趙恆嫉妒自己人丁興旺,意圖篡位,為了避嫌就殺掉了自己的孩子以證清白。曾念平在這場戲中應用了“降格拍攝”,即以低於24格每秒的頻率進行拍攝。此時景物在畫面上顯示出“快動作”,運動速度將成倍增加,大多數畫面會“虛”一下。這一瞬間的“快而虛”,凸顯了元份在殺子的動作中處於一種特別不理性的瘋狂狀態。在曾念平看來,這也是對宋畫的一種詮釋。“宋畫表現的是心中所想,那種意味並不注重非常的寫實,像西洋畫那樣。所以他‘掄’武器的那一下是虛,從整個影像上便提升了對他心情的這種解釋。”

《大宋宮詞》是第一部將古代畫作《韓熙載夜宴圖》實現現代影像化的作品。該畫作原本敍事般地記載了五代十國期間朝廷官員韓熙載的夜夜笙歌的場景,南唐末代君主李煜即位時猜忌心很重,鴆殺了很多像韓熙載一樣自北方來的大臣。韓熙載為逃避李煜的猜疑,故意縱情聲色。李煜為求證其是否對朝政無心,便派畫家潛入他家,將其日常生活描繪出來。

《大宋宮詞》將這段故事嫁接於宋代,同樣被宋太宗懷疑“謀政”的趙廷美身上。劇中,《韓熙載夜宴圖》的五個場景中均有趙廷美的身影,但曾念平又試圖將其設計為看似“一鏡到底”的畫面,於是便採用了運動+鏡頭合成的電影拍攝方式,即畫面中有宮女端着盤子、歌舞伎在演奏跳舞、趙廷美宴請賓客等多個場景,他通過鏡頭的運動,讓每個場景無縫銜接,看似就是一個場景。

“這裏有幾個非常重要的東西,比如説光線,不能這個鏡頭和下個鏡頭光不一樣。主光、副光,光的面積、強度、色彩等等,這一系列必須在銜接的時候保持相對的理智,才能夠沒有那種跳躍感,而是平滑的過去。還有焦點也不能一虛一實,速度不能一快一慢,這些都會導致場景接不上。”

曾念平認為,這些場景銜接的使用,實際上也體現了大宋美學的理念,“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找大宋的感覺。感覺有了,才能夠在你的造型手段、攝影手段上有所運用。”

編輯:陳晨

責任編輯:王蔚

來源:新京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23 字。

轉載請註明: 如何把心中的大宋變成鏡頭中的大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