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到最後才是真正的贏家。李密在洛陽一線跟王世充死磕了一年多,也笑了一年多,然而最後的一次交鋒,卻讓他哭都哭不出來。起了個大早,卻幹了個晚集;佔盡優勢,最終卻功虧一簣,説的就是李密。
李密的奮鬥、瓦崗的優勢
一提到李密,我們就會想到瓦崗軍。實際上,瓦崗軍並不是傳統概念中的“農民起義軍”,而是在軍隊數量、人才質量、組織制度等方面都首屈一指的強大勢力。這一切,都與李密的個人出身、能力息息相關。
作為關隴貴族之後,當初的李密繼承了家傳的蒲山公爵位,其後在皇宮中擔任了隋煬帝楊廣的近侍。如無意外,也會沿着家族的傳統路線,四平八穩、波瀾不驚的發展下去。但也許上天註定他要走上一條不平凡的道路。
隋煬帝號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對於看相也甚是精通。有一天,他發現殿中執衞的李密長相、氣質非同一般,即:不像個好人。於是召來左衞大將軍宇文述吩咐道:“剛才站在左翊衞中的那個黑皮膚小兒,相貌非常,以後不要讓他宿衞了!”
被趕回家的李密專心讀書,據説酷愛《項羽傳》。當時權傾朝野的丞相楊素對他刮目相看,認為他學識、氣度超過了自己的所有兒子,因此刻意叮囑兒子楊玄感而跟李密結交。
公元613年,趁着楊廣第二次親征高句麗,時任禮部尚書的楊玄感在後方發動叛亂,李密當之無愧的成了頭號軍師。
不過對於李密提出的直搗關中的戰略,楊玄感並沒有接受,這也直到導致了這次起事很快慘敗。僥倖逃脱的李密跑到中原,在當時的各股起義軍勢力中四處遊説,既宣傳自己宏圖偉略,也趁機挑選自己的下一站。
最終,他加入了翟讓領導的瓦崗軍勢力。首次出手,就指揮徐世勣(即李世勣,演義中徐茂公的原型)、王伯當,設計擊敗、斬殺了當時被視為義軍剋星的隋軍名將張須陀,這讓原本只是乾乾打家劫舍勾當的瓦崗軍上下為之折服。
依仗這份漂亮的投名狀,李密得以被允許組建自己的隊伍。這支軍隊,被李密以自己家族在朝廷中的爵位命名:蒲山公營。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李密號令嚴明、御軍有術,“凡號令士卒,雖盛夏,皆如揹負霜雪”;而且他為人儉樸、與部下同甘共苦,戰鬥獲得的財物,全都分給了將士們,由此極得人心。蒲山公營,也成了當時最強悍的一支隊伍。
(不過從“蒲山公營”這個名字,我們可以看出李密對家族榮耀的念念不捨,但這也註定了他今後的失敗)
李密真正帶領瓦崗軍脱胎換骨,是在公元617年。根據他的計劃,瓦崗軍奪取了天下最大的糧草洛口倉,其後開倉放糧;緊接着擊敗了隋朝越王楊侗從洛陽派來的平叛軍隊。
糧食就是當時的第一生產力,一時間,北至燕趙、南到江淮,數十股農民起義全來依附李密,隊伍規模迅速膨脹到數十萬。李密就地修建洛口城,沿用隋朝的制度統御部眾,其後派人四處攻城略地,一時間風頭無兩。
不久後,隋軍名將裴仁基、裴行儼、秦叔寶、程咬金(程知節)、羅士信全部投靠李密;當時在元寶藏麾下的魏徵,也成了李密的下屬。
紀律嚴明、制度完善、糧草充足、兵馬眾多、人才濟濟,這樣的隊伍,在當時幾乎傲視天下。其後的李淵在太原起兵後,作為造反圈子裏的後輩,也不得不放低姿態向李密示好。
但隨後的李密,就再也沒有實現新的突破。
實力超羣,卻把自己綁死在洛陽附近
其後,李密除掉了與自己理念不合、小富即安的翟讓,把瓦崗軍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終於當家做主了,但李密在戰略上卻犯下了巨大錯誤。
當初參與楊玄感之亂時,李密曾極力建議佔據進可攻、退可守的關中形勝之地;但楊玄感卻選擇了首先拿下東都洛陽。後來的事實證明,如果李密的戰略得到採用,隋朝的命運也許會被提前改變。
然而此時的李密,卻業重蹈了楊玄感的覆轍。在佔據洛口倉後,他就跟鎮守洛陽的楊侗卯上了。瓦崗軍多次與王世充統領的隋軍交戰,依靠絕對的實力優勢,多次擊敗對方。但對於深溝高壑、防守穩固的洛陽城,李密雖佔盡優勢,但也只是望而興嘆。
而當時的東都洛陽,兵力寡弱、糧草不足,加上屢戰屢敗,李密認為自己勝券在握,越發死心塌地的在這裏耗下去。
而就在李密統領數十萬大軍在中原橫行無忌時,通出自關隴貴族集團的李淵父子,卻帶着區區3萬精兵,孤注一擲奔襲關中。在行軍途中,曾有人提醒要防備李密,但當時年僅19歲的李世民一語道破了李密的侷限:“李密顧戀倉粟,未遑遠略”。
一針見血!洛口倉幾乎取之不盡的糧食,既是李密實現滾雪球般實力增長的依靠,反過來也成了束縛他實現更進一步發展的阻礙。
但也許糧食太多了,以至於李密逐漸丟掉了當初艱苦樸素的作風,日漸奢侈、揮霍無度。對於洛口倉的糧食,他根本不派人把守,任人自取;各地百萬人口一窩蜂趕來取糧,對此毫不珍惜,洛水兩岸十多里地到處都是白花花的大米,厚達數尺,遠遠望去彷彿是一層厚厚的白色毛毯。
如果只是這樣那就罷了。當時洛陽城內布帛充裕,但糧食短缺,因此不斷有飢餓的隋軍將士、百姓偷跑出城前來投靠;而李密的軍隊則完全相反,糧食取之不竭,但布匹稀少。起初王世充私下請求用布換糧食,李密自然不答應;但親信邴元真等人試圖從中謀利,苦口婆心勸説,腦袋犯渾的李密竟然答應了。
不久後,洛陽城內逐漸糧食充足,不再有逃兵前來,而且頑抗的決心更加堅定,李密對此後悔莫及。
但真正對李密造成巨大削弱的,是與宇文化及的血戰。
當初,隋煬帝楊廣帶着十餘萬驍果軍巡遊江都,其後被中原的李密等人截斷了西歸之路。而驍果禁衞軍大多是關中人,他們想念親人、思歸心切,對於安於現狀的隋煬帝日漸不滿。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江都發動政變,殺死了楊廣及絕大多數隋氏宗室、外戚。其後,宇文化及率領隋軍官兵十餘萬眾西歸關中,而途中必然會經過洛陽一線。
得知宇文化及前來,東都君臣大為驚恐,在元文都等人的建議下,楊侗寫信詔安李密,雙方共同對抗實力強勁的宇文化及大軍。
而此時的李密,也擔心被宇文化及和洛陽前後夾擊;同時,他內心對於回到隋王朝體制內滿懷渴望。因此洛陽使者前來,李密的反應是這樣:
密大喜,遂上表乞降,請討滅化及以贖罪。
佔據優勢,面對對方伸出的橄欖枝,卻迫不及待、毫不保留的投降,隋末各路形形色色的梟雄中,李密也許是最實誠的了。但在亂世,老實人是沒什麼好下場的。
面對背信棄義的洛陽,疲憊但驕傲的李密一敗塗地
宇文化及帶領的驍果,是當初隋煬帝精挑細選、高價徵調的精鋭軍隊,此時歸鄉心切之下,戰鬥力更加不可小覷。李密使出了全身解數與對方鏖戰,好在對方的帶頭人宇文化及才能平庸,瓦崗軍才取得了勝利。
但這隻能稱為慘勝:“密破宇文化及還,其勁卒良馬多死,士卒疲病”。而洛陽城內的楊侗為一舉擺平兩股勢力而歡欣鼓舞時,早就心懷異志的王世充突然發動了政變,屠殺了主和派、控制了越王楊侗,隨後與城外的李密勢力翻臉。
但即使這樣被人擺了一道,李密仍樂觀的認為自己勝券在握。但他不知道的是,之前自己的手下敗將王世充,此時正準備大招。
知道李密元氣大傷,王世充決定趁機偷襲。他的部眾雖少,但都是來自江淮地區的楚人,他們生性剽悍、作戰勇猛,同時還信奉巫術。為了為了激起他們的鬥志,王世充建起周公廟,讓巫師宣佈:周公準備讓大家討伐李密,聽話就會立大功,否則將染病而死。楚人對此信以為真,無不躍躍欲試請求出戰。王世充從中挑選出精鋭2萬人,作勢出擊。
得到這一消息,李密與眾將開會討論對策。起先,他認為王世充軍勢頭正旺,己方則剛剛經歷大戰,不可硬碰硬,而應採取固守消耗的戰術,讓對方進退兩難,其後以逸待勞、一網打盡。
但由於之前面對王世充經常取勝,加上剛剛擊敗了兵強馬壯的宇文化及,單雄信等人信心爆棚,強烈要求擺開陣勢,憑藉己方的絕對優勢兵力,對王世充來個泰山壓頂。
在座的將領中,有七八成都贊同這一意見,見他們如此自信,李密也受到了影響,想法逐漸動搖。裴仁基、魏徵苦苦勸阻,當仍舊無濟於事。最終,李密決定聽從單雄信等人的意見。
雙方在北邙山開戰。初次交手,瓦崗軍就吃了些虧,裴行儼幾乎當場命喪敵手,在程知節奮不顧身的救援下才逃過一劫。
但李密仍未警醒。第二天,他的排兵佈陣仍體現出對敵人的輕視。王世充則完全相反,他實現安排騎兵埋伏,其後天一亮就帶兵逼近,趁着李密軍陣還沒布好就縱軍出擊。
開戰前,王世充找了一個長得很象李密的人,捆起來藏好;戰鬥正酣時,他命手下把此人牽着在陣前穿過,大喊:“李密已經被活捉了!”手下將士更加振奮,李密軍則不明所以、人心惶惶;此時,王世充的伏兵策馬衝出,李密部眾瞬間崩潰。
經此一戰,單雄信等人向王世充投降,秦叔寶、程知節等人被俘,李密精鋭盡失。眼見大勢已去,他往西入關投靠李淵,不久後在出逃的途中被殺。一代風雲人物,就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
而在李密死後,他的部下李世勣、秦叔寶、程知節、羅士信、魏徵等陸陸續續歸到李淵父子麾下,成了大唐縱橫天下的珍貴資源。人才和物資固然重要,但怎麼使用,卻是重中之重。守着金山,卻坐吃山空,説的也許就是李密這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