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l 3 Soundtrack00:0004:08
名詞解釋:一般:一般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yī bān,是指普通。
寫在前面
《乘風破浪的姐姐》在昨天中午,毫無預警地開播了。
怎麼樣?
好看,而且是一種中國綜藝史上絕無僅有的好看。
大齡女藝人 跨界 女團,這節目把最風馬牛不相及的一些東西,給扔到同一個鍋子裏給一起燉了,最後卻發現居然是意想不到的好吃。
我在看的時候,也特別快樂。
大概是兩個感覺,一種是從未有過的獵奇感,全程跟看熱鬧似的,畢竟一個個都是難伺候的主兒。
另一種我們對年輕女性為主的女團選秀厭倦後,突然換個口味的新鮮勁,這些姐姐都有各自的人格魅力,不斷有saly的高光時刻。
然而,問題也就在這。
上面兩種感覺,你看完就會發現,好像並不是來自節目的,而是這羣姐姐的個人魅力所延伸的。
換句話説,這羣姐姐只要是弄一塊,不管上什麼節目,這些東西其實都能夠產生。
那這節目的作用是什麼?
僅僅把她們湊一起就好了嗎?
《乘風破浪的姐姐》
節目其實有給出上面那個問題的答案,每一期的開場都會有一段男聲旁白:
“每個女人,礪礪一生,都在面對,性別與年齡,生活與自己的錘問.....30歲之後,人生的見證者會越來越少,但還可以自我見證, 30歲之後,所有的可能性不斷褪去,但還可以越過時間,越過自己.....我們關心成功,也關心失敗,更關心每個人面前的那座大山.....”
翻譯過來就是,我們這檔節目就是一檔反標籤,反傳統的女性綜藝,是想要幫大齡女性,撕去社會給予的刻板標籤。
這個野心可以有嗎?
當然,中國綜藝行業最缺的就是這種野心,不止是可以有,更是應該有。
那節目組有去為這個目的努力嗎?
也有。
比如節目組的採訪提問,設置的都非常精準切題,可以説,正是節目組的訪問功課做的好,才能讓姐姐們保持金句不斷。
還有大量反套路的設定,不修音,全開麥,不彩排,高自由度的上場順序,給了這些姐姐們足夠的性格展現空間。
表演也不快進,不剪輯,不惜一期時長飆到四個小時,也要給每一位姐姐足夠的才藝表現時間。
這些都值得誇獎,畢竟敢這麼做的節目組,國內還是頭一個。
那我為什麼還要説它一般呢?
就是因為它的製造思維太超前了,超前到它的內容已經根本跟不上這份超前了。
一
“超前”對應的是應該“探索”,要放開了做。
但你其實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節目組還沒想好自己到底要做什麼。
有野心,但力不從心。
讓這麼多姐姐去選女團,這是一個非常有想象力的綜藝定位,但注意這只是個開始。
你們得把這個想象力保持下去,繼續在賽制,評價體系,評委的選擇,女團定義的多元性這些組成這個節目的要素上,去發揮更大的想象力。
但這個想象力,我目前是看不到的。
節目組依舊還是在用選年輕女團的那一套東西去給這羣姐姐們玩。
賽制和那些女團節目有什麼區別?
初舞台,主題曲,舞台評價,成團出道,舞台選曲大部分依舊還是韓流女團舞的風格。
除了選手換了一羣年紀大的姐姐,就沒有任何區別了呀。
有人肯定問,我想看這羣姐姐玩傳統女團的化學反應,不行嗎?
去證明妹妹能做到的,姐姐也可以,不行嗎?
但我問大家,這和節目組的初衷還相符嗎?
其實,看初舞台的分數排名你就能看出來,30 區間的年輕姐姐,分數普遍高,排在前面。
40往後的姐姐,分數普遍低(寧靜當然是個例外,你是評委,你敢給她打低分嗎?我跪着喊姐還來不及呢)。
那你這個和打破年齡偏見的初衷就相悖了呀,區別只是本來是20比30 歲,現在是30歲比40,50歲。
最後結論還是年輕的更好。
節目本意是反對大齡標籤的,結果不該是落入了另一個年齡標籤。
二
這一點還尤其體現在評委身上。
現在全網的觀眾都在罵杜華,但這就是杜華一個人的問題嗎?
節目的定位本身就是對傳統的,偏向男性視角的年輕女團審美宣戰。
那這個宣戰對象如果要具象到人,是誰呢?
除了組成審美的主流觀眾以外,當然就是那些練習生經濟的締造者,各大練習生公司的資本老闆。
結果,節目把樂華娛樂的老闆杜華請了過來當評委。
這等於,你一邊宣戰,一邊把敵人的頭兒請過來當評委。
杜華的思維就是傳統女團的那一套,所以,她才會在看了姐姐們的表演後説出這番話:
“我真就不敢想象,就是你把這樣一幫人組合起來做一個團,好難好難。”
在她的眼中,黃聖依的外形是比較標準的女團人選。
當她看到有韓團出道經驗的孟佳、王霏霏等人的表演,才跟節目組發出“你們還是有能出道的人選的嘛”這樣的感嘆。
但這些言論和標準,其實跟節目組所標榜的出發點格格不入,最後的結果就是節目組不得不在上面標註——僅代表杜華女士個人標準 。
但是你標註也沒有用啊,杜華始終是評委,而且是最有話語權的那個。
節目組始終無法避免原本自己反對的那一套標準,反向侵襲到自己的陣地裏。
這種反噬,第一期就很明顯體現在評委的打分評判上。
節目組給出了四個打分邏輯的維度,聲樂表現力,舞台表現力,個人特質,成團潛力。
除了聲樂表現力,可以根據專業知識進行較客觀的評價,後面三項打分維度其實都偏向主觀層面,它們都基於評委想要打造怎麼樣的一個年齡30 的女團。
評委想要的是傳統的女團,所以,他們對一些個人特色很強的姐姐,都給了不高的分數。
比如,丁當作為一名職業歌手,唱功很穩,高音很強,但卻得到一個較低的分數。
對此,評委給出的理由是,“唱的太好,會顯得別人太差,放在團裏不合適,她更適合個人發展。”
阿朵唱跳都很好,還融入一些民族元素, 但她也跟丁當一樣得了低分,評委認為阿朵進團會對她的個人特點造成損失。
評委們在姐姐們表演後給出的建議,最常提及的詞語就是“不合適”,“妥協”,以及“改變”。
節目組把這羣年齡30 的姐姐們湊在一起選女團,為的不就是反標籤嗎?
你打着“不定義女團”的口號,説着要以此打破大眾對女性,還有女性對自己在性別、年齡、傳統母親身份等的刻板標籤,但結果呢?
卻又落入了另一個標籤裏,要求姐姐們改變,要有個傳統女團的樣子。
可能有人會説,女團就該有女團的樣子,都有強烈的個人特色,怎麼做得起來一個女團呢?
一個團隊當然要究竟平衡,但你不可能以20歲女團標準去當30 女團的平衡基點,它不合適。
姐姐們有經過歲月後的閲歷,以及獨特的個人魅力,如果按照傳統女團的標準去要求她們做改變、妥協,只會磨損掉她們的光彩。
就拿19年前的SHE來説吧,她們每個人在團隊裏都發揮着各自的特點,哪一個不能solo?
但你看她們依舊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還有阿朵在節目中跟評委説的想法,她想做一個帶點民族元素,具有中國特色文化的女團,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部分發揮着各自的特點和光彩。
評委還覺得阿朵説的方法不可行,節目裏沒有這樣的人選,她就立刻點出了好幾個感覺適合的姐姐。
看吧,幾個姐姐能不能成女團,其實是有着無限可能的。
看的是製作組對這個團的策劃和想象力,能否把她們的特色組合成為亮點,而不是讓她們去迎合製作組的策劃,去做一個標準女團。
否則,姐姐團就很容易成為流水線上整齊劃一的產物,缺乏了原本該有的靈魂和獨特性。
至少在我個人的意識裏,30 之後的姐姐們的魅力,是不需要去做年輕女孩一樣的事情來證明自己的。
年輕有年輕的好,客觀的身體條件擺在那。
但姐姐有姐姐的魅力,她們自信,獨立,成熟,大方,她們可以用任何形容詞。
用張雨綺的梗來説,就是依舊有無限可能,不需要被任何人定義;用萬茜的話説,那是我的黃金期。
應該去讓大家通過比賽來看到這些,才能最終傳達出讓中國女性都不要恐懼變老這樣的最終奧義。
這才是這檔節目的正確方向啊。
寫在最後
當然,今天批評了那麼多,我不是説這節目不值得看,我自己依舊也還是會追下去。
畢竟姐姐們真的太有魅力了,不比賽嗑瓜子嘮嗑我都看得下去。
今天的文,我就是希望後面的節目能好好調整,別浪費那麼好的創意和配置。
畢竟綜藝概念帶給觀眾的新鮮感永遠是短暫的,保持口碑的最好方式還是恪守初衷。
音樂/AGA - Wonderful U (Demo)
配圖/《乘風破浪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