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電影票房,跟電影導演的專業性,彷彿成了完全不相關的事情。
首先我們來見識一下排名在中國票房總榜的前三名電影。
第一名《戰狼2》,票房56.79億,導演是演員出道的吳京。
第二名《你好李煥英》,票房51.12億(還未下映,有望登頂),導演是賈玲,也是演員出道,相聲演員。
第三名《哪吒》是一部動畫片,導演名不見經傳,再説是動畫片導演,第四部《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算是個正經導演,但同樣在此之前名不見經傳;第五名《唐人街探案3》,導演陳思誠,同樣是演員半路出家。
而那些被稱之為“國師”的,在國際上奪得過大獎為國爭光的,正牌科班大導演,比如張藝謀陳凱歌之流,他們最賣座的電影,連內地總票房前20名都排不進去!
問題在於,他們並不是近年來不拍片子,而是一直在拍,比如張藝謀今年的《一秒鐘》,以及幾年前陳凱歌的《妖貓傳》,就導演水平而言,我實在看不出他們比這些票房怪獸差在哪兒。
也就只有在題材和內容上找原因了。
很顯然,一部片子要賣座,你必須照顧一下觀眾的水平,誰把觀眾的水平照顧得好,才能讓觀眾買票。
這些國際大導演,不是不知道這一點,但是他們顯然不願意過於迎合大眾,畢竟曾經的國師身份在那裏端着,我一出手,至少得輸出些深沉的內涵才行,也就是多多少少要有些觀眾看不懂,或者要回味幾遍才能懂的東西。
其次, 即便是拍爆米花電影,這些老派電影導演,也跟不上年輕人的時尚了,按照現在流行的説法,叫get不到年輕人的爽點。
陳凱歌的《道士下山》和張藝謀的《長城》都是這個問題。
先説陳凱歌的《道士下山》,這算是藝術大師的“媚俗之作”,按照北影教授的説法,陳凱歌這部片在“舔觀眾的鞋底”。
陳凱歌把當時最紅的王寶強、範偉和林志玲招入麾下,並且讓範偉與林志玲演牀上戲給大家帶來“視覺衝擊力”,陳凱歌自以為這樣夠賺了。
但同時,陳凱歌又犯起了老毛病,在電影裏教育人。把什麼佛道思維和社會哲理夾雜在其中,明明片長就不夠,卻塞入太多私貨,最後造成四不像的結局。
年輕人本來是想進來輕鬆一下,結果遭到燒腦一擊,自然不買賬了。
再説張藝謀的《長城》,這就更是爛片了。張藝謀的問題在於,他的這部片子完全倒向了好萊塢風格,他的想法大概是,自己的不擅長拍商業片,好萊塢又有現成的故事模板,我直接用中國故事套就行了。
於是,他深造出一個歷史上沒有的事情——中國人建長城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怪獸饕餮。
我説張國師,你要拍魔幻片,要不就全部虛構,要不拍點有根據的,這種連基本事實長城的用途都改變了的劇情,哪能給觀眾代入感?
而且就這個故事本身而言,也沒有任何ip支撐,年輕觀眾根本無法把這個故事跟他們看過的任何一部網絡小説或動漫書結合起來,完全沒有羣眾基礎。
相較而言,陳思誠,賈玲的片子,就非常接地氣。
陳思誠拍片的水平雖然一般,但是他抓住了媚俗的關鍵點,就是打鬧外加新潮。他的唐探系列把一聽就很有通格的日本本格推理,和賣萌搞怪、嬉笑追打串聯在一起,非常符合年輕人喜歡追求熱鬧的心理。
賈玲就更現實,直接把各種段子湊在一起,再加上比較貼近生活親情故事,既抓了觀眾的笑點,又抓住了觀眾的淚點。
陳思誠賈玲他們,拍片子的純技術手法,包括鏡頭語言的表達方式,絕對不是國際大師的對手,但是他們非常現實,就用最簡單的方法,講觀眾一眼就能看得懂得故事,最後再加點搞笑加點煽情,管你們學院派覺得我們水平LOW,賺到錢就行。
當然,陳思誠賈玲這種片子,也不是所有影片的發展方向。因為電影本身也不僅僅就是為博人一笑,也有藝術追求在裏面。
如果觀眾好什麼就拍什麼,那麼很可能以後的電影,就全成了搞笑段子的拼湊了,這就宣告了電影藝術的衰亡。
所以,最好是總和一下,未來的導演既要有國際大師的視野,又要有小品段子的接地氣意識,最終能成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