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變形記》:青春悸動,無法封印的少女力量
《青春變形記》海報
原標題:青春悸動,一種無法封印的少女力量
“悸動”,是一種因心跳加速、情緒激動而導致的忐忑內心活動。這一心理,往往和青春期初戀、夢想、叛逆、自我等關聯在一起。動畫電影《青春變形記》就講述了步入青春期的華裔少女美美,一旦內心產生強烈“悸動”就會變身巨型紅色小熊貓的奇幻故事。電影在聒噪不安的青春外表之下,包裹着對少女煩憂的撫慰、親密關係的審視以及文化交流的促進。曾憑藉動畫短片《包寶寶》拿下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的華裔導演石之予,這次用更加浪漫大膽的立體筆觸,描繪她自身真實生活的少女懷想,也在跨文化背景下找尋青春時期少女羣體歸順與反抗的答案。
對家庭代際關係的探討
國內外探討母女關係的電影不在少數,《伯德小姐》《暗處的女兒》《你好,李煥英》《春潮》等都曾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青春變形記》用喜劇化、誇張化、奇幻化和拼貼化的動畫手法,將母女關係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呈現在跨文化的視野之中。
影片落腳於一個父性力量缺位、女性佔據強勢地位的華人家族,從祖先新怡到美美的外婆,再到美美的媽媽,女性在家庭中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而這種力量來自血脈中傳承的“紅色小熊貓”變異基因。這種基因原本賦予李家女性祖先守護家族的超能力,當世界進入新秩序後,美美身體裏的“紅色小熊貓”則成為逃離家庭生活、追求女性獨立的“叛逆”標誌。可以説,祖先新怡的力量是女性替代男性,進而成為男性、活成男性的神話,這意味着女性需要付出“異化”的代價,從而嫁接男性氣質、接管男性權力。從李家媽媽輩女性將自己的超能力封印起來可以看出,她們也並沒有真正走向獨立,需要通過約束自我來換取男性的平視。到了美美這一代,女性意識徹底覺醒,對她來説最重要的是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這不僅從側面反映出東西方價值觀接壤、碰撞所產生的化學反應,更是對男女平等的深層反思。“紅色小熊貓”的虛擬設定,這一超乎自然的存在,是故事發展的內驅力,是穩固母女傳統關係的關鍵,同時也是解鎖新型母女關係的密碼。
在動畫特效的賦能下,影片中母女的衝突不再侷限於窠臼般的瑣事爭吵、靜水流深的眼神閃躲,亦或分道揚鑣的狠心決絕等現實仿真,而是在保持影片觀賞性、趣味性和深刻內涵的基礎上任想象徜徉。比如美美母女之間矛盾爆發的高潮段落,沒有充斥“民生新聞”的爭執吵嘴,而是用一大一小兩隻紅色小熊貓撲閃、咆哮,牽動人心又讓人忍俊不禁;再如外婆、媽媽和美美三代人和解的片段,不再編排用餐桌、睡牀等解決母女問題的情節,而是在幽深的竹林當中“以鏡為媒”,讓她們釋放出自由的“野獸”靈魂,不僅畫面視效極富衝擊力,還有助於隱喻關係的突破。動畫彌補了不同審美間的隔閡,提供了更具真實性和抽象性的想象空間,讓不同的觀眾從各自的角度獲取共鳴,繼而對現實生活中母女關係產生啓發和調整。
文化牴牾的元素融合
《青春變形記》包含了豐富的多元文化元素,比如代表家長一代的傳統文化:祠堂、太極、宮廷劇、廣東話等,代表青少年的流行文化:國家電視塔、西方樂隊、嘻哈音樂、多元種族等。影片的着力點是展現少年反抗傳統家長作風,尋求青春期的温暖歸屬,便着重刻畫了美美逃離家庭的管控和與朋友們的情感糾葛,以及美美在“乖乖女”與“叛逆少女”之間的搖擺不定,細膩勾勒出少女在抵抗中妥協、在妥協中抵抗的青春特質。這也透露出青春時期的少女在女兒、少年、亞裔、粉絲等多重複雜身份當中的糾結處境,同時得以窺見青少年流行文化與傳統家長文化之間既相互抵制又難以分割、牽絆依賴的關係。
傳統家長文化和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矛盾是影片的核心衝突,但傳統家長文化內部和青少年流行文化內部又各自暗藏衝突。影片結尾,這些文化衝突被整合到四城樂隊的演唱會這一載體中。外婆等人在封印儀式上的粵語口號與四城樂隊的嘻哈樂曲發生了“破壁”與融合,展現出傳統家長文化與青少年流行文化和解與互補的可能性,奏響了獨特又和諧的中西文化結合之音。文化不僅是區隔羣體或個體的屏障,但同時又可以變成凝結羣體或個體的紐帶。在多元文化的不斷交融中,家長們與少年們完成了思想的轉變,邁入了人生的新階段。
“我們身體裏都有一個潛藏的野獸,我們都隱藏着一個邋遢、吵鬧、怪異的自己,很多人沒讓他們暴露過,但我做到了。”從最開始的拒斥,到最後的接納,美美接納了那個情緒多變、慾望浮動、青春悸動的自己,接受“Turning red”的女性標誌。至此,令人不安的青春悸動也就昇華成幫助少女衝破束縛、找到真實自己的武器。而外婆、媽媽、姨媽等人最終對內心“野獸”的解封,更是加強了影片傳遞的信念:尊重自己,與自己的靈魂親密相處,才能生髮出最有力的女性力量。(作者:歐陽沛妮,系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傳媒藝術學專業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