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又起風波?這次關於發行。
事實上,這部出生便帶着鉅額投資、最高水準戰爭電影,從再次宣佈定檔之日起,其方方面面便註定要被凝視。
在上映之前,就有一個傳播度甚廣的猜測稱,《八佰》將明確根據影院上一年的票房收入進行分類發行,聲稱只有年票房在500萬以上的影院才可以正常分賬、年票房200萬至500萬的影院需要花20萬元買斷放映,200萬以下年票房的影院乾脆“無資格放映”。
謠言很快在電影正式發行規則出台後不攻自破,但舊謠言的打破又伴隨着新謠言的產生。由於《八佰》在發行方式上加入了“保底機制”,這種不常見的機制與疫情復工結合又產生了各類的解讀空間。《八佰》開放點映後,關於影片發行方式的討論又在行業內引發了一定的討論,“4200家影院被放棄”、“華誼希望儘快回籠資金”的聲音也因此出現。
動機不存在,邏輯不存在,再加上“4200家影院”略顯誇張的數字,《八佰》很可能再次承受了其不應該承受的詰難,哪怕只是小範圍。某種意義上,《八佰》宣傳部門的工作難度,可能創下了國產影片近年來的新高。但一些擺在明面上的事實與邏輯,我們也並不難理解。
01 | 謠言
“4200家電影院被放棄”在多處的稿件當中出現,確實是一個十分有張力的寫法。在這種説法下,《八佰》已經儼然是一個手握資源的強者姿態,有“店大欺客”之嫌疑。
實際上,本身已經歷盡艱辛的《八佰》雖然仍是“大店”,也一無欺客的動機,二無欺客的必要;另一方面,某些看似處於弱勢方的部分中小影院,並非作為出品方、發行方的華誼兄弟的“客人”。部分人此番怨言頗深,也或許是因為看到了一些習慣性的“違規動作”走到了盡頭。
首先,傳播甚廣的“500萬以下需要20萬保底”來源未知,至少片方並沒有流出過這樣的言論,而“4200家影院需要買斷”的數據也並不準確,根據最新第三方數據統計,已經開業影業中,票房200萬以下的影院不超過2500家,雖然不排除一些影院已經因為疫情的嚴重打擊而不復存在,但這本非共同承壓的院線電影作品之責。
恰恰相反,《八佰》事實上已經成為了院線復工的助力者。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止8月17日,全國復工影院數量已經達到了近8900家,相比8月13日的8300家,當中最大的推動力之一便是《八佰》的點映刺激。
在許多行業人士看來,純粹考慮商業利益,《八佰》顯然有更好的“賺錢檔期”,但選擇在新片寥寥、同體量大片更是絕無僅有的八月底上映,本來就歷經磨難的《八佰》“救市、救自己”的姿態已經相當明顯。
那麼,華誼將保底策略拉入票房,真是對自身內容的不自信或者過度自信?真是為了吸食小體量影院的蚊子肉?一些影院甚至無權放映,真的是因為華誼要“抓大放小”?針對此,華誼兄弟方面給出了較為明確的説法。首先,關停秘鑰針對的是過去偷漏票房行為的數百家電影院:其中包括去年年底就被國家電影局處理過的影院,也包括通過票務數據平台和專資辦平台進行數據比對後,發現數據差異過大的影院。
而對保底機制的引入,也同樣是針對此而來。客觀説,《八佰》在發行模式上的創新仍然需要時間去驗證,但將目標指向小型影院,更大的原因仍然是,中小型影院、下沉影院一直是偷漏票房的“重災之地”,甚至是不少投資者投資中小影院的動力。
這種滿足個人私利、破壞行業整體行為的手段有不少,如偷漏瞞報、雙系統、手工票、不出票、惡意低價票等等,即便是質疑《八佰》發行方式的文章下,也已經有人評論“片方苦院線久矣”。
片方所“苦”,便是長期存在的一些違規操作。從結果上看,八佰的最終發行模式依然在市場的合理範圍內。而保底政策確實不失為應對偷漏瞞報票房的一種策略。
有華誼內部人士爆料稱,這種發行手段一方面是無奈之舉,確實存在着“誤傷”的可能性。在絕大部分影院都在合法經營的前提下,並不排除一些合規合法經營的影城年票房確實偏低,且因為疫情原因,沒有足夠的現金流支撐短期內再支付一定保證金的現象也會存在。
也有影院代表站在自身的立場表示,違規現象不僅在小影院發生,一些大影院同樣存在偷漏票房的情況,華誼的做法略顯“一刀切”。
但實際上,關於《八佰》偷漏票房問題的監察小組早已成立,甚至在14號點映(當天只針對較大影院)時就有發現不良現象;另一方面,華誼發行部門也公開表示,只要是規範、誠信經營的影院,沒有偷漏、瞞報劣跡的影院,在影片發行方面都有可以商議的空間,這些影院都可以以正規渠道與片方積極溝通,都可以“得到放行”。
02 | 初心
《八佰》的上映,對一些違規操作已久的影院而言,確實宛如“餓狼”見到了大塊生肉。
電影從業者幾無對《八佰》質量不認可的聲音。有行業分析認為,對一些長期偷漏票房的影院而言,《八佰》的上映是一次天賜的回血良機,在《八佰》可觀的市場預期下,利用疫情特殊情況下的鎖座系統做文章,甚至比此前的偷漏票房習慣操作“更有賺頭”;一些本身經營不善、長期虧損的影院,甚至可能會利用影片上映吸收會員,實現盈收後關門跑路。
“和行業一同共渡難關,建立互利共融的市場環境。”成了本次發行策略調整的初心。用一種略顯情懷的説法,《八佰》在這個節點上將保底引入,用一種單槍匹馬的姿態去對抗行業已久的頑疾,一方面是無奈之舉,另一方面也在這個節點上頗有些“做好事做到底”的感覺。
換一種思路,從《八佰》的影片質量和口碑發酵上來看,作為需要考慮整體利益的發行方,也需要將保證金的比例控制在合理範圍內(更何況還有溝通途徑),另一方面也是對自身影片能夠收穫市場的好評、讓院線收回保證金有足夠多的自信。
用更通俗的表達方式,《八佰》的發行者相當於用一種“笨方法”告訴一些小院線:作為片方,我們去糾察出誰偷漏了票房、誰做了違規的事情,誰是“餓狼”,有點難。所以我想到了一種方法,大家明面算賬,你們可以先交給我一筆錢,超過這個數額就不虧。我的片好,請你放心,可以順利回款,相信我,不虧待。
片方到底對自己的影片有沒有信心?8月14日的點映後又持續開放點映,8月18日點映票房已經突破1億,已是明證。
退一步講,這種表面上“拍着肩膀”,但仍“稍顯不友好”甚至“有些傷人”的態度,可能會讓一些經營者內心出現微妙。但兩害相權取其輕,究其內裏,誰會生氣?最生氣的是“餓狼”,合理規範的經營者可能會生氣,但釐清其中的邏輯之後,道理並不難理解。事實上,新發行方式推出後,立刻得到了許多影院的強力支持,究其原因,還是他們長期以來備受違規影院的低票價、低會員、零成本市場策略的惡意競爭,也同樣是權益被損害的一方。現在,這些影院看到了市場的公平性、公正性,也已經積極加入到義務監察的行列中來。
這層維度下,“華誼是想快速回籠資金”的謠言也很好攻破。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這部分的“資金”本該屬於片方,對大體量的《八佰》如此,對後續的大小體量影片同樣如此。
簡單算賬就可以明白,雖然“保證金”或許這對大多數小影城來説是一筆鉅款,但對票房預期在15億以上的《八佰》而言,實際上遠不算多。與這筆錢較勁的動力更足,還是與行業不該有的現象較勁的動力更足,不言而喻。
片方選擇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的檔期上映耗資巨大的《八佰》,本身就面臨着無比巨大的風險。在疫情後、在電影市場低迷期,華誼將《八佰》推向市場,為提振影院信心挺身而出,同時也承擔着“第一個站出來規範市場”的責任。
這並不是有意拔高華誼的選擇,而是放在整個鏈條中的必然落點。其中當然關係到華誼作為八佰第一齣品方、第一發行方的直接利益,也關乎到合理、規範的影院經營者的合法利益,關係所有內容製作方的合理利益,進而也關係到行業的整體內容發展、觀眾的內容消費選擇的多樣。
唯有不斷探索對內容端保護的方法,才能讓以內容為核心的行業往前走。這是早已被驗證了的道理。
電影院在疫情期間面臨的壓力自然有目共睹。但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影院的規模、設施、服務本就參差不齊。電影市場前幾年的蓬勃期,也讓很多投機者跨界來到這一行業,影院投資、經營、管理的門檻被大大降低,一些不規範的市場行為大多出於此類影院。
“力挺市場”的動作,涵蓋多方面才可自洽,“規範”這一行為本身,也是力挺的一個維度。長久來看,華誼在發行側的無奈之舉,甚至都不算是“雙刃劍”。《八佰》在這個時間上映,帶熱大盤已顯現明顯的作用,支持電影院還來不及,又怎願“殺死”。
再回過頭來想,一部耗時十年、耗資數億,幾乎各方面都達到了國內乃至世界水準的大片,在歷經艱辛後承擔着“救市大片”的使命,回過頭去謀求“坑害”中小影院的利益,於情懷、於邏輯、於行業發展,都是不太可能存在的事情。
冒着被批“吃相難看”的危險,《八佰》也不願意做大塊生肉,而這一次,他們將矛對準了行業內真正吃相難看的那批人。
讓“餓狼”先餓着。